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关于加快推进四川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
四川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编者按: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60周年之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撰写了系列文章。今日刊载的《关于加快推进四川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的建议》,阐述了四川三线建设旧址在全国三线建设遗产中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特别对四川三线建设旧址形成及原因、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利用方式、现今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并就统筹推进四川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提出相关建议,供参阅。
一、四川三线建设旧址的形成
四川三线建设旧址的形成主要源于三线建设、三线调整改造、国有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四个时期。
(一)建设任务调整留下旧址
三线建设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临战态势下狠抓战备以及国际形势缓和任务调整等诸多原因,一些三线单位撤离建设原址,形成三线建设旧址。如三线建设开始后,北京钢铁学院在江油县选址建设四川分院,但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该项目中途夭折,现江油市境内遗存少量旧址;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最初选址广元县昭化区筹建,然而1966年该局总部机关搬迁到甘肃,现广元市留有该局旧址。再如1972年后,随着中美、中苏关系缓和,临战态势结束,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局机关以及下属的航测队、地图社、制印厂等单位陆续由绵阳搬迁到成都,由此在绵阳留下规模庞大的三线建设旧址。
(二)调整改造搬迁留下旧址
随着国际形势缓和,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三线建设调整改造重大决策,对一些受自然灾害困扰、原址布局过于分散或远离原料产地的三线单位实施调整搬迁,形成三线建设旧址。如建于地震监视重点县之一青川县的万众机器厂、彭县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岷江齿轮厂和湔江农业机械厂,以及建在偏远山区万源县隐蔽山沟里的长征机械厂、广元腰鞍山边的旭光电子管厂、雅安封家沟里的航空液压机械厂等三线建设单位,因备受自然灾害困扰陆续迁出,留下许多旧址;三线建设时期,航天工业部062基地和064基地分散布局在达县、万源、大足、泸州等多个县(市、区),战线长达数百公里,它们搬迁后留下大量旧址。
图源:双流文化旅游
(三)国企持续改革留下旧址
三线建设企业绝大多数是国家直接投资建设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期间大多进行了现代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有的企业破产倒闭,由此形成一批三线建设旧址。譬如位于江油的长城钢厂,三线建设时期建成我国最大的特殊钢科研生产基地,2004年攀钢集团重组长城特钢后,现江油市遗存长城钢厂总部、一分厂、二分厂、三分厂和四分厂大量三线建设旧址。
(四)汶川特大地震异地重建留下旧址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突然来袭,四川多个市(州)成为重灾区。当年三线建设的选址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多个项目不慎选址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受到严重破坏,被迫异地重建,从而形成旧址。如原建于绵竹市汉旺镇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东方汽轮机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整体搬迁至德阳市八角井镇重建,现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旧址已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国家级地震遗址。又如三线建设重点建设项目三机部六院十一所(624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90%的厂房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灾后重建时该试验基地异地重建,原址留下的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基地旧址现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二、四川三线建设旧址的保护利用方式
近年来,党和政府从文物建筑保护、历史建筑认定、工业遗产管理、红色资源传承等多个方面将三线建设旧址纳入保护与利用范围,推动三线建设文化传承发展。
(一)文物保护防止继续受损
2019年,全国有6处三线建设旧址成体系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填补三线建设旧址文物国保单位的空白。这6处三线建设旧址其中有2处在四川,分别是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和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另外,截至2023年底,大田会议会址、渡口建设指挥部招待所、雅江桥、化林大队旧址、东河印制公司旧址、红村石油会战旧址、华光仪器厂旧址、永光仪器厂旧址、7002井、503地下战备电厂、成昆铁路仁和段等11处三线建设旧址入选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梓潼两弹城 (潘认若 摄,图源:四川省情网)
(二)历史建筑认定展示地方特色
近年来,四川多个市(州)不断把三线建设旧址纳入历史建筑认定范围,从而加强保护和利用。截至2023年底,成都市人民政府已公布了23个批次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四川锅炉厂旧址、6569光电所职工食堂旧址、四川齿轮厂防空洞、大三线建设遗存103厂建筑群、大三线建设遗存401厂建筑群等三线建设旧址入选名录;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3个批次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九院二所10余栋三线建设建筑物入选名录;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个批次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渡口水泥厂防空洞、攀钢石灰石矿俱乐部、石灰石矿踩空索道等一大批三线建设旧址入选名录;宜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个批次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南山厂101车间弹壳房、长庆机械厂机械加工房旧址等三线建设旧址入选名录;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个批次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茜草工业遗址入选名录;德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1个批次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二重106生活区(老粮站)入选名录。
(三)工业遗产评定助力保护利用
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是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因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四川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四川省认定7个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为省级工业遗产项目,成功推荐7个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获评国家工业遗产称号,获评总量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第一。各地还采取建设工业博物馆、研学基地、工业旅游景区、文创产业区等多种形式,推动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四)红色资源保护彰显传承价值
四川本身就是红色资源大省,三线建设则为四川增添了更多的红色资源。2023年3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第一批)》,共纳入全省红色资源136个,包括重要旧址、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及场所40个(处),其中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汉旺东汽工业遗址纪念地3处三线建设旧址入选。
