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登少峨山记‖蒋倩文

作者:蒋倩文(宜宾市叙州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20 20:55:58 浏览次数: 【字体:

登少峨山记

蒋倩文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山城一所学校毕业来到川南的一个小镇,就业、定居,与举世闻名的金沙江择邻而居。休养生息,与日月相伴,不悲不喜,慢过平凡人生。

90年代中期,企业裁员,部队裁军,我与爱人无一幸免。我工作的企业破产解体,从人人羡慕的办公室职员成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无业游民。爱人受部队裁军影响,转业到地方就业无望。好在我们都还年轻,很快在亲友帮助下在金沙江畔经营起了一个小书店,方可勉强度日。随着岁月流逝,家里两个小朋友的到来,让我们生活的重担愈沉,娱乐对于除了吃饭睡觉外都围绕店铺转的小商贩来说,就显得更加的奢侈,晨起而作、披星戴月,成为生活的常态。

我曾一直认为,登山这种雅事与我们这种终日忙于生计的人毫不相关,古往今来都是文人墨客的事情,或是朝九晚五者的休闲特权。

而生活很意外地给了我们享受登山的这种待遇的惊喜。

20世纪初,我们经营的小店彻底关门,我与爱人终日赋闲在家,沉默的爱人更加沉默了。家庭失去了经济上的来源,一家大小要生活要开支,上有生病的父母要赡养,膝下求学读书的孩子要养育。这些都像大山一样压在这个曾经从老山前线战场上归来的瘦弱的军人肩上。春节到了,带领孩子们到兄长或朋友家里吃吃饭,喝喝小酒,在这美好的氛围中,他显得更加孤独。他违心地苦笑着,小心地应付着这节日的欢喜,生怕由于自己的落寞而影响了他人节日的欢娱。饭罢,客套了两句,匆匆地带上一家大小踏上了回家的路。

人总不能在家里终日沉闷下去,总得给自己一种走出沉闷的活法。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轩,大春节的,我们也没有别的去处,咱们带孩子出去爬山吧!孩子们都快闷坏了……”

“去吧,去吧,反正无事……”爱人烦躁而无奈地回答。

早就听说了在我们家的东面两三里外有一座山叫爬竹山又称少娥山,一直没有机会带孩子去玩过,现在正好一家人都无事可干,不如带着孩子出去活动活动,什么生存大计都见鬼去吧。

这是正月初三的上午十点光景,天色阴沉晦暗,我们携了两位已是小学生的孩子,下楼出门向北走过半条小街,再向东走过500米大街,再向北折过了一座石桥,踏上东去少峨山的公路。公路舒缓向上,不断有小车上下来往。公路的一面紧靠着建有烈士陵园的公子山,一面与我们所住的小镇相连。我们沿着山的一面往上走,老远地就看见一座大山横卧在我们面前,我们再过一座石桥,走一段乡村公路向左折,来到了山前的一座民房前。

一路上,两个孩子欢呼雀跃,像刚从笼里放出来的小鸟,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那开心的样儿无法言说。望着孩子红扑扑的小脸,我们意识到由于自己的原因把孩子们关得太久了,一丝歉意在我和爱人心中油然而生。

我们抬头向上望,只见了葱郁的树木和山上人家袅袅升腾的炊烟,却没能望到山的尽头。我们从民房旁绕过,不小心惊动了民房旁铁链拴着的大白狗。它跳跃着,撕心裂肺地狂吠着,带动着屋后的鸡鸭乱窜,咯咯地大叫。兴致正浓突受惊吓的两孩子,使劲地往山上奔去。

民房后山上的路是用块石铺就的梯路,一层一层拾级而上,梯步两边是山上农民种的菜蔬,地里还零星栽有柑橘、梨等各种果树。它们都和大山一样静默着,听着我们喘着粗气儿。再往上走,我们把两旁的庄稼地丢在了后面,山势愈见陡峭了起来,但梯步也宽阔了一些。梯步的左面是高大茂密挺拔的树林,右手是一排排整齐相连的石栏。扶着石栏向下望,是垂直陡峭万丈不见底的陡崖,听说曾有人因不如意的生活从此崖一跃而下。政府为了杜绝此种事情再次发生,加固加高了石栏。从石栏远望山下,是散落的村庄和星落棋布的麦田与林地。远处偶尔传来耕牛高亢的叫声,似乎在告诉人们春耕将至。

此时,我们已来到半山腰上,山腰上是一片长满枯草的开阔地带,孩子们由于爬山运动而满脸的汗珠,我们便与孩子们在此稍稍歇息。

“妈、爸,草地上发了好多绿色的嫩芽……”两孩子睁大双眼,发出惊讶的尖叫声。“是吗?宝贝!”沉溺生活琐事忙碌无为的我们,望着天真无邪的孩子,看着枯草下顽强蓬勃生长的嫩草芽,双眼都亮了起来。是的,寒冬终将离去,春天总会到来。我们的心境顿时豁然开朗,起身向更高的山顶爬去。我们深信,再高的山也有尽头,哪怕是珠峰,不也让人类给征服了吗?关键是我们要有征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最可怕的山崖地段,轻松地下了山腰的缓坡,跨过山腰的盘山公路,蓄力再向山顶进发。

