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

来源:党史镜报 发布时间:2024-12-25 10:28:43 浏览次数: 【字体:

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

在哈尔滨的传播

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课题组

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有效传播等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域,对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早期传播的历史研究相对有限。特别是对位于中东铁路枢纽、地处马克思主义传播前沿阵地的哈尔滨,研究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片面化的现象。厘清这部分历史,深化系统研究,深入研究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有助于全面了解历史,分析中东铁路的特殊地位以及哈尔滨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贡献;有助于总结历史,更细致了解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观照现实,为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供有益启示,对进一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898年10月,中东铁路蒸汽机车第一次开进哈尔滨。

一、马克思主义通过中东铁路在哈尔滨传播的背景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由日本传入。即通过中国留日学者、学生、旅日资产阶级志士传入,在1919年前后达到高峰。二是由西欧传入。即1920年前后,通过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传入。三是由俄国传入。即1904年前后,特别是苏俄对华第一次宣言公布及共产国际成立后,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自俄国通过中东铁路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主要的渠道。

(一)通过中东铁路俄国工人在哈尔滨开始早期传播

中东铁路是沙俄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工具,同时也是俄国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1898年,自中东铁路修建开始,大批的俄国工人便纷纷来到中国。据相关资料记载,仅在1899年至1900年两年间,就有17万产业工人在这条铁路的各行业中做工。这些工人中有的是布尔什维克,他们在中国工人中积极传播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八小时工作制等进步思想。

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营业。

1903年7月,中东铁路正式建成并通车。1905年11月,在哈尔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建立。“这个组织不仅对在该厂工作的300多名中国工人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松花江的航运工人和哈尔滨的面粉工人也有一定的影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负责人舒米雅茨基,当时化名“西林”,以车工(当时俗称盘旋工)身份做掩护,在这里秘密开展宣传、鼓动活动。作为中东铁路工人集聚地,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很快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部场域。

鲍里斯·扎哈罗维奇·舒米雅茨基

中俄工人共同劳作

舒米雅茨基等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哈尔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因传播主体是共产主义者及中东铁路工人,传播客体是暴力革命理论,传播方式属“直播”——将马克思主义理念货真价实地在工人群众中做直接的宣传、鼓动,且立竿见影,极具目的性、实践性、快速性,属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实为在中国最早且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的广泛传播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中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几乎没隔夜便随电波由俄国传到哈尔滨。获悉俄国无产阶级夺取并掌握了政权,让哈尔滨民众特别是中东铁路的中俄工人、护路队的俄兵振奋无比。

1917年,中俄工人在哈尔滨举行欢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游行。

1917年11月12日,在哈尔滨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发表了《告满洲全体公民书》,号召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和中国工人支援俄国人民:“坚信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苏维埃全俄代表大会的充分稳定,支持他们对资本家和地主前临时政府的斗争”。对此,哈尔滨的中俄工人和俄国护路队士兵纷纷响应。11月16日,秋林洋行的中俄职工举行罢工。11月20日,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和俄国护路队士兵召开大会,通过《承认苏维埃政权的决议》。12月14日,哈尔滨俄国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根据苏俄外交委员会复电,发布命令解除霍尔瓦特铁路管理局局长职务。

中俄工人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机修车间合影

1918年9月2日,为响应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支援正与西伯利亚白匪军浴血奋战的苏俄红军,切断帝国主义干涉军入俄的运输线,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在布尔什维克党人策动下,以“取消戒严令”“增加工资”等诉求为由,率先罢工,随即哈尔滨机车库、铁路印刷厂、哈尔滨车站、发电厂的工人予以响应。9月3日,8列客车、32列火车停运,罢工迅速扩展到中东铁路全线。此次罢工由经济性快速转向政治性,打乱了干涉军的运兵计划,造成大量军用物资积压在哈尔滨,有力地支援了战事紧张的苏维埃新生政权。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被迫答应了工人提出的经济要求,9月13日,工人复工。对此,《民国日报》1918年9月21日刊出的《中东路罢工原因》记载:“中东路此次罢工,一星期之久。事虽已过,究其原因如下。霍尔瓦特组织政府,因某政费无所出,遂拟将所有工人之工资扣留二成,于是罢工。据传言,此次罢工不过以工资为借口,其因实有党人(指布尔什维克党)关系。”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新格局,促进了中东铁路工人运动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地区的深入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的深入传播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大学的3000多名学生,为力争青岛主权,反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后,哈尔滨地区的青年学生率先号召、呼吁商界予以响应。哈尔滨道外、道里两区商会当即召开联席会议,商讨抵制日货的办法。1919年5月6日,即有1000多名学生和30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5月9日,哈尔滨新闻界冲破当局的封锁,相继对北京的爱国活动予以报道。6月12日,哈尔滨各校爱国学生效仿京津地区学生组成救国十人团,倡议各界群众联络各商会组织开展抵制日货的爱国活动。东华学校派出代表组织赴京津各校参观。直至1919年12月,哈尔滨各校青年学生仍在向全市各区宣传爱国思想,激发爱国热情,号召商店和市民全力抵制日货。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由此看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为取得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支持,于1919年7月25日发出第一次对华宣言:苏俄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将放弃庚子赔款,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归还攫取的中国领土。苏俄政府对中国表现出的开明态势,与屡屡欺压中国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对中国广大民众特别是哈尔滨市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与亲和力,使他们更加向往社会主义社会,一部分人由“美国思想”转为“俄国思想”,中俄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渠道逐渐打开。

