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言论】唐雪元 ‖ 战“疫”须心胜

作者:唐雪元 来源:(《国防时报》社 发布时间:2020-02-04 09:46:53 浏览次数: 【字体:

《心胜》,是军旅著名作家金一南将军的风靡全军的一本好书。当年,全军官兵是当雄文看的,而今再阅,却是当檄文而诵。

鼠年新岁,神州大地,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全国各省市县党政军民勠力同心,打响新型冠状病毒遭遇战、阻击战。

这场“战疫”,于军人眼中,是一场宏大的人民战争,对于发挥国防动员伟力、铸造“心胜工程”、决胜未来战场,有着深刻影响和现实借鉴。

2月2日,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新华社发,李世宁 摄,图片来源:军报记者)

“双黄连口服液对病毒有抑制作用!”1月31日晚,这一消息涮爆朋友圈,与此同时,几乎是一夜间,各地的此药被抢空!

紧接着,又有消息称双黄连口服液对男性的睾丸有缩小的副作用,一时间,又是后悔与漫骂声四起!

谣言猛于虎。“武汉实际感染人数超过十万人”等等,像病毒一样弥漫扩散,极大地加剧人们的恐慌。

试想,如果是真正的战争突然打响呢?细思极恐。

比疫情传染更快的是人心恐慌,它跑得比真相快。这不禁让人想起2003年非典时期的板蓝根、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时期的食盐。专家的嘴,公众的腿,媒体点了一盏灯,飞蛾扑火者如云。

疫情是面多棱镜,善恶美丑粉墨登场。为众人抱薪、为苍生开路者有之;善意提醒、恶意造谣者有之;抹黑奉献、嘲弄崇高者有之;骂爹骂娘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潸然流泪者有之。

1921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对旧中国国民病态进行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清算,他犀利总结批判了7条劣根性:“瞒和骗”;“万事闭着眼”;“精神胜利法”;“做戏”和“讲体面”;“看客”似的无聊;卑怯和势力;自私自利;安于现状。

世纪翻开了新篇章,可他笔下的那群人仍然大有人在!只要愚昩尚在,无知盛行,发达医学若奈何?

放眼世界,不乏前车之鉴。在历史上那场被称作“末日瘟疫”的西班牙大流感中,恐慌如水泻地,似火燎原,几乎将社会粉碎。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流行期间,成百上千的病人正在美国堪萨斯州一间军队病房接受治疗。大约67万5千名美国人死于这次流感(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纵观人类征战史,思想防线的强弱关乎战争胜负。1941年11月7日,纳粹德国军队已兵临城下,莫斯科依然镇定自若,斯大林决定如期举行阅兵,检阅后部队开赴前线。阅兵场上,官兵士气高昂,民众同仇敌忾,前苏联军民创造“一个冬天里的奇迹”,最终击溃侵略者。

1941年苏联莫斯科红场阅兵(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心胜则兴,心败必衰。国民定力事关民族凝聚力,“思想防线”关乎万里江山。无论和平年代的突发重大公共事件,还是战争时期骤然而至的战火,民众缺乏心理定力,引发集体惶恐,乃安邦治国大忌。

瘟疫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疫”起湖北,而武汉却站在风口浪尖。

回望一个个不和谐镜头、不堪画面,那些“不欢迎武汉人及鄂A车牌车辆”的标语、“悬赏举报武汉归来漏登人员”告示等等,让人如鲠在喉,如针刺心。

这哪里是防疫,分明在御敌!

可悲啊,明明是手足同胞,为何大难面前,弃之如敝履?

武汉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诗经《小雅·常棣》有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湖北和武汉市在信息发布、慈善捐助、防控举措等方面确有失当不妥之处,但不能殃及湖北人民,他们是无辜的,大多没有吃过野味,更没有吃过蝙蝠,也并不知道病毒会传染。

武汉的500万人,他们大多不是恐慌的逃兵,大多数在疫情还没有爆发之前,是归乡的游子,放假的学生……坊间生产那么多关于武汉人的段子,听起来一点儿不开心,而是寒心,甚至是恶心!

