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苑】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张光勇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张光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也被称为“第四种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更”指出了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而且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的力量
所谓更基本,实质是指文化的渗透力。文化既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制度设计,滋养着民族生命力、激发着民族创造力、熔铸着民族凝聚力。文化这种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特质,决定着文化自信辐射面广、作用面广、动员面广。没有一个人的生活能脱离特定文化的熏染和陶冶,也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受到自身文化传承的浸润和滋养。
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追求首推孔子儒学提倡的仁爱,“从爱亲做起,由近及远,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视天下犹一家,视万物为一体,尊重生命,关爱他人”,这是儒家文明的核心思想。中华文明共同体绵延数千年而不离散,一是有大一统的强大凝聚力,即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强调以孔子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观,注重儒释道及各学派的协调发展;二是有海纳百川的宽阔气度,有协调多元文化的智慧。儒学提倡“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中庸为至德,反对极化思维和行为。它不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真理从而具有了超越自我的能力,形成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多元通和的深厚传统。
与此相反,西方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强调“基督以外无拯救”,民众必须信仰、皈依基督,为了爱你,你必须接受我,不接我就打到你接受。所以在西方的近现代史上,侵略、殖民常常是出于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考虑,有时也是为了推行他们的价值观而进行的文化扩张。中世纪宗教战争打了200年,死伤无数。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信仰问题,你不信仰上帝就是异端,我就有权杀戮你。所以,孔子的仁爱观可以避免迫害异端和文明冲突,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需要的理念。
文化自信是更深沉的力量
所谓更深沉,实质是一种源自成熟心灵的由内向外的表现。深是思想的境界,沉是成熟的结果。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六有”君子人格:
一是有仁义,立人之基。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义以为上”。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因此,君子要心地善良、行为端正,这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这是文明人的灵魂。
二是有涵养,美人之性。孔子强调:“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者以仁为体,智、勇为用,缺其一,人格不能独立。《论语·卫灵公》:“君子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应当知书达理、文明礼貌、儒雅方正,有温、良、恭、俭、让的风度。
三是有操守,挺人之脊。人要有尊严,必须挺直腰板,正气凛然,既不盛气凌人,也不低三下四。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于是乎,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书写着共和国的成长。
四是有容量,扩人之胸。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之中,但每个人所感受的世界、大小却相差很多。对每个人而言,心量、视野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君子的心包纳多样、尊重他人、思虑长远,小人的心器量狭小、只顾自己、贪图眼前。
五是有坦诚,存人之真。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坦诚是君子人格的灵魂,虚伪是道德的大敌,伪君子不如真小人。
六是有担当,尽人之者。君子立志远大,勇于承担责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不愿意碌碌无为,也不屑于在个人小圈子里打转,而要在社会事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宋代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扩大了有识之士肩负的责任,不仅要有修己以安百姓的社会责任,还要有使天地万物正常发育流行的生态责任,还要有传承民族优秀思想的文化责任,还要有建设和谐世界的全球责任。
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
所谓更持久,是指文化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纽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的创造发明到诸子百家的盛况,再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一脉相承的特点。这些文化成就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政治分裂时期会产生文化高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安史之乱”时期出现诗圣杜甫,军阀割据时期出现“五四运动”。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却都体现了危急关头知识分子所起的重大作用。
欧洲的发展同样如此,正是文艺复兴,带来了欧洲的由衰到盛。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把文化变成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提供了把欧洲从瘟疫、战争、饥荒、秩序紊乱中拯救出来的有效手段。文艺复兴的历史告诉我们:艺术、文化、科学、教育给人们带来主宰命运的机遇,人们珍视这些要素,从中获得极大能量和极度的审美喜悦,追求幸福、完善人格、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必将激励着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开创新时代长寿文化强区壮阔天地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好“七个着力”要求,为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图源:新华网)
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情,坚定理想信念。最大磅礴的书写,始自思想的指引;最振奋人心的变化,源于精神的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022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对文化事业的巨大鼓舞,对文化工作者的殷殷嘱托。每一位心怀壮志的中国文化工作者,对艺术的忠诚必定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对文化艺术的担当必定是对民族大业的担当,对文化的追求必定是对民族光辉前景的追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文化工作者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必将为构筑新时代文化事业贡献光和热、谱写新篇章。
要有“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执着,练就过硬本领。温室里长不出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劲松,平静的海面练不出搏风击浪的水手。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做到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与时俱进学、创新特色学,在深学笃行中汲取思想养分、升华觉悟境界、增强素质本领。自觉到基层一线中去、到群众中去、到斗争中去,经受大风大浪考验,经受急事难事锻炼,在探索实践中出真知、增智慧、长才干,练就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过硬本领,当好党的创新思想的“播种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担当时代责任。生逢伟大时代,我们不仅要有身处壮阔历史中的自知自觉,更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斗争是一种态度,斗争是一种方法,斗争是一种思维,斗争是一种智慧。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这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会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因此,在失败的每个人生驿站中,我们应该为自己鼓掌,虽然掌声有点微弱,但能给自己增添信心,能给自己增强斗志,能给自己增加豪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义无反顾辞去只当了八十几天的县令;文天祥,南宋杰出的爱国政治家,战败被俘,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慷慨殉国;梅兰芳拒绝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要其表演的要求,蓄须明志,表现出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人民火热而生动的实践就是智慧、胆识和勇气的凝结,我们只有将目光投向人民丰富生动的实践,体察人民澎湃细微的情感,才能敏锐捕捉生活的真谛,深刻把握生活的本质。才能让滋润土地的滴滴之水相遇,让照亮前程的缕缕阳光交织生辉,让干事创业的股股力量激越交响。凝聚起思想共识的“磁场”,展示良好形象的“窗口”,助力地方发展的“引擎”。
要有“胸中日月常新美”的境界,淬炼品德修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与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中华文脉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如此,才能形成担当实干的主旋律,凝聚见贤思齐的正能量,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会用心、用情、用力握紧手中之笔,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昂扬的热情、更绚烂的笔墨,高举时代精神的灯火,吹响长寿前进的号角,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开创新时代长寿文化强区的壮阔天地。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光勇(重庆市长寿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长寿区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