中东铁路哈尔滨机车库

1919年7月8日,苏俄乌苏里铁路工人派代表抵达哈尔滨,请求中东铁路工人为配合打击盘踞在远东的高尔察克白匪军举行联合罢工。7月19日,哈尔滨铁路总工厂近3000名中俄工人以“停发高尔察克纸币,改发中国大洋”为由举行罢工。历时一个月的“七月罢工”,得到哈尔滨机车库、哈尔滨发电厂及绥芬河等中东铁路沿线各站段1.5万名中俄工人的积极响应。“七月罢工”过后,苏俄与共产国际进一步在中国特别是哈尔滨加大马克思主义宣传力度,哈尔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渠道。

二、马克思主义通过中东铁路在哈尔滨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传播途径

(一)通过既有及创办的报纸、输入俄文版著作与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率先利用红色报刊在中东铁路沿线进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是最初亦是最主要的宣传方式。

俄文报刊在哈尔滨出版有一定的历史,最多时达到30多种。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哈尔滨公报》出现。1908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组织委员会创办了《满洲工人报》。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伴随哈尔滨俄国工人士兵苏维埃和职工联合会的成立,具有红色性质的俄文报刊在哈尔滨大量涌现。这些红色报刊大都为新办,主要以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揭露霍尔瓦特当局在哈尔滨的黑暗统治、披露工兵苏维埃和职工联合会与霍尔瓦特当局的斗争为宗旨,深受哈尔滨民众特别是中俄铁路工人的青睐。

旅俄华工回国带回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报纸

除在哈尔滨直接出版发行红色俄文报刊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苏俄国内刚出版的俄文报刊、图书,在苏俄(联)、共产国际推动下,通过中东铁路传递到哈尔滨。这些俄国红色报刊等虽然在被“管卡压”状态下以秘密或半公开形式发行,但其社会影响力却非同寻常,对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早期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地下组织在哈尔滨也参与并创办了多家报纸,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传播效果比较突出的有:1923年的《哈尔滨晨光》报,1925年的《东北早报》,1926年的《哈尔滨日报》。

1923年,陈为人、李震瀛以《哈尔滨晨光》报记者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哈尔滨通讯社当年使用的编辑出版设备

1923年9月,中共地下党员陈为人、李震瀛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这是共产党人在黑龙江创办的第一家通讯社。陈为人以通讯社记者身份,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撰写了许多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及遭遇的文章,他还以创办哈尔滨通讯社为契机,利用先进技术,突破以往传播方式,通过无线电波进行革命宣传,使哈尔滨通讯社成为反帝、反封建宣传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二)通过宣讲、开展纪念活动、散发传单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初,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及进步人士沿中东铁路陆续来到中国,起初,他们主要以口语交流、赠送书刊、贺年卡、明信片,马克思、列宁的个人照片、著作,以及散发传单等方式,后来便采取较大规模的集会、讲座、演讲,全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小范围的面对面个别讲解,尽管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确能迅速提高工人的觉悟。对此,舒米雅茨基在回忆录《1905年与东方》中写道:“不得不个别地和中国工人谈话,有时通过翻译,有时依靠当时在远东地区通行的那种中俄土语交谈”。经多次鼓动、谋划,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决定在1907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俄国1905年大革命两周年纪念日当天,举行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罢工。机车分厂的中国工人吴泰按照约定,率400多名中国工人参加这次罢工活动。

