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时光深处的诗意幽思与生命哲韵——黎二愣“老”字系列诗歌品析
时光深处的诗意幽思与生命哲韵
——黎二愣“老”字系列诗歌品析
魏建明
在诗歌的浩瀚星空中,黎二愣的“老”字系列诗歌宛如一颗独特而神秘的星辰,散发着幽微而深邃的光芒,吸引着无数读者前来探寻其中的奥秘与魅力。诗人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深沉感悟,将那些被时光侵蚀的“老”事物,巧妙地转化为充满生命力与情感张力的艺术符号,编织成一幅幅绚丽多彩、动人心弦的精神画卷。当我们踏入这片由文字构建的奇幻世界,仿佛能真切地听到岁月长河奔腾不息的潺潺流水声,深刻地感受到生命在时光磨砺中所蕴含的厚重与沧桑,进而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开启一场对生命、时间和存在等根本性哲学命题的深度思考之旅。
一、意象:岁月沉淀的情感与记忆符号
(一)微观与宏观的映照:村庄与天地的诗性呈现
在“老井”与“老天”这一组意象的构建上,诗人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匠心。老井,那一方看似平凡无奇的小小水域,却犹如一面能洞察村庄灵魂的镜子,“小之又小/小成一个村子的缩影”。它静静地伫立在村庄的角落,见证着村庄的繁荣昌盛与衰败落寞,承载着村民世世代代的生活记忆。从诗歌创作的专业视角看,这无疑是一种极为精妙的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诗人通过对老井这一微观意象的细腻刻画,巧妙地将村庄漫长的历史变迁、复杂的人事更迭以及幽微的情感脉络浓缩于其中。老井的井水,“如血液,巡逻身体的善恶”,这一独特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井水对村庄的滋养如同血液对身体的重要性,更深刻地揭示了老井在村庄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它既是物质层面的水源供应者,保障着村民们的生存需求;又是精神层面的道德评判者,默默地见证着村民们的善恶行为,成为村庄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的重要象征。
与之相对应的“老天”,则以其“宽之又宽/宽至没有距离”的宏大形象,傲然屹立于诗歌的苍穹之上,象征着广袤无垠的宇宙和深邃悠远的文化底蕴。诗人在描绘“老天”时,巧妙地摆脱了对具体物象的简单描绘,而是上升到对宇宙秩序和文化内涵的深邃思考层面。如“天知道,黎明的背后/有多少黑暗在编织更黑的网”以及“天知道,黑暗的背后/有多少曙光,在筹备一根针”等诗句,通过对黎明与黑暗、希望与困境这两组对立元素的辩证性描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对宇宙运行规律和人生无常境遇的深刻洞察与哲理思辨。在诗人笔下,“老天”已不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是被赋予了一种主宰命运、蕴含无限可能的神秘力量,它犹如一位深邃而沉默的智者,默默地注视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成为诗人对宏观世界认知与思考的诗意化表达。
(二)生命历程与情感寄托的载体:个体与家族的岁月长歌
“老屋”“老树”“老船”等意象,犹如一颗颗情感的明珠,串联起个体与家族的生命历程,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情感寄托。老屋,那座“老之又老”的古老建筑,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家族的故事。它的土坯墙壁,“给满脸沟壑的裂缝/喂养最后的晚霞”,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老屋以生命的质感和情感的温度,使其成为家族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老屋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荣誉与辉煌,“荣誉与光环的接踵而至”,也包容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蚂蚁和燕雀的最后离去”。它的每一道裂缝、每一片残垣断壁,都铭刻着家族成员的喜怒哀乐,是家族文化传承与情感延续的重要载体。从意象构建的角度看,老屋是家族情感空间的具象化呈现,它为家族成员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家族的记忆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
老树“损之又损/最后一片叶子,从枝头悠然滑落/悠然得雅致与从容”,诗人通过对老树落叶这一生命终结场景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坦然接受与超脱态度。老树在诗人眼中,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生命体,而是化身为生命历程的深刻隐喻。它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以一种淡定从容的姿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这种意象的塑造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入思考。在诗歌的情感表达层面,老树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它为在喧嚣尘世中忙碌奔波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引导人们以更加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生命的起起落落。
