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林克强 ‖ 浅说雅俗

作者:林克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19 15:11:57 浏览次数: 【字体:

浅说雅俗

林克强 

 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人和事分为雅和俗两个层次加以褒贬。何谓雅,何谓俗?因人而异,看法不同。

 一般说来,雅与文化修养有关,被尊称为文人雅士;俗同生活习惯牵连,被嗤之俗不可耐。君子为雅,小人为俗。

  雅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由来久矣。《诗经》三百篇,风、雅、颂。雅,为文人墨客心思创作;风,为庶民百姓口头流传。雅,往往是封建士大夫自诩的桂冠。魏晋之风,竹林七贤,醉卧山林,对酒当歌,炼丹益寿,被誊为雅士风度。而平民百姓,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声喧哗,不拘小节,被岐视为俗气。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亦隐藏着高雅和俗气的观点。贾、林、薛在潇湘馆品茗对诗,可谓风度雅致;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言行,可谓粗人俗气。

 其实,雅和俗并非人的天性使然,而是与经济条件及生存状况密切相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雅到极致了。殊不知菊花能充饥卸寒否,篱笆能避风遮雨否?没有钱,饿三天三夜还能故作高雅么?曹雪芹夫子年青时,纨绔子弟,锦衣美酒,呤诗填词,琴棋书画,可谓高雅。晚年的他,贫困潦倒,忍饥挨冻,拿个粗碗到庙子乞求施舍一勺粥,能不俗吗?

 禀仓足而知礼仪。穷人富了也能高雅的。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一语揭示了雅和俗的深刻内涵。因此,人要居安思危,不能故作高雅不食人间烟火。

 雅和俗亦存在哲学中讲的度,雅过头就变俗了,俗升高就成雅了。雅亦俗,俗亦雅,很难区别界线。

 本人一介凡夫俗子,大专文化,不愁衣食,自认为是雅和俗的综合体。我可以品香茗,喝咖啡,读经典,撰诗文,也算有点雅气吧。但更多的是俗的体现:到市场购物讨价还价;说话随意,高声不斯文;成天离不开过问油盐柴米;不修边幅,无雅士打扮,等等。

 近年来,与朋友二三人到县城西郊开垦闲置荒地种植,头顶烈日,挖土铲草掏沟,汗流浃背,大碗喝水,皮肤晒黑,活脱脱一个老农模样,没有半点雅士的气质风度。不过,我曾读过一些中外书籍,平时也爱舞文弄墨写点诗文,知道西欧贵族和我国名流的一些雅兴行为和轶事,有条件的时候亦可以举止言谈雅致一点。

 我们提倡文学艺术作品雅俗共赏,即具有广泛普遍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纳,让更多的人享受精神层面的东西。作为一个有点文化修养的人,是否也应该力求雅俗一体呢?曲高和寡,曲低无味,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俗话说,下得厨房,进得厅堂,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唐代诗仙李白够得上雅俗集一体的范儿,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吟诗赋词,醉酒颠狂,锦衣宽带,吃肉骂娘,若即若离,似远似近,洒脱飘逸,击碗而歌。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举止言谈亦应礼仪雅致。

作者简介

林克强,网名水岸,四川高县人,现居隆昌市,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内江市作家协会、隆昌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农民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散文百家》《地火》《岁月》等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作家、方志四川、东方诗歌等新媒体平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林克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