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和光同尘‖卿馨

作者:卿 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12 19:59:08 浏览次数: 【字体:

和光同尘

卿馨

日落总是分外美,也分外萧瑟。望着西山那处滚烫的红日终归于黯淡,给人一种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的错觉,白日里躁动的心也逐渐平静。过了会,有什么声响突兀地响起,起初是喇叭,声音还不算大,后来加上了唢呐,像电视里唱戏似的,听久了也和周围融洽,那声音穿过山林,穿过落日余晖,在这个傍晚悠扬。

我在一扇门前停了步。玻璃是透明的,半开,虽脏了些,但并不影响我看清里面:像是老板娘的女人坐在凳子上休息,四周摆满了模样精致的石头,有的躺着有的竖着,看上去有些乱。离老板娘最近的一块石头上刻了字,我悄悄凑近了些,是用楷体雕刻,非常好看,以为内容是什么有名的帖,仔细读了几个字便收了声,想起什么似的抬头一看——这是一家专门做墓碑的店。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的街道要朴素得多,那些掉了颜色的漆,缺了字的招牌,蒙了层层灰尘的玻璃,无一不显示出落后与破败,也无一不诉说着各色的故事,那些独一无二、融进生命的故事。这家店就坐落在马路的一侧,并不是什么人迹罕至的地方。在它左边是家点心铺子,右边是家成衣店,它安安稳稳地落在中间,毫不避讳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经过丧葬店时总是被不允许逗留,来不及仔细看看那些红白的花圈,就被拉着手快速远离了。不仅如此,若是院子里有谁家的老人去世了,我到了半夜还得被拉起来听完了那咿咿呀呀的奏乐声,时间一过才能睡。要是去问,又得给你扣个“小孩子乱问什么”的帽子,对此讳莫如深。因此,我小时候总觉得那些墓地、灵堂之类的地方特别可怖。

死亡的确可怕,但人们常常惊惧过了头,先是退避三舍,后来干脆避而不谈,想把它撇得越远越好,敬畏死亡之余却忘了尊重死亡。它不该被驱逐、厌恶而躲避在哪个角落,没有什么一明一暗,一个美好一个丑陋,“生”与“死”一齐构筑人生,“生”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死”则为生命献上完整的落幕,世间一切都是如此。雨果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身后,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从来没有泾渭分明的两端。

人需要有正视死亡的勇气和毅力,才会更好地“生”,因懂得死亡的意义,我们才会更好地去生活;因为见过死亡的可怕,才会更加珍视生命。死亡的意义从来不是让人们萎靡、恐惧,而是让人从中沉静,获得生的美好。

我不喜欢人们对于离世的亲人有诸多避讳,为了不使活着的人伤心,以至于连名字都不能提。这恰恰是对过世亲人的不尊重,也是对死亡的不尊重。

不久前,一位 癌症晚期的母亲向网友求助,不知该给还小的女儿留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我意想不到:留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母亲。留给她自己的财富,智慧,人生经历,梦想期许,一切的一切,所有人都在遗忘,而这个孩子却与她的母亲不断相识,肉体已然消逝生命,却仿佛在另一种形式上获得新生。有多少人在亲人离世后悲痛欲绝,却又在岁月的洗刷后模糊了印象?死亡若是对生者有意义,那应是厚实的行囊,由生者载上走向自己的人生。

家的后边有两座小山,东边的山修成公园,供人们闲暇时游乐玩耍,我常常能听见这边传来的嬉笑声,在山间回荡得很远很远;西边这一座为着人们纪念,下边埋着白骨,上边竖着碑石,有着对岸的热闹,这边就显得宁静了,但透过掩映的林木,依稀可见扫墓的人们。树木常年郁郁葱葱,和周围的万家灯火一起,融入这座小城的岁岁年年。不知这算不算陶潜先生所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傍晚,太阳不知何时躲在西山后,唢呐和喇叭声不知从哪儿来,或许是山上,或许是下面的小区里,总之它就这么被吹响了,从生到死,吹过一生,呱呱坠地的大哭,阖眼长辞的奏乐,随着太阳彻底隐匿归于尘土。然后华灯初上,替日光明照着大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卿 馨(宜宾学院文艺学部2021级4班汉语言文学专业,蒋德均书剑创意写作坊成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