老船“搁浅在岸上。没有潮水簇拥,只有皱纹/透过锃亮的阳光,折叠渔火里古铜色的脸膛”,诗人通过对老船搁浅后的外貌描写,勾勒出一幅充满沧桑感的画面。老船曾是渔民们驶向远方、追逐梦想的希望之舟,它承载着无数的热血与憧憬,如今虽已被岁月的浪潮遗弃在岸边,但它所承载的“关于远方的心”以及“记忆的岛子”却永远不会消逝。老船意象的运用,是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情缅怀与对曾经炽热梦想追求的诗意回溯。它象征着那些在生命旅程中闪耀过光芒的梦想与追求,即使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褪色,但依然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源泉。
二、语言:诗意与哲理的精妙融合
(一)修辞手法:赋予万物以灵动的诗魂
黎二愣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尤为精妙。在“倒挂老屋土墙上的一排锄头/像一个阿拉伯数字的‘7’”这一诗句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用一个简单而形象的比喻,将锄头的形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一比喻不仅赋予了锄头一种别样的视觉形象,使其在诗歌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更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与童趣。而“老井静为止水看着/不兴风,不作浪”一句,则巧妙地将老井拟人化,赋予其“看”“不兴风,不作浪”等人类的行为和情感特征。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老井仿佛成了一位沉稳、宁静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村庄的安宁与祥和。这种手法使诗歌中的意象更加鲜活生动,拉近了读者与诗歌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
从诗歌创作理论的角度看,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人突破事物的固有属性,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它们能够将抽象的情感、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诗人的创作意图。在黎二愣的诗歌中,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是为了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情感内涵与哲理思考,从而使诗歌在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上达到更高的层次。例如,通过比喻,诗人将老井的井水比作血液,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井水对村庄的滋养作用,更暗示了村庄与老井之间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而拟人化的老井“看着”村庄的善恶,则使老井具有了一种道德评判的功能,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二)简洁与深邃:以少胜多的语言艺术
诗人的语言简洁凝练,却能传达出深邃复杂的内涵,这是其诗歌语言的又一显著特征。例如“老井,小之又小/借天空飘入的云朵/揩抹井水的清亮”,短短几句诗,便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老井的“小”与天空云朵的“大”形成鲜明对比,而云朵“揩抹井水的清亮”这一细节描写,则暗示了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互动关系。这种简洁的语言表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能够自行挖掘出更多的诗意与哲理。
再如“老屋,老之又老/将所有获得都装入满满的屋子”,通过简洁的表述,诗人传达出了老屋承载的丰富内涵。“所有获得”涵盖了老屋在岁月中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物质的积累还是精神的沉淀,都被“装入满满的屋子”。这种以少胜多的语言艺术,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对意象内涵的深刻理解。在诗歌创作中,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能够使诗歌更加精炼、有力,避免了冗长繁琐的表述,让诗歌的核心思想和情感能够更加直接地击中读者的心灵。
三、韵律与节奏:诗歌的音乐性之美
在韵律节奏方面,黎二愣的诗歌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虽然诗歌并非严格遵循传统的韵律格式,但却能在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中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例如,在“老路,在高铁和高速路中间/瘦成油纸伞的骨架/撑起路途的烟雨蒙蒙”中,诗句的长短相间、平仄搭配以及押韵的巧妙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这种韵律节奏的把握,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相得益彰。它如同诗歌的脉搏,随着情感的起伏而跳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韵律之美,仿佛在聆听一首悠扬的乐章。
