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百年时光中的文明互鉴——评电视纪录片《故乡几万里》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6-08 14:00:05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陈一诺(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会员)

  每年10月,一群加拿大人会相约到当地的一家中餐馆,一起吃中国菜,唱中国童谣,分享他们的中国故事。令人惊讶的是,聚会延续了近87年从未中断,如今与会者最大年纪超过90岁。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样的聚会于10年前被中国纪录片导演关注到……

  为什么中国成了这群加拿大人终生无法割舍的乡愁?总导演高松历时10年,用客观视角讲述的四集历史人文纪录片《故乡几万里》给出了答案。该片一经在央视播出,就稳居美兰德全网榜、电视榜纪录片重要指数第一。

  中国人熟知的诺尔曼·白求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远渡重洋,为抗战中的中国军民提供医疗服务,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中国。而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和白求恩同样来自于加拿大的一群医生怀着同样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理想,深入中国内地行医,创办了后来的华西协合大学,一代又一代持续抒写着一段东西方文明互鉴的感人篇章。

  纪录片《故乡几万里》以加拿大医生启尔德一家三代与四川结缘60年为主线,揭开了这群加拿大医生在中国鲜为人知的历史。片中,很多珍贵历史史料第一次以影像方式呈现。

  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对西医缺乏了解,“洋医生们”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融入过程:官员的妻子患眼病,医生上门出诊却被告知只能隔着帘子给病人号脉;医生拿起锯子要去锯木头做夹板,患者以为要切断他的腿,瘸着腿也要跑;外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常被当地人质疑,干脆开门做手术,让人围观,以这种简单直接的医学普及方式,消除人们对西医的误解……为了入乡随俗,更好地和患者沟通,“洋医生们”深夜灯下苦读中文,给自己取中文名字,穿中式长衫问诊。

  从中国西部第一间西医诊所,到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医院,从仅有七名学生的医学院,到中国西部第一所具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综合性大学,从仅有几平方米的中国第一个“牙科”诊所,到亚洲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化口腔医院,这些医者仁心的白衣天使让西方现代医学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仅如此,他们还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妇女缠足陋习发起挑战;几乎终结了“产婆”这一古老行业;开创中国西部男女同校的先河……与此同时,这些来自异国的医生把中国当成了家乡,把中国乡邻看做亲人,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

  《故乡几万里》的镜头在一百多年中穿梭,追溯着一段段令人惊叹的中外民间友好交往的故事:为了让学生们得到更多锻炼,身患重病的谢道坚医生拒绝外请医生,而是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局部麻醉,指导学生为自己手术;离开中国多年后,和平战士文幼章嘱托儿子不远万里把自己的部分骨灰撒进四川大渡河,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叶落归根;成都加拿大学校校长黄思礼痴迷中国文化,学习唐诗宋词、鉴赏中国字画,一生创作的油画作品中,数量最多的题材是长江三峡;成都加拿大学校的孩子们从小被无私的中国“大娘”带大、喜欢吃中餐,母语也是中文,几十年过去了,耄耋之年的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始终如一……

  既有令人感动的人物故事,也有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背景,纪录片《故乡几万里》回避了大量文献资料带来的枯燥单调,借助当事人的叙事、用生动的呈现方式特别是有温度的故事,把个体人物命运故事置于宏大时代背景中讲述,展开了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在一步步唤醒历史的同时,也让观众真切看到,这些超越国界的人类情感故事,处处闪耀着“爱我所爱、无问西东”的国际主义光芒。

  当年,他们生活的四川华西坝还只是成都郊外的一片农田,随着一所现代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在这里破土动工,成都华西坝逐渐变身为东西方文化在中国汇聚的中心之一,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

  今天回望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尽管在科学技术层面,当时的西方科技呈现领先的态势,但在文化与哲学层面,东西文明却出现了互相吸引、互相融合、相互成就的局面,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着这群加拿大人,而割舍不断的中国乡愁也正发源于此。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5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