当下,需要的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筑起血肉长城,不应在湖北人民饱受疫情围困之时,在饱受歧视漠视的“次生灾害”。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当歌声飘过,耳畔响起曹植悲愤写就的那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病魔让人咬牙切齿,信心让人热泪盈眶。近日,某院校和媒体联合对1.1万名民众做了“抗击疫情,你做了什么”全国网络问卷调查,66.9%的调查者有焦虑感,58.2%的调查者有恐惧感,71.7%的调查者有担忧感,96%的调查者表示有信心。

打赢中国战“疫”,亟需华夏思想一盘棋;制胜未来战争,呼唤神州精神一座山。

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才是锋利的刀刃。”解放战争初期,美国军事考察组来华考察后给出结论:国民党占据大片土地,但共产党占据大片民心,这是赢得胜利最可靠的根据地。共和国那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前夜,毛泽东万千感慨:“民心是最有力量的!”

在当前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人人都充满着对力量的期待。然而,一个人、一支队伍、一个民族,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恐怕都难以支撑。

大年初一,习主席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近日,习主席再次对军队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牢记宗旨,勇挑重担,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中央军委专门印发《通知》,对坚决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加强军队党的领导、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具体要求。

主席训令,力重千钧。军队承担疫情防控任务,是党和人民的信任重托,是践行初心使命的现实要求,是关键时刻人民子弟兵应有的政治担当。因而,全军部队自觉做到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誓当疫情防控的先锋队突击队,勇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捍卫者守护者,哪里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在哪里。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是我党我军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个基本经验,也是这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证。我们驰援武汉的每一支军队医疗队,无不把严守纪律规矩落实到加强军队党的领导的各方面全过程。随着疫情防控的深入,工作更加复杂,与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接触更为频繁,他们执行纪律的严格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与增强。“纪律好,如坚壁”,他们深知要完成艰巨任务,经受严峻考验,就必须进一步严守纪律规矩,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有不少难关要闯,有不少硬骨头要啃,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积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上率下、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团结带领广大官兵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清华长庚医院选派的医疗队队员誓师出征,奔赴武汉(人民日报记者 贺勇 摄,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说过:“坏要比好强大得多。”一个民族的心胜,往往是在命运经受大挫折、前进充满大艰难、发展面临大苦难之时的精神历练与灵魂展示。面对疫情,无论你是最美“逆行者”,还是在家“蜗居”者,每一个人都是战士,都是一道长城“垛口”,我们心中都有一片“根据地”,身旁都有一片防火墙,脚下都有一段隔离带,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中国“战疫”的每一个地方都是考场,我们都是答卷者。毎一双同舟共济的目光,都将汇聚中国力量;每一幅力量澎湃的胸膛,都将抵达胜利前方。

志不立,则无处着力。疫情防控是一场攻坚战、生死战,考验每个人的信心。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需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心。当下,疫情防控进入爬坡攻坚阶段,坚定信心尤其重要,需要一鼓作气,不可懈怠。

信心,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针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信心、暖人心。各级党委政府正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2020年1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疫情防控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我在中国农历新年第一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加强疫情防控作出了全面部署,成立了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指导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信心,来自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面对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多次前往疫情重灾区指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绝症、妻子被感染,依然在抗击疫情前线30多天;被称为“最美逆行者”的6000多名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驰援湖北……

1月27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综合病区楼,张定宇在联系协调工作(新华社发,柯皓 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信心,更来自社会各界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社会各界迅速行动参与抗疫工作,几千名工人日夜建设应急医院,全社会捐款捐物,医疗科技工作者争分夺秒研究病毒、研发药物,还有众多基层工作者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参与防控工作……

2月2日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每个平凡的春天,无不经历了寒冬惊心动魄的历练”。疫情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仍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干劲起来了,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一定会过关。”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鼓起干劲,将抗疫工作做细做实,就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

万众一心,犹不可挡,况十数亿乎?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拨开乌云见晴天 邹勤(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简介

唐雪元,笔名湘戈,湖南株洲籍,中华作家文化协会副秘书长,中访网成都事业部主任,《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精短小说学会会员。2013年、2015年十大新锐(新派)作家诗人之一,2016年十大先锋作家诗人排名榜亚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唐雪元(《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

来源: (《国防时报》社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