从诗歌创作理论的角度看,韵律与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们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歌更易于记忆和传颂。黎二愣诗歌中的韵律节奏,既遵循了诗歌音乐性的基本规律,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韵律模式,体现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精神和对语言音乐性的独特感悟。
在“老”字系列诗歌中,怀旧与眷恋之情,如一条绵绵不绝的丝线,贯穿始终。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老家”一诗中表现得尤为浓烈。“老家,远之又远/连同梦,也找不出方向”,开篇便传达出一种因距离和时间而产生的迷茫与惆怅。然而,随着诗歌的展开,老家的种种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山冈,吐出一缕缕炊烟/把老家门前的池塘/把漫山翠绿与金黄/把鸡鸣狗吠的日子/一团团系缚/填补梦境的春冬”,诗人通过对老家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将那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具象化。老家的炊烟、池塘、田野以及鸡鸣狗吠,这些看似平凡的乡村元素,在诗人笔下成为了最珍贵的记忆符号,它们承载着诗人儿时的欢乐、成长的足迹以及家族的温暖。
在对“老井”“老屋”等意象的描写中,同样也渗透着怀旧的情感。老井的井水曾滋养着村庄一代又一代人,如今它虽已年迈,但依然是诗人心中故乡的重要象征。“人们每一次汲水/都深深地弯腰,或真诚地下跪”,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体现了村民对老井的敬重,也反映出诗人对过去那种质朴、虔诚生活方式的怀念。老屋作为家族历史的见证者,它的每一个角落都留存着往昔的记忆。诗人对老屋的描写,充满了温情与敬意,从老屋的土坯裂缝到塌陷的瓦脊,无一不是诗人怀旧情感的寄托之处。这种怀旧与眷恋之情,是诗人对过去岁月的一种珍视与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家族情感的一种坚守与传承。
(一)豁达与坦然:对生命无常的释然
面对生命的无常与岁月的流逝,诗人在诗歌中也展现出了一种豁达与坦然的态度。如在“老树”诗中,“老树,损之又损/最后一片叶子,从枝头悠然滑落/悠然得雅致与从容”,诗人以一种超脱的视角看待老树的凋零。老树的叶子从枝头飘落,这一自然现象被诗人赋予了一种优雅从容的气质。它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生命的升华与回归。诗人通过对老树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认为生命的兴衰是自然的必然过程,应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
在“老船”诗中,尽管老船已废弃搁浅,但诗人却看到了它曾经的辉煌与梦想。“没有离别,便无相思/海风和月光要来/忘不了为你擦拭/那颗关于远方的心”,诗人从老船的现状回溯到它曾经的航海生涯,对老船所经历的风雨和怀揣的梦想表示敬意。即使如今老船已失去实用价值,但它所代表的那种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精神,却永远不会消逝。这种豁达与坦然的情感态度,使诗歌在怀旧与感伤的基调上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面对生活困境和生命挫折时的积极精神指引。
(二)思考与探寻:对人生意义的不懈追问
诗人在诗歌中不仅仅是抒发情感,更在不断地思考与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老光”诗中,“老光,损之又损/事物太光滑,如面对一道幕墙/眼神爬上去,又跌落/再爬上去,再跌落/这几乎是人生的松弛”,诗人通过对“老光”这一独特意象的刻画,引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老光象征着一种人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如同在光滑的幕墙上攀爬,难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然而,诗人也在这种困境中寻求解脱与超越,“老光是镜中花,水中月/生命的夕照与朝晖/坐在波平如镜的老光里/游过来,游过去/老光之老,老成一条长河的风景”,诗人将老光与生命的朝晖夕照相联系,认为在这种虚幻与真实之间,人们可以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衡,从而实现对人生意义的一种独特感悟。
在“老茶”诗中,“一直想,1200年的老茶树/应是高耸天际,遮云蔽日/而老树却低伏在丛林中/似一扇光阴的窗口/过滤人世间的明枪暗箭”,诗人以老茶树为喻,探讨了人生的低调与谦逊。老茶树虽历经千年,却“谦卑地蛰伏在那里”,它在默默捡拾着世间遗漏的名分,等待着泡开一颗人心。诗人通过对老茶树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张扬与炫耀,而在于内敛与沉淀,在平凡与低调中实现对人生价值的升华与超越。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探寻,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底蕴,也引导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与追问。
四、哲学思考:生命、时间与存在的深度叩问
(一)生死轮回与生命的超越性