三、四川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各级党委、政府从多方面将三线建设旧址纳入保护和利用范围,取得很大成效,但由于四川三线建设旧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分布广泛,能得到保护和利用的旧址依然有限,大多数旧址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堪忧。
(一)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城镇开发侵占,很多旧址主体建筑已不复存在。如位于青神县的星华仪器厂曾为中国的航天和民用工程提供关键设备,但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其大部分建筑倒塌,不复存在。又如国营乐山造纸厂1965年建立,填补了我国用自己的原料生产绝缘纸浆的空白,有中国绝缘纸浆基地之称,但随着2002年的破产和后续生产线的关闭,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生产区已成为商业住宅。
二是因三线调整搬迁整体移交转让其他单位,建筑保存相对完整但大多已被改造。如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79年迁回北京,校舍移交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93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西南工学院,2000年组建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内现遗存大量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建筑,许多建筑至今仍在使用,但是外形外貌已发生很大改变。
三是零散租售给企业或农民使用的旧址,完全没有得到保护。“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在绵阳、广元2市6个县(市、区)遗存大量旧址,但除位于梓潼县两弹城景区的总部机关旧址保护和利用较好外,其下属单位一所、三所、四所、五所、六所、十所搬迁后,旧址被移交给当地政府,房屋被售卖给当地村民,许多建筑遭到随意拆除和破坏。
四是一批位于偏远山区的三线建设旧址,完全废弃,人为损毁严重。如位于达州的062基地,三线建设时期是我国导弹、火箭科研生产基地,2002年基地搬迁后,部分旧址被拆毁,风貌荡然无存。又如位于江油的西南金属制品厂,曾为我国唯一的铀同位素分离膜生产厂,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政策性破产后,长期处于废弃状态,生产建筑大部分被拆毁。
(二)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管理缺失或多元管理影响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随着三线单位的搬迁,三线建设旧址只能留在当地,产权和使用权变更频繁,管理界限模糊,保护责任不明确。另外,三线建设旧址的保护和利用,涉及多个部门,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
第二,历史研究不够深入影响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中心,重要性位列三线建设各省区的排头兵位置,但四川三线建设历史研究的广度、深度还远远不够,高水平成果仍不多,导致社会公众对四川三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保护利用缺乏更有力度的支撑。
第三,统筹规划实施不够影响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现有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利用,一是多为孤立个案,缺乏统一规划,未能形成联动效应;二是多沿用传统的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缺乏创新和突破;三是旧址的故事性和体验性不足。
第四,关注不够影响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相较于古建筑等传统文化遗产,三线建设旧址作为当代建筑遗产,存在的历史还不是非常久远,受厚古薄今认识影响,人们关注较晚。很多党政干部也是近年来才逐渐认识到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四、加快推进四川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三线建设对四川影响深远,保护和利用好三线建设旧址,就是为当代和后世留存历史,为现实和未来提供历史借鉴。为此,需要全社会继续形成合力,加快推进三线建设旧址的保护和利用。
(一)制订认定标准,开展实地调查,加强四川三线建设重要旧址的保护
一是制定三线建设旧址的认定标准,加快三线建设旧址调查,准确掌握旧址的数量和规模,厘清旧址的产权和使用权归属,明确旧址保护和利用的权责。二是健全完善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法规政策,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机制,提高保护和利用的实效。三是尽快加强三线建设重点旧址的保护,如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绵阳市、广元市)、三线核工业研制基地旧址(乐山市、宜宾市)、三线航天工业基地旧址(达州市、凉山州)、三线航空工业基地旧址(成都市、绵阳市)、三线电子工业基地旧址(成都市、广元市、绵阳市)、三线机械工业基地旧址(德阳市、自贡市)、三线钢铁工业基地旧址(攀枝花、绵阳市)、三线电力工业基地旧址(成都市、绵阳市、乐山市)、三线铁路工业旧址(宝成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沿线区域)、三线央行印钞造币基地旧址(广元市),以及西南交通大学旧址(乐山市)、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旧址(绵阳市)、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自贡市)等高等学校三线旧址。
(二)搜集文献史料,加强历史研究,彰显四川三线建设旧址的重要地位
一是全面开展四川三线建设的档案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构建多学科参与的研究平台,共同探讨和研究四川三线建设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文化价值。二是建设和完善三线建设旧址数字化管理平台,深入分析三线建设旧址的地理分布、产业类型、技术特征、社会影响情况。三是开展三线建设旧址重要成果、重要产品、重要人物、重要精神和特大事件研究,让三线建设旧址“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推动三线建设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三)编制专项规划,创新开发模式,推动三线建设旧址和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编制四川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规划。建议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和利用整体性规划,特别是在建设四川系列工业博物馆时考虑三线建设旧址资源的整合和空间的优化利用。二是创新三线建设旧址开发利用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三线建设旧址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服务模式的创新和突破,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三是增强三线建设旧址展示的故事性和体验性。通过主题展览、互动体验、教育活动,提升旧址开发的实效。
(四)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现代渠道,提升公众对三线建设旧址价值的社会认知
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互动体验式的教育和宣传平台,使公众更直观生动地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和文化。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传播渠道,拓宽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三线建设文化的关注。开发三线建设主题纪录片、电子图书和网络课程,运用数字化技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数字内容。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产品,使三线建设旧址与现代生活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执笔:张 勇(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
朱艳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石 磊(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
陈彦伊(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