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互助养老,共筑幸福家园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5-13 14:00:07 浏览次数:606 【字体:
  编者按

  时间银行、结对帮扶、长者饭堂……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探索可持续的农村养老路径,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这些新做法不仅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更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激励与评价机制,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

  农村互助养老有哪些新做法、新亮点?老年人对此有何感受与期盼?如何真正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本期特邀请一线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为共筑幸福家园出谋划策。

  【一线讲述】

互助是方式,幸福是目的

讲述人:河北康保县土城子镇互助幸福院院长 张顺英

  “住危房、睡土炕,墙角底下晒太阳”,这是过去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县里探索实施互助幸福院模式。2019年,在省市县各级资金的支持下,土城子镇互助幸福院正式建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一所。

  我们这座互助幸福院有304户(间),每户(间)30多平方米,配有厨房和独立卫生间,冬季24小时集中供暖,还配有电热炕,设施齐全,温暖又方便,目前全部住满了。全镇各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申请入住,目前年纪最大的住户已经96岁了。住宿是免费的,水电费按照农村民水民电的价格收取。每户(间)一个冬季的取暖费开销在1000元左右,政府对五保户、低保户还会进行一定补贴。

  按照集中居住、分户生活、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管理原则,我们以每排房屋十几户老人作为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老人作为小组长。

  原先的一家一户养老模式,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老人在突发状况下得不到及时救治。在这里,小组长和其他住户会第一时间发现,我们也会第一时间把老人送往医院,并通知家属。

  在我们院里,像我这样的专职工作人员只有4名。面对院里一些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我们还设置了管理员、保洁员等30多个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发放几百元补贴。

  这几年,院里还陆续新建了小超市、惠民食堂、自助取款机、理发室和活动室等,基本满足了住户的生活所需。每排房屋前还有一块小菜地,老人们可以去拾掇小菜园,既打发了时间,还有了新鲜的蔬菜瓜果。今年,我们准备新建一所公共浴室,并把原有的设施再完善一下。

  互助是方式,幸福是目的。我在互助幸福院工作这几年,有时候也会感觉累,但是每当看到老人们在这里安安稳稳、开开心心地生活,我就很欣慰。今后,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把互助养老做得更好。

让“养老”成为“享老”

讲述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民政局党组书记 傅建华

  吉木萨尔县有580多户900多名农村留守、空巢、孤寡老人,当地探索出一条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建设12座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8个乡镇、27个村。有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互助抱团养老,日子过得温馨舒适,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加。

  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同于城市,新疆农村地区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吉木萨尔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不仅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村里老年人的密度也相对较低,市场化养老服务很难做到完全覆盖。面对这些困难,县里坚持“能进乡镇则进乡镇、能进村庄则进村庄”的原则,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以更精准的规划实现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兼顾最低成本和最高质量发展。

  以吉木萨尔县二工镇为例,这座小镇面积近300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不到2万人。2019年,吉木萨尔县利用厦门援疆资金,投资1850万元建设二工镇互助幸福院,设置床位220张。目前,共有158位老人入住。

  我与70多岁的老人潘竞禄交流过。他和爱人都是二工镇董家湾村的村民。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创业,家中无人照料,他们很孤单。镇里建成互助院后,他和爱人就琢磨着要住进来,但子女却担心周围邻里说“闲话”。他们来到互助幸福院,看到院里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还能和同龄人交流互动时,感到很满意,并通过沟通打消了子女心中的顾虑。

  让“养老”成为“享老”,核心在于聚焦农村养老的真实需求。县里每个互助幸福院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如棋艺大赛、秧歌比赛等,让老人“老有所乐”;所有互助院内都配套了菜地,延续了农村老人的生活习惯,让老人“老有所为”;从集中养老的方式为老人提供体检、送药、随诊等服务,让老人“老有所养”。

  接下来,吉木萨尔县还将新建2个覆盖9个村的中心互助院,让更多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充实。

结对,就是你帮我、我帮你

讲述人:湖北恩施市白果乡老年服务中心会长 张必斗

  我是在湖北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村长大的。2008年退休后,我回到自小生长的土地养老。这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年轻人能出去的都走了,村里大部分都是老人。

  回乡后,我到乡文化站当起电影放映员,一干就是好几年。我发现很多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很匮乏。

  2010年,我牵头成立一个老年协会,开启了结对帮扶、互助养老模式。我们商量决定,所有申请入会的成员,都要找相熟且有困难的老人结对建立互助关系。每一组对子都需经过老年协会会长及其他会员审核,并记录到档案中。

  在村里,大家都是老熟人,向来有互帮互助的传统。我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大家积极性很高,越来越多的老人结成对子。用两河口村阳昌隆组老年之家负责人张翠华的话来说,“结对,就是老人家你帮我、我帮你嘛”。

