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萧放:让民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1-30 09:15:03 浏览次数: 【字体:
  对民俗文化的情有独钟,让萧放二十余年来潜心钻研,长期深耕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我们是历史之舟的搭客,也是它的划桨人”,他时刻牢记导师钟敬文先生的教诲,激励自己为保护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竭尽全力。

  民俗学是一门需要亲历和实践的学科。导师钟敬文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他的真知实干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萧放,对他的人生和治学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钟先生主张学术自主与学科自立,强调不能盲目套用现代西方理论,要用中国情况说明中国问题。”承载着恩师的殷殷期盼,萧放努力践行着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田野调查,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理解社会,做民俗文化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推广者。

  节日是一种复合性公共文化,具有多层面的价值以及较高的公众认知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萧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一是重视节日传统在历史向度的研究,从节日的起源与过程中探寻其形成的脉络与时代特性。二是强调节日文化的根本性质分析,根据每个节日对应的年度时间节点,还原在某一特定时间之下的节俗内容。三是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现代意义,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在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中看到它的创新性,在各地节俗的差异中看到它的统一性,在节日习俗融合中看到它的包容性。萧放参与主持了多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的国家级课题,出版了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节日如何保持活力?萧放认为,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在庆祝节日的方式上也积极融入AR技术等创新科技元素,通过新颖的方式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此外,要更多地创造人与自然互动的机会,让人们在自然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让传统节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存在于生活中的节日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萧放看来,这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选择,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和启发,但传统节日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一方面,它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复兴民族文化的重要时空平台,也是最能凝聚社会共识的传统文化时间,特别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更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节日强调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自然伦理等观念对于当代社会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传统节日习俗活动蕴藏的喜庆和温情,具有很好的心理安抚与精神调节功能,还为促进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搭建了桥梁。这就是在21世纪为何重视复兴与传承民族传统节日的原因。”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采访整理)

萧放:让民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嘉宾简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兼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与社会治理专委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非遗专家库成员。主要研究岁时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社会治理等。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重大与重点科研课题,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多次获政府与行业学术奖励。荣获2022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