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团结篇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4-18 09:15:21 浏览次数: 【字体:
  旁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内蒙古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深度,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团结篇

  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上,北疆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生活的土地,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不同民族在交流交融中加深理解、增进认同、加强依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在内蒙古博物院的众多藏品中,有这样几个陶罐,它们有的是玫瑰花纹、有的是龙鳞纹、有的是菱形方格纹、有的是几种花纹的组合。这是几千年前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中亚文化的代表性纹饰,是我国南北方和亚洲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自那时起,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就绵延不断。

  公元前33年,王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远嫁漠北,书写了一段民族交往和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团结篇

  马佳妮(昭君博物院讲解员):王昭君来到塞北草原,克服了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困难,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与呼韩邪单于相处得非常融洽,被封为了宁胡阏氏。这代表着这位女子是可以给塞北草原人民带来和平生活的一位女性。

  严庆(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写到,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处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其实我们各民族在历史上就是珍爱和平的,并且愿意为实现和平而做出努力。昭君出塞是一段历史佳话,也是各民族的共同记忆,它启示我们,只有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够增进平等团结,加深理解和尊重,它也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团结的大好局面。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团结篇

  旁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北疆地区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朝戈金(内蒙古大学北疆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牧民的生活彼此影响都很深。有一些乡的汉族的牧民去那儿,因为生活了两三代,都讲流利的蒙语,有很多地道的蒙古人,也讲很好的汉语。然后生活方式也互相影响。他们的火锅,比如说里面既有牛羊肉,也有猪肉。从饮食、居住、服饰,各方面都能看出来,文化是交错融合的。这种融合,其实是让每个族群或者每个不同民族出身的人都有了那种生活的丰富性。这些地方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北疆文化的一个缩影。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团结篇

  旁白:“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持续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正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不倒,乘风破浪。

  1959至1961年,我国面临经济困难,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孤儿院严重粮食不足,院内孤儿面临生存危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当即表示将这些孩子接到内蒙古来。从1960-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由草原额吉们照顾,他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严庆(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中自古就有古道热肠,助人助己的美德,这也是各族人民宝贵的道德财富。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生动诠释。守望相助不是单方地给予,也不是单方地奉献,而是真正的同气连枝,肝胆相照。这个故事反映了内蒙古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抵御风险灾害,共同渡过难关,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旁白:北疆文化是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和形成的,是在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实践中巩固和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加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教育,珍惜巩固民族团结成果,深化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团结一致,守望相助,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