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 以文润城
作者:石森昌(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年“五一”假期,127.3万人次游客到访中新天津生态城,尽享优美的海滨风光和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作为天津市首个入选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区域,中新天津生态城已成为海洋开发保护与海洋城市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典型样本。而16年前,这里还曾经是“三分之一盐碱荒地、三分之一废弃盐田,还有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构建海洋与城市新发展格局让天津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海洋城市焕发勃勃生机。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天津向海图强由渡口发展到现代化大都市。天津建城600余年,但早自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耕种渔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黄河改道由此入海,大量泥沙淤积逐渐形成现在的陆地走向。西汉初年,这一地区开始设置郡县。隋朝开通大运河后,这里成为河海联运的连接地,区位重要性越发突出,于唐朝时期,开始有了正式名称“三会海口”。宋朝时期,海河成为宋、辽分界线,沿海河两岸设置众多“寨”“铺”等军事据点,武清、独流、沙窝、小南河等寨名沿用至今。约12世纪末13世纪初,作为河海漕运枢纽,此地开始设立“直沽寨”,有士兵戍守。明朝建立后在此设卫筑城,并赐名“天津”,“天津卫”缘此而来。开埠后,天津成为近代以来我国向海开放的前沿,港口贸易推动天津城市快速发展,工业、商业、金融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北方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后,作为最先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天津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奋进新征程的天津正呈现新的活力和生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陆海相连、河海相通,海洋塑造了天津鲜奏响明的城市特色文化。天津位于河海交汇之处,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兼容并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互鉴,成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的集大成者,使得天津城市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较高辨识度,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成为天津城市文化的显著特点。
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海洋文化赋予天津文化传承发展新活力。推动海洋文化传承发展是天津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天津历来重视海洋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天津海洋文化的代表和见证,潮音寺、天后宫、大沽炮台遗址、大沽船坞遗址、北塘古镇等文化遗存得到重点保护,飞镲、龙灯、宝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代代传承。另一方面,海洋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亮丽的风景线。长芦汉沽盐场的“千年古盐场文工旅融合项目”跻身“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和“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国家海洋博物馆成为集收藏保护、展示教育、科学研究、交流传播、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海洋科研平台和海洋文旅动力引擎。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蓝色引擎”赋能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是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加快塑造海洋型开放新优势是天津新的海洋发展战略。一是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重点打造五大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沿海蓝色生态休闲带,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五区一带”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大力培育新兴海洋产业。立足天津海洋产业的发展基础和潜力,重点培育海水利用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航运服务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不断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巩固做强优势海洋产业,做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及石油化工业、海洋旅游与文化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打造一批“蓝色品牌”。四是优化升级传统海洋产业,重点优化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五是促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海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级。前瞻谋划布局海洋医药、海洋人工智能、海洋自主信创等海洋未来产业。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6日 07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