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冰岛学者、前外交官拉格纳尔·鲍德松:“中国哲学丰富了我的人生”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6-29 14:00:13 浏览次数: 【字体:
  聚焦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光明日报记者 刘彬

  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获得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冰岛学者、前外交官拉格纳尔·鲍德松,来自提倡世界语的家庭,十几岁便开始学习世界语。受家庭环境熏陶,他从小就阅读了有关中国的书籍。“记得小时候家里就订阅《中国报道》,读过之后,我逐渐萌生了去中国读书的念头”。

冰岛学者、前外交官拉格纳尔·鲍德松:“中国哲学丰富了我的人生”

拉格纳尔·鲍德松 资料图片

  “当时我想来中国,是因为中国社会倡导和谐与平等。”鲍德松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的“世界语”,是一种提倡和平的语言,这个词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怀抱希望的人”。

  1975年,19岁的鲍德松凭借奖学金项目第一次来到北京,开启了他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学习和研究。

  年轻的鲍德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一个冬天的中文,然后于1976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哲学专业深造。“当时我们开设中国哲学课,对我来说难度很大。于是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又开始阅读《论语》《孟子》和《老子》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渐渐地,我意识到,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过去。中国哲学丰富了我的人生”。

  1987年,鲍德松再次获得奖学金,有了去日本东京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机会。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鲍德松悟出了做学问的道理:写论文前必须全面透彻地研究《论语》,而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将《论语》翻译成冰岛语。此后,他便开始把一些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翻译成冰岛语,《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些中国电影经由他的翻译,也搬上了冰岛的电视荧屏。

  长期以来,鲍德松从事中冰翻译,主要译作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冰岛文版,以及《论语》《道德经》。鲍德松的译文可谓“信、达、雅”,易于读者理解。他以自己多年对中国的深入研究经历,向冰岛和其他国家人民讲述着中国的故事。

  当过外交官,做过学者、教师、翻译和记者的鲍德松,发现自己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的人生故事与中国古代的学者相似,我的经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中国。”鲍德松说。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3日 04版)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