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足尖上的不朽传奇——纪念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60周年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11-13 14:00:16 浏览次数: 【字体:
  【文艺院团保留剧目巡礼】  

  作者:胡博(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教授、辽宁省舞蹈家协会理事)

  上海芭蕾舞团的扛鼎之作《白毛女》,自1964年公演以来,已经在舞台上走过了60载春秋,累计演出超过2000场。“北风吹”“扎红头绳”等舞段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几代观众的共同记忆。作为中国芭蕾乃至世界芭蕾的经典之作,芭蕾舞剧《白毛女》从创作到演出,历经数次修改,精益求精,经过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依然散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足尖上的不朽传奇——纪念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60周年

1965年,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剧照。上海芭蕾舞团供图

  今年8月,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国家大剧院开启60周年庆典演出。怀揣着对经典的深深回忆,众多观众纷纷走进剧场。剧场内,老中青三代观众齐聚一堂,共同回味着各自的“白毛女”记忆。当大幕徐徐开启,熟悉的旋律在剧院内回荡,人们的思绪也随之跨越时空……

  1.不同艺术文本相互借鉴,成就经典民族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白毛女》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众多革命文艺工作者以歌剧、电影、京剧、舞剧等经典艺术形式演绎这个传说,不同艺术文本之间互相引用、借鉴,成就了多样化的民族经典艺术。

  1964年,当时的上海市舞蹈学校正在酝酿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彼时,关于《白毛女》已有多种艺术形式的呈现。歌剧《白毛女》于1945年创作完成,电影《白毛女》于1951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京剧《白毛女》于1958年由中国国家京剧院首演。此外,1958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携他们排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访华演出。在内有本土《白毛女》多种艺术形式趋于成熟、外有日本同行芭蕾作品先行的背景下,1964年夏天,上海市舞蹈学校召开了两次高规格的《白毛女》剧本创作研讨会,师生共同努力,充分学习借鉴各种版本,迈出了“创作长征路”上的第一步。

  在音乐方面,芭蕾舞剧《白毛女》借鉴了歌剧经典的旋律和人声伴唱。歌剧《白毛女》创作团队当年从民间音乐素材着手,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民间音乐与西方管弦乐相结合,创作出充满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许多经典唱段,如“北风吹”“扎红头绳”等曲目家喻户晓,这些无疑为芭蕾舞剧的音乐创作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在动作语汇设计方面,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编导胡蓉蓉、傅艾棣、林泱泱、程代辉大胆将眼光投向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不放过对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细细推敲,力求作品既不失芭蕾审美规范,又极富中国民族特色。舞剧中大量借鉴了传统戏曲中的武打动作、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并从中提炼舞蹈语汇:喜儿在奶奶庙从高处飞身跃下,抄起香炉暴打黄世仁,便是借鉴京剧版本《白毛女》中的表演;喜儿在深山老林中历尽艰辛,头发由黑到灰再到白的几个舞段中,融合了空中撕腿跳、跪步接辗转、扑步、点步翻身等一系列中国古典舞动作技巧,以及红绸舞、秧歌舞和大刀舞等舞段,为整部剧增色不少,同时也对塑造人物性格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芭蕾舞剧《白毛女》在人物设定上,更加强化了喜儿的斗争与反抗精神,将她设定成一个美丽、聪明、勇敢、革命意识强烈的角色。在舞剧的结尾,喜儿迎来了新生,不仅打倒了黄世仁,也对未来的生活进行了展望。

  在不同艺术文本的滋养下,芭蕾舞剧《白毛女》一步步由青涩走向成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足尖上的不朽传奇——纪念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60周年

今年8月,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上海芭蕾舞团供图

  2.一部作品,九代演员,六十载传承

  1964年10月,最初版本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作为国庆15周年献礼演出剧目上演;1965年5月,经过修改后,芭蕾舞剧《白毛女》逐渐发展为大型舞剧,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次公演;1965年6月,该剧在人民大舞台公演,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的463位外宾观看演出;1965年10月,该剧进行了国庆公演。

  新中国芭蕾艺术家们坚持人民文艺方向,自觉以各种方式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实现自我突破、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坚定不移走上艺术的“民族化”道路。他们跨文本创作的艺术实践,为一代代文艺家们树立了榜样。

