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八一特辑】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写在建军95周年之际‖陈启琳

作者:陈启琳 陈泳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02 18:20:55 浏览次数: 【字体: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写在建军95周年之际

陈启琳

岁月静好,因为军人负重前行;山河无恙,因为军人用心守护。在建军9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军属的崇高敬意!

5年前的今天,我有幸进京参加中央庆祝建军90周年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庆祝活动盛况,至今难以忘怀!在建军95周年之际,全国各地拥军优属活动丰富多彩、隆重热烈,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军队和国防建设的重视支持,对广大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军属的关心关怀!

今天一大早,我分享到既是战友也是恩师的娄进兄长的微信,他们夫妻俩以老兵的名义,致敬最可爱的人!感恩最美中国军人!

中国军人,你们的忠诚,苍翠了山河万里;你们的坚守,点亮了万家灯火;你们的奉献,牵挂了温柔的眸光;你们的脊梁,铸就了东方大国的太平盛世……这些细节地深深感动了我!打动了我!

我从幼年到少年到青年,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种过庄稼,放过牛羊,挨过饥饿,对农业农村农民感情深厚。1985年,我从国家贫困山区参军入伍,在部队度过19个春秋。军队这所大学校让我们不断懂得了什么叫真诚、坚强,什么叫责任、担当,什么叫奉献、牺牲,什么叫亲情、友谊,什么叫珍惜、感恩!

从军队到地方,我有幸遇到许多好首长好领导,他们是我工作中的好领导、学习中的好榜样、生活中的好兄长、人生中的好导师,兄长般的谆谆教导、鞭策激励、热忱帮助、真诚祝福,让我充满自信、更加坚强!就像时雪洗去尘垢,沐浴和煦阳光。一位备受尊敬的领导曾教导年轻人,不管人家对你怎样,你对人家要好;人家对你好,你对人家要更好!每当回忆起来,往事历历在目,内心那种感动油然而生,我始终永存感恩!

亲人的理解支持,令我深感内疚。33年前,体弱多病的父亲不到七十过早地离开人世,那时我在云南老山前线保家卫国,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孝心。2010到2016这6年,89岁的母亲和大嫂、大哥、二哥4位亲人相继去世,我没有尽到一个儿子和兄弟更多的责任。9年前,女儿高考结束不久突发阑尾炎,也顾不上关心照料。二哥身患帕金森综合症10多年,去世前几年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嫂子精心照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我也想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兄弟,我也想陪伴妻儿休闲度假欣赏祖国秀美山川,我也想同亲朋好友举杯欢笑分享人间亲情友爱!说句心里话,军功章有组织一半,也有亲人一半。

2019年国庆期间,我携妻子及女儿重返老山前线有感而发,写的感想《三十周年重返老山》有这样几句: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那是军人(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那是军人(英雄)的生命成就了她!

为什么山河美如画,那是军人(英雄)的奉献描绘了她!

为什么祖国更强大,那是军人(英雄)的尊严捍卫了她!

一个手势,不问归期;一个转身,奔赴山海。这就是中国军人!是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强国须强军,军强才国安。岁月静好,因为军人负重前行;山河无恙,因为军人用心守护。石顺义作词、士心作曲、阎维文演唱的《说句心里话》唱得好:“你不扛枪,我不杠枪,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不让英雄流血流泪,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今天,国家的安宁、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幸福,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英模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看着战乱国家人民无家可归的凄凉悲惨,想着近代中国的沉疴痼疾,念着现代中国的浴火重生,我们当倍加珍惜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军装虽已脱下,但军人本色依在。作为一名公民,担当感恩的最好方式是“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大力弘扬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强化责任担当,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让我们高举先辈们的精神火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强国征程中,共同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时代伟业!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在庆祝建军95周年之际,赋诗二首,示作纪念。

(一)

南昌城头枪声响,

革命理想比天高。

创业艰难百战多,

筚路褴褛万般险。

枪林弹雨无所惧,

血雨腥风应有涯。

革命战士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一家不圆万家圆,

万家圆时心亦安。

铁血柔情显大爱,

风雨逆行护长城。

英明领袖倍关怀,

三军统帅情深长。

红色江山永不倒,

国泰民安向未来!

(二)

军旅生涯十九载,

热血男儿岗哨站。

保家卫国上前线,

青春年华守边关。

驱赶越寇两春秋,

理解万岁动人间。

祖国南疆戍边防,

慈母眼泪湿衣裳。

自古忠孝难两全,

出师未捷父先亡。

烽火三月少书信,

家国情怀心相连。

英雄部队凯旋归,

山城重庆城外迎。

九十五载风雨路,

强国有我千秋代!

