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心中高悬一轮明月‖王丽华
心中高悬一轮明月
王丽华
“月明人尽望,秋思落谁家。”在自然中,月仿佛是慈爱的圣母,伴着绰约的女神,对人作着温和的微笑。在明月照遍的松岗,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欣赏同一轮明月。在母亲落下的一根白发里,浮出一生最爱的面容,充盈着每个儿女的心房。
母爱的月光是儿女归家的密钥。秋天是杂色的,田野里什么都有,如同画家的调色板。在没有路灯的日子里,夜里穿过秋天的田野回到农村蝉鸣的家,在平常的日子,可借着微明的月光,摸索着回家,似乎没有了对黑夜的恐惧。在家盼儿归的母亲还用花椒、茴香、盐、八角在烽窝煤炉子上,用钢筋锅煮着花生、毛豆,沸沸作响,待回屋的我们,抖落身上的尘土,母亲将热气腾腾的花生、毛豆端上圆桌来,一家人围坐一起,诉说当天的见闻、轶事,包括那些东家长、西家短,陈芝麻、烂谷子的鸡毛蒜皮之事,也包括我们生活中所遇人情世故。直至我们每个人面前堆着一小堆花生壳、毛豆皮时,月光把窗外的树影、院坝、屋檐、墙壁拉得格外清晰,如月仙子的长袖抖落到地面万事万物上,心生的光明就有了依托,遐想的翅膀也沉醉在香甜的清梦里。
故乡的月光是游子真情的回眸。行一段路程,转身已是万水千山。故乡碧绿的远远近近的大山,高高低低起伏着。寂静的山林,冬暖夏凉、清澈莹透的泉水,从我童年的记忆深处流出。小时候的快乐时光,就是荣幸同村里的几个被公认为“吃得苦”的大姐姐一起,背着一个专门用来拾“山塔菌、露水菌”的背篓,在雨后的山林里扒开松针,得到一朵朵形状各异但模样娇俏的山珍。无论收获多少,母亲都会用她亲自蒸的包子或烙的面饼,犒赏我为家庭所作的辛劳,“快吃!”是母亲给予我最好的叮咛。我喜欢在山顶深处,看着奔流不息的大渡河水,寻找我家房屋的位置,以及猜想人车如蚁在路上踽踽独行,我的脚步会在哪里停歇?我的心绪让我在秋天里沉思,山外的神密令我无限神往。
记忆的月光是渐行渐远的真“味”。终于有一天,我离开母亲,离开故乡的山林荷塘,离开四周生机勃勃的秋岚深景,离开那些亲密无间的玩伴。我珍藏的记忆中还有我乘车离开时,母亲头上插戴的红发簪,她跟随车辆追跑时,倒退的身影最终消失在路的尽头。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个无数次令我追寻的声音,几回回在心灵之月来临时,永恒地驻入我绵密的思念中。几至回家时,母亲倚在门边,接过我的行李,端上桌的还有我喉咙间漱漱滚动的薄薄的、圆圆的烙饼。那面皮,在母亲的手中至少要揉捏五十下,四分钟,还有那葱香味,肉沫味,这张饼的味道是“时光月饼”的本质。还有我那一起上山捡菌的“姐们”,她们放下手中的农活,齐齐地向我家走来,伴我一起游走曲曲折折的山路。我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捋一捋我的来时路。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让人感受到戈壁黄昏静谧的死寂,生出一种苍凉惆怅。但在广阔的自然界里,更能生出坚毅坚韧之美,一种丰盈,充斥于天地之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在生命的长河里,知行合一,浸透人性积历,纵然沟壑万千,江水千条,但明月照沟渠,江水有明月。王阳明《中秋》: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岁月的月光是四季花开的更迭。秋去冬来,冰雪消融,时光的手,就是在偷偷地更换日子。待立秋的日历撕过一页,“又过一秋”伴着窗外的秋雨。自从我的年龄迎来不惑之年,秋心稚嫩却未曾老练。“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洒,其风骨入髓,人格精神永远闪亮!
此爱已叩苍茫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捕捉美!真正的明月,真正的月圆之时,乃是一颗光明的心。无论月亮阴晴圆缺,无论世界悲欢离合,内心总是光明富足。
月圆之时,万家团圆,愿你活成最好的样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丽华(四川省汉源县公安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