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如今诗声振 不改旧时真
——钟振振与诗词学

作者:袁晓聪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5-01-20 15:02:19 浏览次数: 【字体:

袁晓聪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11版)


《贺铸词集校注》



《词苑猎奇》



钟振振(中)和学生在一起。


学人小传

钟振振,1950年生,江苏南京人。古典文学专家。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曾兼任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贺铸词集校注》《北宋词人贺铸研究》《唐宋词举要》《钟振振讲词》《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己酉斋读词札记》《酉卯斋诗词》《词苑猎奇》等。

钟振振是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的首位博士弟子。治学四十余年,他不仅执着于古典诗词之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考证、笺注等学术研究,而且钟情于诗词创作,热心于诗词普及,成绩斐然。

“振振公子” “立雪唐门”

钟振振1950年出生于南京的一个诗词世家。据钟先生自述,其名“振振”是外祖父施肖丞先生所起,语出《诗经·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意思是仁厚诚实的样子,“振”音同“真”,读作平声。但很多人误以为“振振”出自成语“振振有词”,因此他也只能从俗了。如今,钟先生从事诗词研究与教育工作已近50年,讲学海内外,他自嘲说:真真是“振振有词”了。

钟振振早年治学深受其外祖父影响。施肖丞先生出自章太炎与黄季刚之门,博学多才,藏书丰富,喜爱诗词、绘画、书法。钟先生自幼寄养于其膝下,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便背诵了许多古典诗词,并开始创作诗词。1968年下乡插队务农后,钟先生仍然保持着对诗词的热情。

1978年,只有初中学历的钟振振考取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成为唐圭璋先生的弟子,专攻词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唐先生治学的特点是专、精、大:专,即专攻词学,以毕生精力治词,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从不动摇研究词学的信念;精,即追求学问的精深、精到;大,即气魄大,拈大题目,做大学问,解决系列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唐先生20世纪30年代以一己之力编纂的《全宋词》,尤能体现他的治学精神。作为唐圭璋先生的衣钵弟子,直到唐老临终,钟先生一直伴其左右。可以说,“唐门立雪”是钟先生重要的学术起点。钟先生的学术研究继承和发扬了唐圭璋先生的治学传统,借鉴清代乾嘉学派严谨求实的精神,凭借自身深厚的学术功底,于诗词文献学领域创获尤其丰厚。

钟振振很早就树立了坚定的学术信仰,并怀有非同寻常的学术雄心。苏州大学杨海明先生回忆,他在攻读硕士学位时,与钟先生是室友,钟先生那时就发愤通读《全唐诗》三过。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杨先生一觉醒来,只见钟先生仍然端坐桌前,聚精会神地读诗、做笔记。正是凭借这种孜孜不倦的努力与刻苦实干的劲头,钟先生开辟了一片新的学术天地。

出入文献 屡写新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钟振振就致力于贺铸词研究。他积六年之功、四易其稿完成《〈东山词〉校注》,后又修订出版了《贺铸词集校注》。此书集中体现了他过硬的考据功夫。

钟先生广泛搜集并认真梳理了贺铸词的各种版本,以《彊村丛书》本及《全宋词》的辑佚部分为底本,并用残宋刊本《东山词》和清鲍廷博抄校本《贺方回词》加以覆按,还参校以多种善本、通行本,又不辞辛劳地查阅了自宋至清众多相关古籍,尽可能采用第一手资料进行笺注。此中最见功力的,是对贺词化用前人语句的探究,沿波讨源,几乎做到了一网打尽。钟先生从先秦诗文集开始,一篇篇、一句句披读历代诗文,用他自己的话说,下了“竭泽而渔”的笨功夫。值得注意的是,钟注本《东山词》对古人曾经注解过的贺铸词也有进一步更新,或纠正前人之误,或在征引材料方面比前人更加完善。夏承焘先生著有《贺方回年谱》,考证亦精,但不够全面,对贺词并未细究。钟先生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撰写了《贺铸年谱简编》,有不少新的发现,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对大部分贺词进行了编年,并考证了相关本事。这体现了钟先生严谨的治学风范。(参见杨海明《评钟振振校注本〈东山词〉》)钟先生此书校注的虽是一家之词,但触类旁及,其成果大大超出了贺铸词这个范围。此书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的肯定。