  芭蕾舞剧《白毛女》将民族精神、革命情感与西方艺术语言相融合,“紧握的双拳”与足尖相互映衬,扎实地迈出了芭蕾民族化的有力步伐。《白毛女》与中央芭蕾舞团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红色娘子军》一“红”一“白”遥相呼应。

  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成功,还造就了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剧组由上海市舞蹈学校芭蕾科首届毕业生和部分教师组成,1979年,在剧组基础上,上海芭蕾舞团组建成立。从此,上海芭蕾舞团接下了传承经典的重任,也继承了《白毛女》中的艺术初心与情怀。

  一部作品,九代演员,六十载传承。当年“大春”的第一代饰演者已80岁高龄,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上海芭蕾舞团第九代“大春”饰演者已是“00后”。

  如今,《白毛女》已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的“看家戏”,上芭的每一代演员从入团就要开始学习跳《白毛女》。不同于古典芭蕾的细腻优雅,《白毛女》中舞者动作幅度大、强度大,对技巧要求更高,剧中对人物的刻画有血有肉,性格突出,作品特有的思想深度和表演难度对表演者来说是极大挑战。从群舞到主演,都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刻画人物,把角色的感觉渗入身体、内心。

  正如第二代白毛女扮演者、上海芭蕾舞团原团长辛丽丽所说,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如同初升的太阳,照亮了芭蕾中国化、民族化的美好愿景。60年来,它锻炼和培养了上芭一代又一代芭蕾艺术家,引领着上芭朝着讲好中国故事、演好红色经典的目标不断前行。

  芭蕾舞剧《白毛女》,凝结着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艺术家们推动芭蕾舞民族化的心血,激励着一代代舞蹈工作者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攀登艺术高峰。

  3.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可以跨越国界、感动世界

  芭蕾舞剧《白毛女》日渐成熟,作为新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外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972年第一次走出国门,赴朝鲜访问演出,1977年出访法国和加拿大……

  该剧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得到了外国观众和专家的积极评价。当时有外国教授评价,在芭蕾舞中增添民谣、革命歌曲,民间舞蹈和古典京剧的手势、舞步、传统乐器,还有一些程式化的农民和士兵的服装(而不是传统的芭蕾服装)有助于“这种新式‘混血’的中国现代革命芭蕾舞剧的成功”。

  来自国际的肯定与赞扬,为其后在海外的继续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足迹遍布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世界多个国家。

  艺术和艺术是相通的,人心和人心也是相通的,一部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是可以跨越国界、感动世界的。当年看完电影《白毛女》从电影院走出的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夫妇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那一刻他们与中国的缘分已悄然开始。夫妻二人受到电影《白毛女》强烈震撼,决定排演芭蕾舞剧《白毛女》,他们对白毛女的故事一无所知,因此写信求助中国戏剧家协会,得到了大力支持——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亲自回信,随信附上了歌剧版《白毛女》的剧本、乐谱以及舞台剧照。

  1955年2月12日,松山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日本东京日比谷公园大音乐堂首次公演。谢幕时,饰演喜儿的松山树子面对热烈的掌声和感动哭泣的观众,流着眼泪完成了谢幕。

  随后的几十年里,清水夫妇携松山芭蕾舞团多次来到中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白毛女》承载着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成为传书中日两国友谊的“鸿雁”,直至今天。

  中日两国观众对《白毛女》的喜爱出于人类相通的情感。松山芭蕾舞团最初选择《白毛女》是从中看到了日本妇女解放的影子,深入了解故事背景之后,清水夫妇更想让日本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在中国发生的故事。正如他在《松山芭蕾舞白毛女——日中友好之桥》一书中所说:“打动我们的心弦并使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受压迫的农民们如何去求得自己国家的解放这一主题。”

  这是一个甲子沉淀的深厚情谊,从已至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到青年一代的艺术家,芭蕾舞剧《白毛女》面向海外侨胞、走进主流剧院,在一次次跨文化交流中增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

  六十年前,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诞生为世界芭蕾艺术注入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创新的形式语汇和鲜明的主题,成为无数观众的共同记忆;六十年后,在传承红色经典、彰显“中国气派”的道路上,它是典范,更是启示:我们作为传承的一代,要不断从前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中汲取历史经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文艺。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6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