1907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中国工人首次集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有组织地开展纪念活动,宣传效果和影响更好。1907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工人与哈尔滨面粉厂工人、装卸工人、码头工人共3000余人,在松花江北岸太阳岛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会场挂出“劳工神圣”“世界大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标语,工人们喊出反对剥削、改善生活待遇、实现八小时工作制等口号,这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首次集会庆祝自己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再如,1917年5月1日,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中国工人及货栈、商场、作坊工人同俄国工人齐聚哈尔滨市中心——南岗喇嘛台,隆重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影响更大。

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宣传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常态。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共产国际成立、五四运动爆发,俄国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在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态势更加猛烈,尤其是在中东铁路中苏共管时期,几乎达到公开化。他们除大量输入俄文译介的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著,四处散发传单外,还在哈尔滨专门成立了“苏俄职工联合会”。该会“实负有宣传义务之使命”,以“铁路沿线为散布赤化之根据地”,通过举办报告会、演讲会,创办学校等多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其创办劳工大学,几乎每晚都举行公开演讲,讲解社会主义史、工人运动史、国家形式发展史,并积极传播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八小时工作制等政治理念与进步思想。

瞿秋白所著《饿乡纪程》

通过集会、讲演、发放领袖照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一书中,道出他1920年深秋在哈尔滨的经历与体会:“当地红胡子、穷党(指俄布尔什维克党人)出没”“各派俄国社会党——多数党、少数党、社会革命党都在中东路工党联合会(即苏俄职工联合会)联络,哈尔滨成为新旧党的纠葛地”“参观他们的庆祝会(指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会),那天居然得中国警察厅的许可。台下坐满了人,开会时大家都高呼万岁,唱国际歌,激昂慷慨。从莫斯科刚接到一个共产党报告,大家欢呼万岁。”

通过听演讲、听报告,开展纪念活动,阅读书刊、传单等多种方式,中东铁路的中国工人受到深刻的教育,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斗争方向更加明确,以至日后哈尔滨的工人运动,无论是中东铁路四次大罢工,还是反国际共管中东铁路运动、声援五卅运动,都在规模和程度上有很大扩展和提高,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通过中东铁路在哈尔滨传播的重要力量

(一)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共产国际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最先始于俄国人在中东铁路工人中的宣讲。俄国布尔什维克还注重在中国职员和工人中发展党员,借以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哈尔滨俄国军官学堂汉语教官任辅臣,于1907年经布尔什维克党人瓦夏介绍,秘密加入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开始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翌年又加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由此成为有史料记载的中国国内最早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及在哈尔滨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中国人。

任辅臣同苏俄红军部分军官、士兵合影,前排居中者为任辅臣。

共产国际自1919年3月成立,便以在世界范围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组织为己任。他们大力推进列宁的“东方路线”,并在哈尔滨设立驻“满洲”联络处。每两年都要在哈尔滨领事馆内举行一次会议,研究制定在华宣传方案。共产国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力量,包括共产国际驻华代表、中东铁路员工中的俄共党员及归国的旅俄华工,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阿勃拉姆松、布尔特曼、明斯克尔、刘泽荣、张永奎等。哈尔滨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桥头堡。

作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力量,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与共产国际共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促成了“红色之路”的建设,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在哈尔滨、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建立党组织铺平了道路。

(二)旅俄华工华侨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在华招募了大批华工为战争服务,这些旅俄华工从事最艰苦的劳动,却拿最低的工资,由此决定了他们最易接受能使其获得彻底解放的马克思主义。

留俄华侨刘泽荣1917年4月在彼得格勒发起成立的“中华旅俄联合会”(翌年改称“旅俄华工联合会”),成为日后拥护和支持十月革命最重要的华工组织。为使祖国同胞了解十月革命情况,旅俄华工联合会开展了系列宣传十月革命的活动,创办了《旅俄华工大同报》。旅俄的地方华人组织也出版了一些宣传刊物,如在赤塔有《华工醒时报》,在阿穆尔有《共产主义之星》等报刊。

参加俄国十月革命的旅俄华工

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境内战事频频,而中俄又断交,旅俄华工的生计、处境顿显艰难。经旅俄华工联合会与苏俄政府谈判,苏俄答应免费运送华工回国。北洋政府唯恐旅俄华工带回“过激”思潮,便设法阻止、限制华工入境。尽管如此,仍有数万旅俄华工通过中东铁路陆续回国,很多人留在哈尔滨谋生。“他们的归来,不仅为中国工人阶级增添了新鲜血液,且给苦难中的阶级弟兄带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故乡的许多新消息,他们的宣传和介绍,使黑龙江的工人群众了解到十月革命的情况,深受鼓舞”。

