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悌德及其时代价值
“悌德”与“孝德”一起,凝聚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孝悌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要义,也是数千年来中国人齐家睦族、禔身范俗的基本规范,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悌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规范
“悌德”与“孝德”共同构成仁德的根本。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提出“惟孝,友于兄弟”的观点,并将对父母不孝、兄弟不友的人视为罪大恶极之人,“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论语·学而》中更明确将悌与孝一起作为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宋代大儒朱熹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概括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悌德”与“孝德”并举,作为核心道德规范加以倡导。
悌德是同辈亲友道德规范的总名。悌德不仅是对兄弟伦理关系的要求,也是同辈亲友间恪守的道德规范,尊敬血缘关系之外其他比自己年长者,也是悌德的要求。所谓“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孝经·广扬名章》)这就将悌德的内涵加以大大地拓展。
悌德是家庭和睦的重要表征。“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兄友弟恭的悌道是处理兄弟姊妹、妯娌、姑嫂等其他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因为“兄弟”包括姊妹,古人称姐为“女兄”,妹为“女弟”。悌道还是孝道的组成部分,如《弟子规》云“兄弟睦,孝在中”。古人强调,兄弟和睦是孝顺父母的重要体现,念父母者,无不友爱于兄弟姊妹。试想,一个家庭整天争吵不休、鸡飞狗跳,绝非讲究孝道之家。
悌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石。“私德”是“公德”的基础与拓展,前贤往哲无不倡导悌德在调节社会成员关系方面的重要功能。《大学》云“弟者,所以事长也”;《孝经》也指出:“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孟子在跟梁惠王讨论国家治理时,认为国家引导百姓从“孝悌”做起,“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有孝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较量。这种评价虽然太过夸张道德的作用,但足见孟子对孝悌道德的重视。
悌德是社会稳定和谐的保障。《孝经》言:“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论语》甚至认为,孝悌道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有孝悌之德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教化百姓遵守礼法,维护社会安定,引导人们恪守悌德规范,友善相处,无疑是重要路径。
悌德的内涵要求
彼此敬爱。悌德最基本的体现是长幼相互敬爱,《说文新附》对“悌”的解释是“善兄弟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表达得更具体,“兄爱弟敬……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在《礼记·礼运》篇倡导谓之“人义”的十种基本道德规范中,“兄良”和“弟弟(即悌)”是仅次于父慈、子孝两个。不少士人还提出,做到兄爱弟敬不难,那就是“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友兄弟,无不孝且友矣”(刘良臣:《凤川子克己示儿编》)。
宽容和谐。要做到兄爱弟敬,必然要求相互宽容,和睦相待。即《管子·五辅》所云:“为人兄者宽裕以悔;为人弟者,比顺以敬。”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提出,虽弟顺兄但需要相互尊重,不是完全听命于兄长,“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兄弟姊妹之间产生矛盾要及时调适化解,“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兄弟同胞共乳,古称手足,全要敬爱。”(石成金《传家宝·人事通》)否则,如“兄不友则弟不恭”(《颜氏家训·治家》)。
不听间言。兄弟姊妹之间相处,不听他人挑拨之言,才能和睦相处。我国传统家训中这种教诲比比皆是。无锡荡口华氏家族绵延千年、名人辈出,与该家族恪守华悰韡撰作的家训《虑得集》不无关系。家训告诫子孙凡闻间言是非,先究何所从来,“大抵间言不入于耳,便无彼我之私,而亲谊自厚”,这样就不会积怨成隙。《颜氏家训》的《兄弟篇》,还分析了妯娌之间易于产生矛盾的原因和化解的措施,“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守望相助。古人将兄弟比作手足,认为兄弟同气分形,其互相亲爱之情正如手足有彼此补助之益,故而应该相互扶助。传统悌德将此扩展到社会,如清人沈起潜就在其《沈氏家训·睦邻门》中要求乡邻之间,“婚丧庆吊,忧乐共之;患难死生,缓急扶之。”传统社会这样的家训、族规、乡约中,基本都有赡亲恤族、关爱乡曲的规定。
传统悌德的时代价值
挖掘传统悌德内涵滋养当代家庭美德。《孔子家语·弟子行》说:“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将悌德视为家庭伦理与其他伦理秩序的基础。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开,两胎化、多胎化日渐增多,再加上独生子女那代人,仍普遍存在着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伦理关系;而现实生活中,兄弟姊妹间为了赡养老人、分配遗产等产生矛盾纠纷,都更加凸显了家庭、亲属成员中兄弟姊妹之间伦理关系调节的重要性。宋代叶梦得《石林家训》云:“兄弟辑睦,最是门户久长之道。”上述传统悌德的教化内容几乎都可以吸纳来为当下的家庭道德建设所用,引导青少年一代讲究家德修养,促进兄弟和谐,亲睦家齐。
弘扬传统悌德理念促进家庭人伦关系调适。兄弟姊妹、姑嫂、妯娌关系是家庭人伦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家庭成员平辈之间的伦理关系,较之父母子女关系、夫妇关系,更易于产生矛盾冲突,因此传统道德文化才如此重视悌德修为。今天的时代虽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家庭仍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传统悌德所倡导的兄爱弟敬、不听间言、彼此宽容等道德要求,仍然是调节家庭同辈成员的基本规范。
弘扬传统悌德文化助力社会和谐与礼仪文明。《孟子·离娄上》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在江南一些古村落的民居、祠堂大门两侧墙上,都可以看到“入孝”“出悌”的联语,诠释了孔子所提倡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观。上述传统悌德倡导的注重彼此敬爱、宽容和谐、守望相助等道德规范,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感情和伦理关系的有序。传承悌德,弘扬敬长友善的道德理念,显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亲善和谐。“公德者,私德之推也。”(梁启超:《新民说》)提升私德修养可以助推公德。在家能做到兄友弟恭,在单位和社会上也能尊敬长上,和睦同事,关爱他人。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悌德也包含着上下有别、尊卑差等的消极因素,需要加以扬弃,同时将新时代的平等、友善理念融入悌德传统中,倡导人人平等,彼此尊重,相互扶持,促进家庭、社会更加敦睦和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传承和弘扬传统“悌德”的精华,倡导兄友弟悌的相处之道,将传承悌德敬长友善的道德理念传播于社会道德建设,必然促进家庭、社会更加敦睦和谐、文明昌大。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5日 11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