21世纪以来,钟先生又致力于对《全宋词》词人小传进行纠偏、正误、拾遗、补缺等工作。他撰写的《〈全宋词〉小传订补》,一方面考证出更为准确翔实的宋代词人生平,另一方面则为宋代历史人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近人陈匪石所著《宋词举》精选两宋十二名家词于一本,举词详析,开后人词作鉴赏的先河。然此书数量有限、不易为研究者所得,钟先生遂以正中书局的本子为底本,对《宋词举》进行点校整理,还将陈匪石的《声执》《旧时月色斋词谭》等著作整理后附于书末。这无疑为学界研究陈匪石提供了便利。

钟先生于诗词文献批评可谓细致入微。其《读〈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札记》例举多处古籍标点之失。如,有整理者将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卷二十一《栖碧山房记》中的一段话标点为“新涂多佳山水,平远而峭拔,盘旋而磊落,乃万山中一水萦回。坐挹清旷,尽得奇趣,为龚氏居”。钟先生认为,不应在“乃万山中一水萦回”句后用句号,“乃万山中”句“实非前一层次之末句,而系后一层次之首句焉”。又如对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下册《诗史》第51条《吴文靖诗》一则,钟先生通过分析认为,其中“吴文靖”当作“吕文靖”;“孟郊死葬北邙山”乃唐诗,当加引号;“贺家湖”当加地名符号。这些论述严密清晰,有如“显微镜”般精密。

从文风上来看,钟先生的诗词文献学批评文章多是有一说一,不说多余的话,简洁精练。以《读梦窗词札记》为例,文中先列出所要论析的对象《凤池吟·庆梅津自畿漕除左司郎官》(万丈巍台),然后列出杨铁夫先生《吴梦窗词笺释》的相关笺注情况,最后针对存疑的地方一一引证古籍文献资料进行讨论。钟先生的诗词文献学考证,其实与诗词文意的解读紧密相关。这种行文风格与当下许多论文的写法不太一样,给我们如何写作言之有物的论文提供了思考。

在诗词文献整理工作中,钟先生视野广阔、气度恢宏。他在《伟大的文化工程——谈中国古代文学断代分体全集之编纂》一文中指出:“文化的载体虽然很多,但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文化就主要是依靠典籍来承传的。因此,研究人类有文字以来一个时代的文化,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或者说第一道工序,总是对那个时代以及与那个时代相关的各种典籍的搜集和整理。搜集得越全,整理得越好,研究的基础就越坚实。”他分析20世纪古代文学全集的编纂情况,并思考未来古籍编纂的方向。钟先生曾主编“历代词纪事会评丛书”,包含《唐五代词纪事会评》《宋词纪事会评》《金元词纪事会评》《明词纪事会评》《清词纪事会评》《近现代词纪事会评》六种,是继清人张宗橚《词林纪事》和唐圭璋先生的《宋词纪事》之后又一部规模浩大的词学史料丛书。著名学者史双元认为此书:“规模大,收录全;校勘精,编次严。纪事则以唐证唐,以宋证宋;会评则荟萃百家,通贯千年,保留《宋词纪事》之一切优点,避免《词林纪事》之一切弊端。”此编收录全备,可以说是集词人小传、词选、词评于一体的“新型词史”。钟先生不仅是丛书主编,还独立完成了《宋词纪事会评》。对于此书,四川大学王兆鹏先生评点云:“钟振振做的这项工作也可以说是宋词研究的‘资料长编’,举凡宋词作家的传记资料、作家作品的纪事资料和评论资料,各按时代顺序分系于相关作家条目之下,遂使各种记载、说法、观点的来龙去脉、此异彼同,孰为首创,孰为因袭,可以一目了然。此编所收录的资料,有许多是不太为人所知见,甚至从未被人提及或使用过的。其中颇多公私所藏善本、稿本,乃至海内孤本。此外,钟振振还就所引各种资料的学术性错误,写了近万条按语,约有数十万字的考辨,供使用者参考,免得继续以讹传讹。”“历代词纪事会评”的问世,极大方便了词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开启了“会评”体诗词学文献整理的新模式。