在黎二愣的“老”字系列诗歌中,生死轮回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从“老树”的落叶归根到“老屋”的逐渐破败,诗人都在暗示着生命的有限性与无常性。然而,诗人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生死的悲叹之中,而是试图探寻生命的超越性。在“老树”诗中,尽管老树的枝叶逐渐凋零,但它却以一种“悠然得雅致与从容”的姿态面对死亡,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轮回的一种理解。生命并非仅仅是肉体的存在与消逝,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超越。老树的落叶如同生命的轮回,它在飘落之后将化为泥土的养分,滋养着新的生命生长。这种生死轮回的观念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诗人通过诗歌将其重新诠释,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与诗意表达。
在“老屋”诗中,老屋的残垣断壁虽然象征着它的生命走向尽头,但它所承载的家族记忆和文化传承却永远不会消逝。“老屋,老之又老/将所有获得都装入满满的屋子/包括荣誉与光环的接踵而至/抑或,将所有得到放养给归程/包括蚂蚁和燕雀的最后离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延续与传承的思想。老屋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辉煌还是落寞,都成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将在后人的记忆中得以传承和延续。这种对生命超越性的思考,使诗歌超越了对生死现象的简单描述,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探讨层面。
(二)时间的流转与永恒的追求
时间是黎二愣诗歌中另一个核心的哲学元素。诗人通过对“老”事物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无情。“老井”见证了村庄八百年的兴衰变迁,“老路”在现代交通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这些意象都在诉说着时间的力量。然而,诗人在诗歌中也在追求一种永恒的存在。在“老光”诗中,“老光是镜中花,水中月/生命的夕照与朝晖/坐在波平如镜的老光里/游过来,游过去/老光之老,老成一条长河的风景”,诗人将老光视为一种超越时间的存在。老光虽然虚幻,但它却能够承载生命的朝晖夕照,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超越时间限制的渴望。
在“老茶”诗中,“一直想,1200年的老茶树/应是高耸天际,遮云蔽日/而老树却低伏在丛林中/似一扇光阴的窗口/过滤人世间的明枪暗箭”,老茶树历经千年岁月,虽未如想象中那般雄伟,却以一种低调谦逊的姿态存在,成为光阴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它在默默地积攒力量、沉淀智慧,等待着与有缘人相遇,用其蕴含的韵味去启迪人心,这象征着一种在时间长河中对永恒价值的坚守与内敛的追求。
(三)个体与宇宙的关系:渺小与伟大的辩证
在“老天”诗中,老天宏大无垠与人类个体渺小对比鲜明,如“天知道,黎明的背后/有多少黑暗在编织更黑的网/初晨的鲜花与晨露被一网打尽”及“天知道,黑暗的背后/有多少曙光,在筹备一根针”,人类在宇宙的宏大秩序面前,犹如沧海一粟,个体的力量显得如此微弱。然而,诗人又暗示个体与宇宙紧密相连,个体命运与宇宙规律交织。每一个个体的行动、思想和情感,都在宇宙的大舞台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哪怕是微小如蝼蚁之人,其内心的希望与梦想、挣扎与奋斗,都与宇宙的运行息息相关,从而引发对个体在宇宙中地位与价值的深刻思考,促使读者去探寻生命在浩瀚宇宙中的定位与归属。
五、文化底蕴与时代意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一)文化传统的汲取与传承
黎二愣的“老”字系列诗歌,深深扎根于丰富的文化传统土壤之中。从古老的乡村生活场景描绘,如老井、老屋、老树等意象所承载的乡村记忆,到对生命轮回、家族传承等传统观念的诗意表达,都能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元素在诗歌中的渗透。这些诗歌宛如一座桥梁,将现代读者与古老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延续。例如,老井不仅仅是一个水源地,它所蕴含的村民对其敬重感恩的情感,反映了传统农耕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虔诚态度;老屋作为家族历史的见证者,体现了家族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家族传承的重要性。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对这些元素进行描绘和挖掘,使传统文化在诗歌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时代精神的映照与表达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这一系列诗歌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映照出时代精神的特征。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如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冲击(体现在“老路”在高铁和高速路中间的变化),人们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困惑(如“老光”所象征的人生迷茫)等。诗人通过对“老”事物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和变迁的描写,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和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关注。诗歌展现出的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个体价值的反思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都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契合,为读者在时代的浪潮中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指引和慰藉,使诗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意义。
