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那一抹绚丽的映秀红‖郑学超

作者:郑学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2 20:20:04 浏览次数: 【字体:

那一抹绚丽的映秀红

郑学超

映秀镇地处四川省阿坝州南大门,距成都78公里,是进出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素有“水电之乡”的美称。在这气温一路飙升的盛夏,映秀到处都散发着清凉的气息,令人无限喜爱,心向往之。

映秀镇山川秀色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常有水患,民不聊生。大禹用“改堵为疏”之法治理九州,使得百川归海,天地间一派祥和。一条条清澈小溪流过山涧,汇聚到河谷里,形成幽深的龙潭。天空蓝,潭水清,群山绿,一切美如图画。大禹被这美景吸引,在青峰崖上书写了八个大字:“日映龙潭,秀开天地”。“映秀”,一如它秀美的山水,名字雅丽。岁月悠悠,纵使风云远去,映秀的韵味却愈发醇厚。宝贵的大禹精神与治水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藏、羌、汉等各族儿女在这里和谐相处,生生不息。眼前的红色小镇秀丽多姿,如映山红一样盛放在这片高原上,充满藏羌民族文化特色,漫步在石板铺成的街道上,去聆听一场关于心灵的洗礼之旅,接受一次家国情怀的教育!

闪闪红星,辉耀中华。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我们祖辈们太多记忆。当地震灾难来临时,面对废墟下的受灾群众,从四面八方紧急聚集而来施援的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他们不正是群众心中一颗颗闪闪的红星吗?!

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上的时钟雕塑

眼前的“渔子溪大院”民宿点,位于映秀镇半山平台之上的渔子溪村,是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食、宿、赏花、观景都非常方便,在这里可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接触。站在渔子溪村制高点,可俯瞰映秀的山水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坐在摩天轮上,天旋地转,忽高忽低,让你体验到儿时的快乐。

穿过摩天轮,步行几十米,就来到了映秀震中纪念馆。它坐落于渔子溪村半山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设计,占地8800平方米,2009年12月动工建设,2012年5月12日对外开放,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借助丰富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多媒体、动感环幕等艺术手法和场景,完整呈现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党中央英明决策、社会各界大爱援建、灾区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伟大精神。一张张图片,一件件物品,一句句话语,让人记忆深刻,书写着中华民族从灾难到进步,从悲壮到豪迈的恢弘篇章。

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遗址

人间真情,山河同悲。走进漩口中学遗址,时钟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看着倾覆的教学楼房,破损的窗户,一片片瓦砾,满地的玻璃碎片……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仓惶逃命的情景历历在目,一个个生死离别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悲痛。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渺小无助,生命是那么脆弱!讲解员动情讲述的一个又一个老师,一群又一群普通人英勇自救互救的故事;我的眼眶湿润了……内心不由自主地抽泣着。他们用行动书写了师魂,用伟岸的身躯为孩子们打开了宝贵的生命通道;在危难关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师德的伟大和崇高,用生命为心爱的学生上完最后一课。

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记事墙

走过图书馆废墟,下一个小坡,我们就来到了抗震救灾记事墙,墙左边是一群浮雕,画面上是在茂县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武警官兵、志愿者、医护人员、国际友人,正在抢救一名伤员上飞机的情形,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这个记事墙没有题名、日期、落款,中间一片空白——这种高规格墙在中国只有两面,一面是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着革命取得胜利;另一面就是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中的这面墙,表明我国逐渐强大起来,面对突发灾难,中国人民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映秀镇渔子溪村民宿点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当听着由成龙与刘媛媛演唱的歌曲《国家》时,心中感慨万千。这首歌引起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道出了国与家的深厚情感,展现了国的强大与家的祥和。中国在经历了2008年这一不平凡的年份,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依然风雨同舟。

一顶顶军帽,一身身绿军装;一面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个个白衣天使在抗震中逆流而上;一个个消防战士穿着橙色的消防服在抢险救灾中前行,那一幕幕感人挚深的场景,瞬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那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看山川美丽的映秀,地震无情,中国有爱!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映秀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郑学超(当兵四载,喜欢旅游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用文字记录生活。供职于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人民政府)

诵读:刘斯缘(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实习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读本科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