  暖心的故事经常发生。张金梅与年近80岁的独居老人黄开秀结成对子。张金梅每日都上门看望体弱多病的黄开秀,还帮忙做日常家务。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协会和老年之家积极开设活动场所,老年人可以来下棋、读书、看报。

  到目前为止,白果乡6个行政村已成立5个老年协会,下设23个老年之家,全乡基本形成了“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协会—老年之家”三级互助组织,在册会员人数也从最初的18人发展为164人。未来,我们还要不断完善结对互助的养老模式,让村里留守老人安心养老。

两荤一素,吃出“幸福味”

讲述人:广东惠州市惠城区水口街道下源村长者饭堂负责人 严梦婷

  我是土生土长的下源村人,一名90后党员。我们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700人左右,其中80岁以上的有100多人。许多中青年常年在外打工,一些留守老人的吃饭成了问题,“冷饭配咸鱼”是常有的事。对失能、空巢老人来说,吃饭就是大问题了。

  此前,村委会多次与我商议开办长者饭堂的可行性。最后,我们商定将村里250平方米的百年老宅改建为下源村长者饭堂。1月15日,饭堂开门试营业。3个多月来,每天都有百余位老人来吃午饭。

  长者饭堂每天提供两荤一素、一饭一汤,一周内每天的菜谱都不重样,价格也很便宜,60至74岁的老人每餐自费5元,75岁及以上的老人每餐自费2元,百岁老人及五保户免费用餐。我还记得有一位阿姨拉着我说:“阿婷,2块钱连雪糕都买不到了,但还能在村里吃上这么可口的饭菜,真是好幸福。”看到老人们对饭菜很认可,我觉得特别满足。

  实惠的价格得益于惠城区探索的“四个一”公益运营模式,即“政府补助一点、企业让利一点、慈善捐助一点、个人自费一点”。长者饭堂能顺利开门营业、能让老人们吃上有营养的高质量饭菜,是各级党委政府、爱心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现在老人们每天来长者饭堂用餐,不仅可以吃上满意的饭菜,还可以通过走路锻炼身体,可以与老朋友们见面聊天,极大地缓解了孤独和焦虑情绪。

  我真心希望,农村的老人们能够舒心养老。我们经常拍摄短视频,将饭堂内的暖心景象分享在社交平台,希望长者饭堂能在乡村遍地开花。

  【专家点评】

关爱农村老人 探索智慧养老

  作者:朱兰(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老年人如何安享晚年,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21.1%。人口老龄化形势对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带来了挑战,探索并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受限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收入差距,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资源配置不足、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更为突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青年人口外出求学、工作、定居人数增加,农村老年人口留守、独居、空巢比例明显提升,以家庭为单位的代际养老模式逐渐解体。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社会养老供给未能及时补充,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需之间出现较大缺口。农村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互助养老成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方式。本质上,互助养老是一种以村集体或者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模式,强调互惠互助和资源共享,通过要素整合和劳动分工,提供养老服务,满足养老需求,降低养老成本。以“互助养老”理念为指导,一些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径。互助养老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一种更加经济高效的养老服务模式,各地可以进行交流、互相借鉴,积累经验加以推广,促进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

  与此同时,农村互助模式还存在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面临专业护理人才不足、医疗资源缺乏、可持续性不强等挑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类人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利用智慧养老赋能互助养老,弥补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首先,构建可持续的互助养老服务供给环境。完善农村互助养老制度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农村互助养老权益保障。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视,推动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和数智化改造,特别是对公益或者半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提供更多政策倾斜。

  其次,加强农村数字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速网络连接,提供稳定的宽带网络覆盖,确保农村地区能够接入互联网。推广智能化设备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农村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的信息化管理,包括老年人信息管理、健康监测和紧急求助等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联网和数据共享,提高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与医疗机构实时分享数据。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搭建农村智慧养老平台,集医疗、健康管理、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为老年人提供定制化饮食、基本医疗保障和护理服务。

  最后,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数字养老服务队伍。利用市场激励机制,通过工资报酬、“时间银行”等有偿服务,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互助养老队伍。借助在线平台、基层党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数字化养老服务的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和老年人的数字技能。加大专业护理人员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老年大学等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更多专业老年护理人才。未来,可以进一步引入类人机器人,一方面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作为陪伴者,与老年人进行交流互动,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

互助养老,共筑幸福家园

在河北威县三益庄村一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在陪护老人。新华社发

互助养老,共筑幸福家园

在江西奉新县,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陪老人做康复训练。周亮摄/光明图片

互助养老,共筑幸福家园

在山东郓城县一家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在食堂用餐。新华社发

互助养老,共筑幸福家园

福建永泰县,村医陈应泓(左)前往山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义诊。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方曲韵、尚杰、赵明昊、王建宏、张锐、陈元秋、耿建扩、唐一歌、吴春燕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梦、金永成、任盈盈、戴思雨)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06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