这些旅俄华工不仅带回马克思主义及宣传革命思想的书籍,而且还不断联系共产国际,从而形成一股革命力量,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乃至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三)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与推动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邓洁民、张西曼、瞿秋白等,在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早期传播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邓洁民,1890年出生于吉林省宾州厅(现黑龙江省宾县)。1912年在天津南开学校学习,结识了周恩来;1914年到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法政系学习,被选为中华留日学生联合会负责人。留日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参加了留日学生反对“二十一条”和袁世凯卖国行径的爱国活动,并与李大钊结下深厚友情,思想觉悟日益提高。

1918年,邓洁民创办东华学校,该校成为哈尔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1917年夏,邓洁民归国到哈尔滨,不久与被誉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的张西曼结识。1918年4月1日,在张西曼等人的协助下,东华学校在哈尔滨创办,邓洁民任校长。邓洁民特聘张西曼、王希天、马骏等先进知识分子讲解俄国革命及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大力宣扬爱国主义。周恩来也曾于1917年和1920年两次来到哈尔滨,为东华学校的筹建提出了很多好建议,还亲临东华学校发表演说,讲述十月革命意义及五四运动情况。“东华学校为共产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掩护和交通保障,是访问、留学苏俄的中转站,是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主要基地之一”。

1920年10月,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来到哈尔滨。因通往苏俄的铁路受阻,在哈尔滨停留了50多天。他不断地将在哈尔滨的见闻发给北京《晨报》,到1920年12月10日离开哈尔滨时,共发新闻稿9篇,内容多为介绍哈尔滨的“共产党空气”。他在一篇《哈尔滨之劳工大学》新闻报道中写道:“据云哈埠共产党(指布尔什维克党)虽仅两百人,但哈埠至满洲里中东路工人有十二万,对共产主义颇有信仰。”在后来出版的《饿乡纪程》一书中,他多次提及哈尔滨的“过激党”“新党”“穷党”“赤党”(均指布尔什维克党),并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早期传播情况向全社会予以推介。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宣传与推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中共北方党组织负责人李大钊相继派出共产党员马骏、罗章龙、陈为人、李震瀛、陈晦生、吴丽实、楚图南、王复生、韩乐然等,到哈尔滨考察工运状况,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党团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

1920年、1922年,马骏曾经两次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

中共北京地委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1922年初,受中共北京地委负责人李大钊派遣,中共党员马骏来到哈尔滨,借在东华学校兼课之机,积极向学生宣传五四精神、反帝爱国思想及国内外革命形势。1920年8月至1923年9月,马骏曾多次回到家乡宁安,组织学生在街头演讲,宣传抵制日货和反帝爱国思想。也正是在马骏的感召下,韩迭声等进步青年组织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在哈埠大力宣讲,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

陈为人 李震瀛

1923年3月,中共党员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开展建党工作。7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组建成功。该支部在俄国十月革命6周年纪念日当天,在街头、校园、厂区发表演讲,散发传单,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1月,哈尔滨青年学院成立,陈为人、李震瀛为主讲。“在向学员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着重介绍国内外形势,宣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道理,介绍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理论,号召青年奋起与封建军阀势力斗争”。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在哈尔滨的宣传活动,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使哈尔滨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工运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心,从而为日后哈尔滨、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中共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储备了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通过中东铁路在哈尔滨传播的评价分析

(一)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最早的前沿阵地

从中东铁路修建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哈尔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地,更是革命火种的播撒地。作为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座城市,哈尔滨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最早的前沿阵地。

哈尔滨位于中东铁路东部、西部、南部三线的交汇中心,成为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枢纽。

哈尔滨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地理优势。第一,具有联通俄国的区位优势。哈尔滨位于东北的中心地带,是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同时也是与俄国接触最多、最密切的城市。特别是中东铁路的修建,加速了哈尔滨地区与俄国的联系,极大缩短了我国与俄国之间的物理空间,而马克思主义也乘着中东铁路“快车”向东北传播。第二,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优势。交通是现代社会大动脉,对于思想输入、传播至关重要。早在20世纪初,哈尔滨就成为东北地区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先后有30多个国家、16万侨民迁居到哈尔滨,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国内很多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多次通过哈尔滨到苏俄学习,哈尔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来往于中苏之间的重要“中转站”。

