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青音】让青年科技人才“好好做科研”
“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些、宽松一点。”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中,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表示,“自古英雄出少年”,要大胆使用年轻人,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让年轻人真正潜下心来搞科研,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青年科技人才往往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较少,也善于应用新方法、探索未知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大量科技创新与最佳年龄的相关性研究指出,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在25岁至40岁之间,峰值年龄为37岁。在科技领域,一味论资排辈只会形成僵化而缺乏活力的氛围,科研实力才应该成为更重要的评判标准。把握好人才成长的黄金时段,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历练,也有助于打破“玻璃天花板”,更好发挥他们的能力与才华,使其迅速成长为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
(漫画:张婷婷)
事实也证明,当青年人才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挑大梁,很多人也不负信任和期待,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卓越表现。《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数据就显示,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在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人承担。国家诸多科研领域的高“青年含量”,足以证明青年科技人才蕴藏的巨大潜力,注重人尽其才,以开放包容、乐见其成的心态助力他们向科研领域的更深处进发,这既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尊重,也有利于多层次科技人才梯队的培养。
除了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有针对性地帮助科研青年减负,能够让他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其中,非必要事务和现实生活压力,是让不少青年科研工作者苦恼的问题。
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从来都不是轻易实现的,其背后往往是科研人员沉下心来专注研究、甚至要数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取得的成果。可想而知,如果科研青年动辄成为“表哥”“表姐”,疲于应付各类让人头大的报销和表格,或是时常面对各类不合理的考核,被种种琐碎又牵涉精力的“微决策”所缠绕,要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问题就会成为一种奢侈。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对青年科技人才来说,“好好做科研”才是头等大事,着力为他们扫除各种非必要的杂项枝蔓,让主业不被侵扰,才能保障更充足的科研时间。
还要看到,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悬浮”的,都要面临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青年科研人员也不例外。“看见”他们生活中的关心与焦虑,尽力减少其后顾之忧,是确保其沉下心来搞科研的必要举措。对此,有关部门还需扎实做好调研,针对薪酬待遇、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出更加务实的支持举措。
近年来,国家针对青年科研工作者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2023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就从强化职业早期支持、突出大胆使用、强化生活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了多项重要举措。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向更远、更深处进发,是对人才的最好支持,也是社会的共同期待。(任冠青)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