钟先生较早迈入清代与民国诗词文献整理领域。他指出:“鉴于清代的典籍数量太大,且尚未彻查见底,编《全清诗》的条件并不成熟,可先编辑出版《全清诗(文曲小说)》,并依据‘先大家、次名家、后小家’‘先孤本、次善本’‘先足本、后辑佚’等原则,分批推出。等到搜罗殆尽、无以为继之时,《全》编也就水到渠成了,只要按时代先后顺序重加编次即可。”由此,其主编的《清名家诗丛刊初集》开启了清诗文献整理的大门,为“全清诗”编纂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典范。此外,钟先生参与主编的大型丛书“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囊括了一批影响较大、意义较大、有文献价值与学术史意义的珍本诗词学文献,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是稿本、油印本、孤本。这套丛书的问世,既为诗词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文本,也拓展了诗词学研究的新空间。

学人之拙 诗人之慧

多年来,钟振振一直思考着如何理解诗词、鉴赏诗词。读研究生时,他就撰文对一些古诗词的当代注释提出商榷意见。那时,他曾感慨:“一大批诗词笺注本、选注本和鉴赏集中的知识性错误率之高,令人瞠目结舌;知识性错误条数近于、多于甚至倍于总页码的古诗词读物,比比皆是。”有些错误注释进入中小学教材,影响更大,所以学者不能等闲视之,漠然置之。

针对“诗无达诂”的说法,钟先生重新审视,提出“诗有达诂”。他认为,“达”者,到也,“达诂”是指“到位的解读”。尽管存在“诗无达诂”,但大多数诗词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以做到“诗有达诂”的。如何摆脱误解的干扰,比较准确地读解古诗词,做到“诗有达诂”呢?那就要有“学人之拙”与“诗人之慧”。所谓“学人之拙”,是指博览群书,至少要阅读四部中的名著、要籍,以及有关古诗词作者的传记资料和历史、文化典籍。这只能一字一句地读,没有捷径可走,只能立精卫填海之志,期愚公移山之功。所谓“诗人之慧”,是说诗具备特有的艺术灵魂,诗人具备特有的艺术灵感,为了准确地读解古诗词,解读者也必须具备诗人的气质,拥有与古诗词作家相类似的艺术感官。

钟先生在海外讲学时,曾作学术报告“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与误解”,对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诗等一系列古典诗词被误读的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中的“商女”,一般认为是在酒家卖唱的歌女。钟先生指出,当时的达官贵人大多蓄养歌儿、舞女,享有支配官妓的特权,不必到市井间的酒家去请歌女卖唱。结合诸多例证,他认为“商女”应释为商人之妻、妾,诗人生活在唐帝国晚期的飘摇风雨之中,忧国之心不能自已,因商妇歌《后庭花》而牵动幽思,念及国运,故发为咏叹,“旧说以此诗旨在讽刺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陈义虽高,却实在是牵强附会”。

钟先生还提出了准确解读诗词的思维程序:“顺向推衍”与“逆向删存”。所谓“顺向推衍”,主要是就语言文字层面而言。要充分考虑到语言文字组合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将其可以“引发”出的不同解读,无一遗漏地分析、罗列出来。所谓“逆向删存”,在“顺向推衍”的基础之上,将“引发”出的种种不同解读,综合运用文史哲各个学科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知识,一一加以检验,看看这些不同的解读是否能为该诗词作品的诠释空间所“容受”。不可“容受”者则删,可“容受”者则存。比如,苏轼诗《寿星院寒碧轩》“纷纷苍雪落夏簟”句中,“苍雪”应如何解读?先进行“顺向推衍”,罗列历代不同解读,有人认为比喻飞花,有人认为指雪,还有人认为比喻竹粉。针对这三种解读,再进行“逆向删存”。“雪”可比喻白色的花,但“苍雪”能比喻花吗?在宋代诗词中找不到这种用法,可见这不符合宋人的文学表达习惯,应予排除。从气象的角度来审视,苏轼此诗写的是夏天的杭州,正常情况下,不会下雪,第二种解读因此也不能成立。只有第三种解读经得住“逆向删存”的推敲。

基于古典诗词的“正解”与“误解”,钟先生提出了“歧解”这个概念。所谓“歧解”,是指对同一诗词作品的文义常有两种或多种相互分歧乃至矛盾对立的解读。在古典诗词中,确实也存在对某些诗词的解读,东西说皆可通的现象。钟先生认为,最要紧的是必须充分考察现有的“歧解”是否已经穷尽了那些作品的语言文字所能够引发和承受的一切读解,不可轻易以为真正符合作者本意的读解大抵“只在此山中”——万一它“更在春山外”呢?钟先生始终认为,多么宏观的文学研究,都应植根于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准确读解。