那年的春节刚过,但春天却迟迟没来,天有些阴冷。记得那天虽是正月初三,但爬竹山一片静寂,没有其他人来爬山,整座山就成了我们一家人的乐园。两旁高大的树木成为我们向上攀爬的卫士,不断地在给我们一家大小助威助力,我们一家大手牵小手铆足了力气,努力向上来到一座古老的山寨门面前。寨门及寨墙均用大石块堆积而成,寨门内左右两侧各有一大孔,想是关闭抵御寨门所用。寨门雄伟挺拔,宽约2米,高约3米,成圆拱形。寨墙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宽约3米,高约6米,雄伟壮观,绵延横亘在山梁上,呈规则带状,约有一千米多长。山寨后方为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据寨门前碑文介绍,山寨修建于元代,当时百姓为避战乱、抵御猛兽袭击、防止盗贼而建。

进得寨门,绕过弯曲、缓状的田坎路,向上来到山顶。山顶是一马平川开阔的平坝子,山围的四周在竹树和杂树掩映下零星地点缀着山民自建的房屋,屋前房后是纵横交错的田地和绿油油的菜地,菜地里山民精心种植的小菜正焕发着蓬勃的生机。那年月,山上人家主要靠种菜蔬下山卖钱换点油盐零用等。清亮的冬水田里,有鸭、鹅游来游去,扑打着翅膀与岸边竹林里山鸡的叫声相互呼应。一位大爷正在菜地里除草,一位朴实的妇人在地里掐着细嫩无公害的豆尖,准备下一顿餐用,他们不时与我们打着招呼。三两个孩童拿了竹条或在田边垂钓,或在林间与地上的小动物嬉戏,或来回欣喜地奔跑,相互间呼来应去,我们家两孩子很快地融入其中,一点也不见生。无意间瞥见的是爱人放松的双眉和两颊温柔的笑意。多么的令人羡慕和向往的生活场景啊!不知是哪位智慧的先人能够寻找开辟出如此与世隔绝的净土,供人们休养生息,过上清新安逸的生活。

平坝左面,在竹树和杂树下隐藏着一座不起眼的小小的寺庙,庙里供奉了两尊大小相当的菩萨佛像,佛像头上搭有红布,两神像都是宽面大耳,笑口微开。佛像下面是百姓供奉的香钱、果品。听说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都是当地百姓自发管理,每到初一和十五,来寺庙烧香拜佛的百姓络绎不绝。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通过对菩萨佛像的拜祭,让心里的烦心事放下,把自己对人生的愿望通过对菩萨佛像的述说,这是人们释放自我,给自己鼓气的一种生存方式。而这种方式恰中我心,因为我心里一直装着一尊“菩萨”。

父亲在世时就告诉过我们,说我们三兄妹是神赐给他和母亲的礼物。父亲告诫我们,人生不管遇到多大难事,都要设法熬过去,因为我们的身后站着万能的神,她总会助我们一臂之力。

父亲说,他青年时期,从凉山州委遣到农村改造时,曾路过一寺庙,在寺庙作了短暂停留。他曾站在一送子菩萨佛像面前,望着佛像前后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发呆。有一老大娘悄然出现在他面前,亲切问道:小伙子,你喜欢这里哪几个娃娃?父亲见菩萨膝上两个小男孩和背上的一个小女孩格外可爱,就信口说:就膝上和背上的二子一女那三个孩子吧!好吧,就这三个孩子给你了!老大娘话音刚落,其身影瞬间就不见了。巧的是不久父亲就与他所在劳动改造地方的母亲认识结婚,果然就生下了哥、弟和我,以后就再也没有生育孩子了。父亲明知这只是一种巧合,而他却就此作为鞭策我们对待人生困境的一种方式,其用心可谓良苦。

人类谁不是上帝的孩子呢?谁又不是传说中那夏娃和亚当的后裔呢?我双手合什,在心底里声泪俱下地向菩萨宣泄着自己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委屈和痛苦,希望能给力改变目前的处境。读者朋友,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无知愚蠢的做法,但是人一旦处在困境,在无人倾诉的绝望之时,能想到在佛像面前诉说一切,释放自己,寻求帮助,也比那种找不到人生方向像青年摄影师鹿道森之类绝望地放弃生命好得多罢……

“大姐,我付钱给你们买!你们种点蔬菜太辛苦了。”耳旁传来爱人与地里摘菜大姐与大爷说话的声音。我回望,原来是那热心的大姐和大爷在地里掐了好大一篮豌豆尖,硬塞到爱人手里,要我们下山带回家去吃,说新年初始能碰上是缘分,并说你们城里人难得吃上山里这种无公害的蔬菜。我们不再推辞两位山民的好意,提着满满一篮的豌豆尖,与老人与大姐依依惜别,下山归家。

第一次登少峨山,我们足足花了三四个钟头,虽经历大汗淋漓和精疲力竭,但中间的所见所感却让我们颇为受益,它让我们从一个晦暗世界走了出来,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中出现的种种困境。

冬去春来不久,在家里亲人的无私帮助和支持下,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这群失业的下岗职工通过政府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让很多像我爱人一样陷入困境的人们实现了再次自主创业,再次扬帆起航,开启新的生活。

杜甫有诗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朋友,如果你暂时身处逆境,无法释怀,请登山望远,站在高处,俯瞰生活,净化心灵,定会重拾人生,走出困境,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人生的希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倩文(宜宾市叙州区)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