2022年8月1日于中国成都

延伸阅读

父亲的军功章

——写在八一建军节

陈泳先

有一个温暖的词叫父亲,每每想起便觉得整个世界充满阳光,全身充满力量,那是一个高大又伟岸的形象。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有时不苟言笑,一副金丝框架眼镜,显得文质彬彬,虽没有那么高大,但做起事来却雷厉风行。

经历战火洗礼的他,有着刚毅的品格和执着的追求。对我的教育,严格又慈爱,始终秉持军人的质朴、严谨的作风。

父亲是一本厚书,初读时还很晦涩,再读时才悟到真谛。犹记儿时,父亲卧室衣柜里放着一个资料盒,经历岁月洗礼似乎总闪着熠熠光芒。出于好奇的我让妈妈打开,里面是父亲的帽徽、肩章、袖章,还有几张折叠整齐的奖状,印着“二等功”“三等功”的字样,这是父亲的“军功章”。

那时我只知它的难得,却无法感知它的珍贵。妈妈笑着说,就像你在学校表现优异,老师奖励你一朵小红花,这是组织对你父亲的肯定。当时,我心中暗自窃喜,原来我的小红花也可算作“军功章”。而今才明白,它的意义是保家卫国的热血,是不畏艰险的牺牲,是教导我用一生去践行的担当。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父亲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山区,家里十分贫寒,三个儿子中他最小。大伯二伯早早结婚生子,父亲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一个矮小简陋的农家小屋,生活了10多个春秋。正如杜甫诗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家里本就拮据,爷爷奶奶拿不出钱供他上学。父亲懂事很早,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毅然决然走上了从军之路,决心为家族为国家做点贡献。

参军第3年,父亲所在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首长,与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战友一同“受命于危难之际”,脚踏祖国大地,背负民族希望,从山城重庆奔赴云南边疆参加对越作战。其间,不到七十的爷爷过早离开了人世。

半生操劳,余热生辉。2004年父亲卸下戎装,从部队转业地方,他依旧像过去那样践行八一军旗下的庄严誓言,在本职岗位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热心待人、用心做事。他很少谈起过去从军经历,更不会炫耀过去军功,但我知道父亲心中仍然崇敬那一抹军绿下的军魂。家里只要他看电视,大都是爱国题材,比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作战方面的纪录片。父亲一直想重返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云南省麻栗坡县,重走当年路、重忆战友事,重温爱国情、重赏当时景。

如今,被风雨垒起的岁月,深深刻在父亲额角上。2019年国庆节前一天,我们一家从成都飞抵昆明,一路心潮澎湃,下午5时抵达边关。纵然时隔32年,父亲仍记忆犹新,好像当年战友们阻击敌军一样,不停地给我们讲述那段被遗忘的艰辛历史。

国庆当天,我们紧跟父亲的脚步,一路找寻战地遗址。在落水洞边,在坪寨山坡,在曼棍洞旁,在南温河畔,在天保口岸,在老山主峰……父亲告诉我,为了“堂堂中华不可侮,祖国寸土不能丢”,部队在这里驻扎战斗生活过,洞外“枯松倒挂倚绝壁”“砯崖转石万壑雷”,洞内“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钟乳石好似恐龙长嘶,猛虎怒啸。将士们在险象环生、严寒酷暑中战斗了10个春秋,钢铁般的意志令人动容,伴随着江水滚涌——犹如怒发冲冠的斗士,带着浑浊的红土,承载着将士们的血与泪,嚎叫着奔向远方。行进途中,父亲特意换上从家里带来的军装,胸前佩戴闪闪发光的几枚军功章,身体挺立笔直,眼中泪花闪烁,对着旁边石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谆谆教诲,铭记于心。父亲总是教导我们,如今岁月静好的和平生活,是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这句话犹如千斤重,这是父亲对我们的嘱托与期望。看着他庄严坚毅的眼神,看着他眼角泛起的泪花,我默默凝视着父亲不知何时已经斑白的两鬓,为父亲不平凡的军旅生涯感到由衷骄傲,为自己是军人后代而倍感自豪!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10多年过去了,父亲有了独立的书柜,那个资料盒放在书架上。不同的是,里面多了两枚党和国家授予的“全国劳模”“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奖章。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我想,那几枚军功章,不仅饱含父亲的军人气节,也承载着父亲浓浓的家国情怀。无论何时,值得我们子孙后辈用心珍藏,以实际行动为祖国谱写新的荣光!

值此建军95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个人向我的父亲、向广大军人军属深深致敬!

写于2022年8月1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启琳 陈泳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