除了关注诗词文意的读解之外,关于诗词的审美与鉴赏,钟先生也非常重视。他在《古代文学的审美本位》一文中这样说道:“真、善、美,是所有学科共同的、最高标准的追求。文学艺术虽然也追求真和善,但是追求真和善却不是文学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具体特质性的区别。”他为古典文学研究者“审美贫弱”现象深深叹息:“至今我们在古代文学‘审美’研究领域‘积贫积弱’的状况,较之二三十年前,虽不无寸尺之进,却没有根本的改观。美学修养与审美能力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乃是长期困扰我们古代文学学者,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些论述切中肯綮,对当下的古典文学审美鉴赏亦具有“当头棒喝”的意义。

立意为先 词句次之

钟振振一直提倡研究与创作两条腿走路,不可偏废。他本人于研究之外,对古典诗词创作也颇具心得。

钟先生论诗词,主张真、善、美、新,凡具此四者,均为好诗词。他在五言长诗《词论》中写道“天地有至理,文章无定法”,认为词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各式各样的;“所贵意匠新,门户自开阖”,提出词的立意要新;“曰真曰善美,赤简秘玉柙”,强调词要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钟先生认为诗词创作“立意”最为要紧,“词句”次之,“格律”又次之。钟先生提出,刚学作诗词者可以把主要注意力放到诗词的创意上来,可暂时不考虑词句、格律等问题。关于“立意”,钟先生始终坚持“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创新思想,这也是他于诗词创作的一贯追求。钟先生主张学作诗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加强基本功训练。形式上,学诗先学五七言绝句,学词则于小令开端,初学者容易上手。内容上,则“先近后远”,即从自己的生活、情感写起,从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写起,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写起。

钟先生于诗词写作所用之韵体会颇深。他曾专门撰文探讨此一问题。在《我们今天写词用什么韵?》一文中,他从现实和学术两个角度论析了《词林正韵》并不是填词用韵的“金科玉律”。

钟先生曾言,诗贵有趣。友人、学生读其诗,常有忍俊不禁之感。如《女娲庙》:“熟捣黄泥造一神,万民匍匐几千春。说着深恩俊难忍,亏他抟土初作人。”描绘“人用黄土造女娲神以感谢她用黄土造人”这一现象,通过富有“喜剧”效果的情节引发人们的思考。钟先生也有心系古今、意味深长的诗作。如《梅岭》:“逐臣度岭泣蛮荒,贡士过关问帝乡。看尽千年荣辱事,山花自吐四时香。”借写梅岭,表达人世沧桑之感。《鹧鸪天·今日中国》:“十级风掀百丈涛。泰山一笑对喧嚣。舰巡岛链西沙远,网覆寰球北斗高。天可路,海能桥。动车掣电走惊飙。中华速度今何似?奔月船飞箭在霄!”以词呈现祖国之“科技速度”。不仅如此,钟先生还常在游览名胜古迹之作中融入哲理与意蕴。或写愤慨,如《芷江受降坊》:“死战拒降终受降,万民破涕酒空缸。兽蹄恨不松江止,偌大牌坊竟芷江!”或写豪情,《狼牙山五壮士》:“赚得群狼扑乱山,壮心原不侥生还。能教五岳皆垂首,只在从容一跃间。”或寓家国情怀,《泰山》:“特立东方若虎蹲,浩然作气塞乾坤。千年风雨撼不动,此是中华民族魂。”或咏生命之坚强,《北川废城春草》:“寂寂废城花不春,圮椽腐瓦久封尘。生机最属无名草,挺出卑微傲岸身。”钟先生诗词艺术工巧,构思巧妙,能做到艺术与意蕴表达的高度统一。《松花湖》:“松花秋水一湖清,四百里山围玉枰。最爱夕阳红湿处,渔船似在火中行。”采取比喻拈连的手段,不说渔船在夕阳的光辉中行进,而说在火中,景象壮美。

除了自己创作,钟先生还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诗词格律与写作课程,教授大学生写作诗词。近年来,他不仅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总顾问,还通过新媒体积极弘扬诗词文化。

作为当代诗词学研究专家,钟振振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拓宽了诗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诗词文献解读、诗词批评提供了诸多新方法,也为诗词创作与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诗词的天地中,他践行着学者的使命,也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作者:袁晓聪,系运城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1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