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走红:火得快更要火得久
作者:武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秘书长)
在密集的鼓点声中,舞者和鼓而舞,步伐坚定,列队前行……今年春节以来,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从国内火到国外,成为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
在潮汕地区,英歌一响,万人空巷。不仅当地人爱看,外地人也爱看,一些游客甚至为一睹英歌舞的魅力,不远千里驱车而来。电子商务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潮汕(潮州、揭阳、汕头)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今年2月,英歌舞表演在网络平台上的搜索量同比上涨千倍。英歌舞也火到了网上,相关短视频被大量转发,“英歌舞把年味拉满了”“英歌舞堪称过年最强气氛组”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英歌舞不仅在国内“出圈”,还火到了国外——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受邀在英国伦敦街头表演英歌舞,吸引了70万人围观、上百家媒体报道。
起初,吸引观众的是英歌舞的艳丽服饰、花式脸谱、动感节奏、强劲动作。队伍一般有两名领舞者:红面红须的“头槌”,多装扮成秦明或关胜;黑面黑须的“二槌”,多装扮成李逵。此外,还有公孙胜帅气耍旗,时迁舞蛇灵活探路,众多“好汉”动作整齐有力。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英歌舞吸引人的地方,不仅有演员们的装扮和表演,还有其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4年春节期间,英歌舞亮相伦敦街头。新华社发
英歌舞距今有几百年历史,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专家认为,英歌舞是傩文化在潮汕地区的变异形态。傩是原始氏族社会兴起的祈神仪式,后来演变出各种祭神娱神活动。潮汕地区背山临海,地理位置特殊,古时自然灾害频发。人们为了驱邪避害、祈求平安,遂创造出英歌舞这一带有祭神含义的舞蹈。
也有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讲述英雄的故事、模仿英雄的行为。于是,出现在戏剧舞台上的梁山好汉的故事,激发了潮汕地区群众自发学习的兴趣。他们模仿舞台上的人物边唱边跳,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删去唱的部分,保留并发展了舞的部分,使舞台上的戏剧演出逐渐演变成在广场上进行群体性表演的英歌舞。
尽管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英歌舞是各种文化在潮汕这片土地上长期交融演化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当地的人们也养成了在节日期间跳英歌舞的习惯。他们用跳英歌舞的方式,抒发对先辈的怀念之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心,彰显扬正压邪的价值观念。从这个角度看,英歌舞不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还是潮汕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体现出潮汕人民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英歌舞的“出圈”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英歌舞的“出圈”却是必然的。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水涨船高,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出现了一种显著的变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喜爱越来越强烈。汉服热潮兴起、文化类电视节目广受欢迎、国风题材短视频火热出圈,都是这一文化心理的表征。保存完整且文化价值不断得到挖掘和彰显的英歌舞,满足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当这项从历史中走来的民间舞蹈出现在当代都市街头时,彰显力量与美感的舞步和节拍唤醒了大众的集体文化记忆,人们似乎从中看到了遥远的祖先和当下的自己,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砥砺奋进的足迹。
春节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英歌舞更多是作为年俗节庆活动的一部分而得以呈现在人们面前。节日结束,对于英歌舞的讨论热度会慢慢降下来。如何将一时的流量变为长久的“留量”,是传承包括英歌舞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艺术时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想让英歌舞持续火下去,须不断为其注入青春活力。唯有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英歌舞传承者的队伍,让他们了解喜爱这项民间舞蹈,才能使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比如,广州的众多学校开设英歌舞相关课程,汕头市潮阳区开展“潮阳英歌舞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英歌舞的艺术魅力,把英歌舞的种子埋进孩子们的心田,为续写新的英歌舞故事点燃了希望之火。
要想让英歌舞持续火下去,须以创新思维推动英歌舞的创作和传播。创新是文艺保持活力的必由之路。在娱乐方式空前多元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英歌舞等传统艺术仅仅依靠街头表演等传统的传播方式很难广泛且持久地吸引现代观众,而应利用新的表达形式、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拓宽舞台,扩大影响,进而实现破圈传播。
从历史长河步入流量经济池,古老的英歌舞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未来,如何挖掘出英歌舞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进行文化翻译和对外传播,进而打造出优质英歌舞文旅IP,让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英歌舞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多中国民间舞蹈总结出可借鉴、可复制的出圈经验,是广大文旅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总之,我们要乘着英歌舞火热“出圈”的东风,以古今交融唤起民族记忆,在中外联通中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出新的光彩。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7日 13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