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苑】邓肖亭 ‖ 以历史思维内核 塑文化自信基础

作者:邓肖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15 15:10:43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根据《中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机关委员会关于开展“阅青春、阅努力、阅初心、阅践行”机关青年读习语金句接力分享活动的通知》要求,自5月4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将陆续发布四川省地方志办青年干部阅读习语金句的接力分享文章。欢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读后感言,并在朋友圈转发文章。

以历史思维内核

塑文化自信基础 

邓肖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这段论述促使我们去思考,作为肩负“存史、育人、 资政”使命的地方志工作和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部门,应如何滋养和浇筑这份文化自信?它的基础源自何处,它的广泛内涵体现在何处,它的深厚根植在何处?答案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应当以辩证的历史观加以夯实,文化内涵必须以历史为脉络梳理阐释,文化自信的根源只有在历史长卷中找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弄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如何走来,才能明白我们要向哪里去,如何走下去。”如何用地方志的视角去回答这个问题,是我们孜孜不倦探寻的答案。

 翻开四川历史,我们就会知道四川何谓之“四川”?《蜀道难》中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为何“茫然”?望帝为何托心于杜鹃?“天府之国”何时开始代指这片盆地沃土?川盐为何不仅是川菜之髓,还两次味济荆楚?抗战时期,为何一面死字旗可彰川军志气,成就“无川不成军”之说?长征路上,“彝海结盟”如何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基础?

2014年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2020年,成渝两地积极对接,加快推进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何成型?怎样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背景让成渝紧密相连、让经济合作亲密无间?相似人文风俗、发展历程和山水相衬、民众相亲的历史渊源,一句“自古巴蜀不分家”则可道尽。

 作为新时代的地方志工作者,在四川进入经济高速发展、迈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构建中,要秉持尊重与传承立场的大历史观,以坚守价值取向、服务中心工作为核心,努力丰富和完善巴蜀文库。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今日书写的一笔一划,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历史刻痕。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巨浪中,保有一份文化自信的“定海之力”,才能继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

“习语金句接力分享活动”系列文章

【方志四川•论苑】潘认若 ‖ 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方志四川•论苑】顾恒 ‖ 自觉践行“四个始终” 争做方志事业传承者弘扬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志工作重要论述体会

【方志四川•论苑】王丹 ‖ 坚定文化自信 用地方志记录家乡发展

【方志四川•论苑】吴瑶瑶 ‖ 品读“习语金句”

【方志四川•论苑】黄绚 ‖ 用奋斗铸就无悔青春

【方志四川•论苑】张沛淇 ‖ 品习语金句中的天下胸怀和大国担当

【方志四川•论苑】蒲建宇 ‖ 用方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方志四川•论苑】刘源 ‖ 自警自省、律己束身,做新时代合格党员

【方志四川•论苑】牛淼 ‖ 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肖亭(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工作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