(三)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诗人巧妙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在诗歌中的和谐共生。在诗歌的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上,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思考方式和审美观念。例如,在语言表达上,虽然运用了富有现代感的简洁语言和自由的韵律节奏,但依然能传达出传统文化中的深邃哲理和情感内涵。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强的艺术生命力,不仅能让熟悉传统文化的读者产生共鸣,也能吸引年轻一代读者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推动诗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创新。
六、艺术风格与审美价值:独特的诗歌魅力
(一)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诗人在创作中,巧妙地将写实手法与写意手法相结合。在对“老”事物的描写上,如对老井的形态、老屋的构造、老树的外观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写实描绘,使读者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这些事物的形象。在表达情感与哲理时,则采用了写意的手法,将对生命、时间、家族等的感悟与思考融入这些意象之中,让读者在感受具体事物的同时,能体会到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在描写老船搁浅时,通过对船身“皱纹”“古铜色脸膛”等写实描写,随后引出对其曾经梦想与现在精神的写意表达,使诗歌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思想性。
(二)意境的营造与审美体验
诗歌营造出了独特而深邃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无论是老井周围宁静祥和的乡村意境,还是老树落叶时那种幽远而略带惆怅的意境,都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在意境的营造上,诗人借助意象的组合、语言的韵律以及情感的渲染等多种手段。如“山冈,吐出一缕缕炊烟/把老家门前的池塘/把漫山翠绿与金黄/把鸡鸣狗吠的日子/一团团系缚/填补梦境的春冬”,通过一系列乡村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充满田园诗意和怀旧情感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提升了诗歌的审美价值。
(三)情感的节制与张力
诗人在情感表达上,把握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既有情感的节制,又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在表达怀旧、眷恋等情感时,并非肆意的宣泄,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含蓄的意象来传达。例如,在写对老家的思念时,没有直白地倾诉思念之苦,而是通过描绘老家的田园风光来慢慢渗透。这种情感的节制,反而使情感更具张力,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情感的强烈冲击,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七、对读者的启示与诗歌的影响力:心灵的触动与文学的传承
(一)对读者心灵的触动与思考引导
这些诗歌能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家族、自我等多方面的思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随着诗人的笔触,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家族往事,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反思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例如,当读到“老井”相关诗句时,读者可能会联想到自己家乡的那口井,进而思考家乡文化与自身成长的关系;读到“老树”的凋零,会思考生命的无常与精神的传承。诗歌成为读者与自我、与世界对话的媒介,引导读者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答案。
(二)在诗歌领域的影响力与文学传承意义
黎二愣的“老”字系列诗歌,在诗歌领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其创新的意象运用、深刻的哲理表达以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作风格,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对于诗歌传承而言,这些诗歌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诗歌精神,又在现代语境下进行了创新发展,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诗歌、热爱诗歌,为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激励更多的诗人在创作中探索诗歌的无限可能。