哈尔滨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阶级优势。第一,中东铁路产业工人是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群体。在修建中东铁路过程中,在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和哈尔滨机务段成立了布尔什维克组织,开始传播俄文化场域下的马克思主义。1918年以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哈尔滨得到广泛传播,并形成了东华学校、救国唤醒团、哈尔滨青年学院、哈尔滨书店等宣传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哈尔滨各个阶层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指导了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第二,工人运动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哈尔滨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1905年到1917年,哈尔滨工人运动从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工人运动从一开始就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有明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哈尔滨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前沿阵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积极探索,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场域下,通过工人运动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923年11月22日,陈为人、李震瀛创办哈尔滨青年学院(今道里区中医街副13号)

哈尔滨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知识分子优势。哈尔滨作为当时东北经济、文化中心,文教事业快速发展,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培养的重要城市。大批知识分子在学习过程中深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知识分子阶层的广泛传播,很多国内知识分子不再满足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而是主动到苏俄学习,并通过参加国际共产主义会议,了解苏俄最新革命动态。可以说,哈尔滨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赴苏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途经的重要枢纽城市。从哈尔滨到苏俄学习的大量知识分子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从哈尔滨到苏俄也形成了一条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红色之路”。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是知识分子到苏俄“取经”的道路,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道路。

(二)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早期传播形成场域效应

如果说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前沿阵地,那么中东铁路就是“前哨站”。

借助中东铁路修建的契机,大量工人在哈尔滨汇聚。早在1905年,就有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员在哈尔滨俄国工人和中国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并且,“在哈尔滨的俄国工人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工人团的布尔什维克组织”。在中东铁路修建过程中,大量俄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工人在携手合作。据记载,自1899年至1900年两年间,就有17万劳动群众忙碌在这条铁路上。这些工人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生力军,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

中东铁路时期运行的客运列车

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交融。在中东铁路修建过程中,随着铁路沿线的不断拓展,有40多万俄国侨民进入东北地区。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俄国侨民迁移的首选。俄国侨民不仅带来了特有的异域文化,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铁路建设不仅仅加速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的不断扩散,哈尔滨作为工人阶级较为集中的城市,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心。同时诸如《社会主义讨论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等进步书籍也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和发展在哈尔滨、绥芬河等重要沿线城市广泛传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沿中东铁路线传播的一大特征。

部分途径哈尔滨前往苏俄学习革命经验的早期共产党人,瞿秋白(左上)、张太雷(右上)、俞秀松(左下)、王荷波(右下)

横贯黑龙江的中东铁路成为“红色之路”。修建中东铁路原本是沙俄控制远东的重要手段,掠夺中国资源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哈尔滨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前沿阵地,形成了以哈尔滨为枢纽的由中国东北向苏俄和共产国际联通的“红色之路”。通过这条“红色之路”,我党早期领导人受到共产国际的热情接待,建立密切联系,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带回中国。哈尔滨逐渐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场域。

(三)为哈尔滨及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储备了力量

马克思主义随着中东铁路修建的步伐一路向哈尔滨延伸,使哈尔滨烙印上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中共党团组织的建立和活动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为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开启了篇章。

在哈尔滨马克思主义宣传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扮演了重要角色。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哈尔滨活跃,他们深入工人群众中间主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和革命思想。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宣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唤起了哈尔滨人民的觉醒意识。哈尔滨虽然没有像北京、上海那样成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但从时间脉络上看,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产业工人群体在接受先进思想之后,反抗意识逐渐觉醒。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很多返华的工人带着大量革命性的书籍和报刊返回哈尔滨,这些书籍和报刊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很多在俄华工与俄国工人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武装斗争,很多工人经过革命洗礼之后,主动地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并在武装斗争中英勇献身。他们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讲述亲身经历、亲耳聆听到的俄国革命故事,唤醒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这些工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充分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是当时中国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队伍。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黑龙江爱国民众和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和组织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黑龙江青年学生、工商各界纷纷发表通电,举行游行示威,积极投入到这一运动的洪流之中。中东铁路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积极支援、配合学生的爱国运动,这既是中俄两国工人捍卫十月革命成果的斗争,也是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在黑龙江的继续和发展。在五四运动中,哈尔滨许多革命青年和工人都参加到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之中,也主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事迹,广大爱国群众的觉悟在斗争中不断提高。