结语
黎二愣的“老”字系列诗歌,在意象、语言、情感、哲学思考、文化底蕴、艺术风格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多方面,皆展现出卓越的艺术造诣。其诗歌意象丰富且寓意深刻,语言精妙且富有韵味,情感多元且真挚动人,哲学思考深邃且发人深省,文化底蕴深厚且时代意义鲜明,艺术风格独特且审美价值颇高,对读者的心灵触动强烈且在诗歌传承发展上有着积极的影响力。这些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不仅使诗歌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激励更多的读者与创作者去探寻诗歌艺术的无限可能,去感悟生命与世界的深邃奥秘,为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
老 家(组诗)
黎二愣
题记:遗落在时间尽头的,一代代玫瑰,我但愿这里面有一朵
——博尔赫斯
老 井
老井,小之又小
小成一个村子的缩影
发达与衰颓,壮硕与式微
八百年的村庄
老井静为止水看着
不兴风,不作浪
每一滴主张都注入村子
如血液,巡逻身体的善恶
老井,小之又小
借天空飘入的云朵
揩抹井水的清亮
村子,便有了虔诚与敬畏
人们每一次汲水
都深深地弯腰,或真诚地下跪
老 锄
倒挂老屋土墙上的一排锄头
像一个阿拉伯数字的“7”
长长短短。头低垂,身子却笔挺
那是祖辈和父亲与大地的和解
铁锄,把土地挖得坑坑洼洼
又一次次填平
锄刃如牙,铲一片片草叶
煨热麦子与谷穗、玉米
嚼出粮食的洁白
挂在墙上的锄一生无语
却似大大的问号
扣着土墙的天空
老 屋
老屋,老之又老
老屋的土坯,给满脸沟壑的裂缝
喂养最后的晚霞
不是为了煮沸黄昏那盏灯,以映照
自己夜色里的凄清
而是修炼体内尘封的记忆
对风霜雨雪说声谢谢
对岁月枯荣更迭说声谢谢
塌陷的瓦脊,挂于一片月光
不是为了窥探星空
伟岸与渺小的心事,以陪衬
自己即将化为尘土的不舍
而是擦拭老屋前石狮子的表情
对膜拜与遗弃,都给予尊贵的放行
老屋,老之又老
将所有获得都装入满满的屋子
包括荣誉与光环的接踵而至
抑或,将所有得到放养给归程
包括蚂蚁和燕雀的最后离去
直到蜘蛛网的日记页
隐没老屋最后的名字
老屋,老之所老
最坚硬部分埋得很深,深得
与挺入还是掩埋没有分别
残垣裸露,没有枯藤与败叶
老屋之老,是顺从还是对峙
亦如一杯光阴的茶水
浓与淡,都是老屋的本色
老 树
老树,损之又损
最后一片叶子,从枝头悠然滑落
悠然得雅致与从容
没有繁枝茂叶
可简洁瞭望地之老天之荒
世事荣枯,枝头站着的乌鸦还是凤凰
与老树皱巴巴的表情无关
如此淡然
还在乎什么落叶之后经历的断枝
乃至树身,同尘土灰飞
没有翠绿与花团簇锦
亮相,便无惧水分
唯有气色苍茫,安然与沉寂
老 船
琼海潭门镇老渡口,一艘废弃的老船
搁浅在岸上。没有潮水簇拥,只有皱纹
透过锃亮的阳光,折叠渔火里古铜色的脸膛
没有离别,便无相思
海风和月光要来
忘不了为你擦拭
那颗关于远方的心
那些记忆的岛子,涉过有隔膜的水
与你似曾相识又一见如故
隐约、依稀、模糊
若腥味里的潮涨潮落
你破漏的船身,像四处洞开的门
我精心策划的穿过,也没
撩动你的稳重和缄默
老 路
老路,在高铁和高速路中间
瘦成油纸伞的骨架
撑起路途的烟雨蒙蒙
陡峭的坡路,像驼背的老人
把面孔咳嗽得面目全非
路的坑凹已经肃清
川流不息,只有风
呼唤着路的名字
山野静默无回音,唯有那几朵野花
像路的听觉,在轻轻摇曳
老路,不表达、无喧嚣,可以好好地听
永远抵达不了的地方
而所有的远
老不老没有关系
只要曾经让人渡去
又把人清晰渡回
路,不计较永生
老路,弯弯拐拐
像一条鞭子长眠旷野
鞭打春夏秋冬的余音
至今还在山谷回荡
将风雨将尘土将万马奔腾
录制在天空的云盘
人间,便有了沟壑纵横
有时,路是用来走的
有时,用来记忆
即便路没了
记忆也会一直盘桓
老 天
天,宽之又宽
宽至没有距离
天,是中国最宽泛的文化
所有的出奇或意外,人们都惊呼为天
天在无垠的天之下,又在广袤的天之上
天知道,黎明的背后
有多少黑暗在编织更黑的网
初晨的鲜花与晨露被一网打尽
天知道,黑暗的背后
有多少曙光,在筹备一根针
刺破看不见的东西
天知道,天外多少天
天有多么宽
天知道,一生经历多少流星入怀
而没有疼痛感
老 家
老家,远之又远
连同梦,也找不出方向
山冈,吐出一缕缕炊烟
把老家门前的池塘
把漫山翠绿与金黄
把鸡鸣狗吠的日子
一团团系缚
填补梦境的春冬
恍恍惚惚,它来了
像早春的风,在我脸上舔舐
一半温暖,一半微寒
暖,是外婆百纳袿的分泌液
寒,是祠堂里的规矩
梦境,慈祥又威严
摇摇摆摆,它来了
拖着故乡的尾巴
把老家的名字拖得很长很长
老家的尊卑贱贵
都儿化成猫狗、土豆和牛羊的发音
明明暗暗,它来了
如老家门前的小河
丰腴又瘦削,澎湃又隐约
它来了,老家的气息
种植我畅通的呼吸
爷爷的旱烟,父亲犁田耙地的哨声
母亲捣衣的捶打声
还有鸡鸣狗吠
顺着小河的浪涛
把梦喂得丰满圆润
老 光
老光,损之又损
事物太光滑,如面对一道幕墙
眼神爬上去,又跌落
再爬上去,再跌落
这几乎是人生的松弛
远远看。好与坏,对与错,盛与衰
足下弯弯拐拐还是笔直挺拔
都在清晰与模糊之间
因看不清而怡然自得
老光是镜中花,水中月
生命的夕照与朝晖
坐在波平如镜的老光里
游过来,游过去
老光之老,老成一条长河的风景
模糊看世界,眼睛没有疲惫感
纵然泪眼婆娑
与事物风云变幻无关
嗖嗖的风,可以吹下我的眼泪
一定会吹干,挂在我脸上的泪痕
老 茶
一直想,1200年的老茶树
应是高耸天际,遮云蔽日
而老树却低伏在丛林中
似一扇光阴的窗口
过滤人世间的明枪暗箭
唐时飞花,宋时烟云
明清的晓风残月
都成窗口的过客
老茶树四根枝杈
谦卑地蛰伏在那里
捡拾争名夺利间
遗漏的名分
昨夜的露
一直挂在老茶树的顶尖
等待泡开一颗人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魏建明〔中共内江市委党校退休教师。本科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公开发表60余篇理论文章,有200余篇诗词歌赋和散文、游记、小说在公开刊物及文学网站发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