哈尔滨知识分子观念进步,工人阶级革命热情高涨,人民群众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为哈尔滨成立中共党组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1923年10月,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共黑龙江地方党组织正式建立,星星之火终于点燃,从此掀开了黑龙江历史崭新的篇章。

五、马克思主义通过中东铁路在哈尔滨传播的历史作用及基本启示

哈尔滨与中东铁路修建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正是由于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开通,哈尔滨一跃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新兴城市。同时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交通枢纽”,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起到了“中转站”作用。中东铁路的技术扩散效应,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更适宜的场域;中东铁路工人参与的罢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哈尔滨工人觉醒;在中东铁路交通运输便利条件作用下,加速了思想的交汇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东北地区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视域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也为推动哈尔滨红色文化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早期传播,以及近现代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都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要鲜明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攻击。始终以“极端重要”的定位来重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使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

红色之路——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早期传播展开幕式现场

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时代特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其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物质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早期传播的认同力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欧洲文明基础上的理论体系,欧洲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很大,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传播过程中紧密贴合了哈尔滨的社会环境,适应了当时哈尔滨的时代特征和受众特点,这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启示。

建议进一步开展哈尔滨市在中共党的早期活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学术研讨活动,邀请在哈尔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活动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的亲属来哈尔滨参加座谈研讨考察活动,授予这些曾经做过重要历史贡献的人物亲属为哈尔滨市荣誉市民称号,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早期传播的认同力和影响力。深入挖掘影像资料,加强采访和史料征集,力争较为完整地呈现这一历史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

(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早期传播主题旅游线路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诉诸长远、诉诸千秋万代的视野与情怀。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贯彻落实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对于现存而没有保护的遗址遗迹建筑尽快加以修缮、保护,让遗址遗迹在传承中绽放新光彩,展现新魅力。

1928年,在中共地下党员阮节庵家设立的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今道里区红专街20号),原建筑已拆除。

打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早期传播主题旅游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早期传播的红色遗迹遗址“复活重现”和“串联成线”,让广大旅游者在旅游中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哈尔滨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真正地做到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冰雪旅游文化、黑土地旅游文化和金色旅游文化的深度结合,实现红色旅游文化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扩大吸引更多旅游者关注哈尔滨厚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底蕴。

(四)强化前沿意识和开放意识,以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为契机加强对俄对欧合作

中东铁路历史上曾经是一条“红色之路”,现在这条铁路不仅仅是通往俄罗斯的重要通道,而且是通往欧洲的陆路重要通道,是连接欧亚的重要纽带。作为中欧班列东部线路,目前这条铁路有大量班列从哈尔滨通过。

在哈尔滨国际集装箱中心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出发前的巡检。

要更加深刻、准确、全面地领会把握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重大意义、战略定位、使命任务、实践路径,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结合增强哈尔滨和黑龙江的红色文化“软实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务实谋划对外开放,真正把从前的边陲寒地变成新时代的开放热土。要进一步强化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加强哈尔滨对俄远东地区开发合作的历史渊源、红色文化、友好往来和合作对策的研究,根据俄远东地区实际情况,因势而谋,顺势而为,规划好合作思路、合作领域、合作项目,形成一整套对俄远东地区开发合作方案,为高速拉动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注入红色基因。

(五)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赓续哈尔滨的城市红色血脉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提升。要广泛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现代新传媒新手段,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把哈尔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等红色历史文化推送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尔滨厚重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底蕴。建立数字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将红色文化永久、有效地存储起来,并建立相应法规,以便红色资源依法有效流动。利用媒体平台等加大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游览、打卡,不断提升哈尔滨城市的知名度。

开展党史“七进”活动,进一步推动党史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七进”工作。组织有关党史专家学者,深入到各单位各部门,广泛宣讲哈尔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光荣历史,持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哈尔滨地方党史故事、哈尔滨故事,传播好哈尔滨声音。在学习党史中增强使命担当,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活力与激情,提振精气神,努力营造“多干、早干、快干、巧干、实干、想干”的干事创业氛围,为打造“七大都市”“六个龙江”,为实现哈尔滨和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注入新动力。

(此文原载2024年第17期《世纪桥》杂志,参考文献从略。作者系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课题组)

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

何伟志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城市历史文化专家组组长

课题组成员:

臧伟强 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

曲晓溪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研究一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助理研究员

房 波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省情信息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工程师

边清山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处长

陈龙江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办公室副主任、三级调研员

来源:党史镜报

来源: 党史镜报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