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中秋特辑】月浓夜色香‖周汉兵

作者:周汉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12 19:29:45 浏览次数: 【字体:

月浓夜色香

— 周汉兵 —

能够将月色和美食扯到一块的日子,大抵只有中秋。月是中秋的底料,没有皓月当空,中秋便失去了底色;美食则是中秋的情调,没有美食的香味,中秋也少了些韵味。

我喜欢乡村的月色。那新月,如弯钩,如小船;那满月,如玉盘,如明镜。

小时候,母亲耐心地教会我一首关于月的农谚:“初一黑,初二白,初三初四蛾眉月,初五初六像镰刀……十五十六两头露,十七夜里少半边,十八十九坐着守……二十四五月黑头,月亮出来就使牛……”这农谚,我至今难忘。所以,那时候在乡村过日子,是不需要看日历的,看着这月亮,就知道日子到哪一天了。

在乡村的日子,晚归走夜路是常有的事。乡村不像城里有路灯,只有火把、电筒、月亮照着赶路人。有月的夜晚,乡村如雾如烟如纱,绰约多姿,风情万种,似清晰又朦胧,素雅而宁静。每当月圆如昼之时,村庄、农舍、田园、树木,以及远山的身影,都定格在柔柔的月色中。

这样的夜晚,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人影树影清晰可见,步移影随。一路上,蟋蟀声、蛙鸣声,以及各种各样的声响,如天籁之音悦耳柔美,整个身心都仿佛融入梦幻般的意境,所有的俗世杂念都被澄澈的月色淹没。只要接近庄户人家,偶尔的几声犬吠,才能打破这月夜的静默。

稻谷归仓、夏粮收完、秋播尚未开始这段时间,对乡村人来说是难得的闲暇日。月下闲坐,是难得的清闲。晴朗的月夜,母亲收拾完家务,常常会搬出簸箕,在晒坝或者屋檐下切红苕藤准备猪料,我们则坐在月下陪着母亲。

我的印象中,那时的中秋夜总是明月高悬。在秋高气爽的夜晚,一家人头顶明月,围坐在院坝里,中间放一张小方桌。虽然,那时家里很拮据,但桌上总有三大件:糍粑、月饼或麻饼和桂花酒。这是母亲用心为我们置办的中秋夜宴。

每年育秧时,母亲总会留下半行秧母田,撒下糯谷种子,插秧时无论如何都要栽上半亩左右糯谷。这糯谷比普通稻谷要晚熟,一直要等到8月底才能收割。收割时,用镰刀割回谷穗,用簸箕小心翻晒,最后用梿枷捶打脱粒。中秋前的半个月,母亲就将加工出来的糯米浸泡、蒸熟,放到对窝里,用竹棒或者木棒舂,一直棒打到黏在一起,然后再团成糍粑,粘上干粉,晾干储存。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再拿出来切块煎炒。

这桂花酒也是不容易得来的,那时种桂花树的不多,但不知母亲从哪里找来了一株桂花树苗栽在院坝边,几年就开花了。每年花期,母亲小心翼翼收藏桂花,然后用白酒浸泡成桂花酒。这花与酒完全融合后,黄里透着红,酒香夹杂着花香,花香融合着酒香,谗得让人直咽口水。

那时,月饼是稀罕物,母亲就从市场上买麻饼。麻饼其实是一种像月饼的饼,表面上粘有密密麻麻的芝麻。

中秋夜,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前,闲适地摆些春种秋收、家长里短的龙门阵,盘点一下过往的收获,说一说接下来的打算,回味一下邻里乡情。思路清了,心里亮了,心窝暖了。拿起一块月饼或麻饼,一点一点掰开,放入嘴里,再砸上一小口桂花酒,这日子一下就有了滋味。然后,夹起热乎乎的糍粑块,裹上熔化了的红糖,粘点黄豆粉、芝麻粉、花生米制成的蘸料,塞入嘴里,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味蕾瞬间收获了幸福。

月色浓,夜色香。最喜欢这样的中秋夜,也曾经陶醉在这样的中秋夜。而今生活在城市里,这样的惬意中秋慢慢成了记忆,成了向往,只有月饼才能让人看到节日的底色。如今,没有了母亲,没有了母亲的糍粑和桂花酒,也再不能与母亲分享月色和美食,这中秋的味道淡了几分。

当月光从高楼的间隙飘来,我急切地推开一扇窗。临窗而望,在若即若离的月色中,回望自己的风雨来路,数一数亲人和朋友,想一想风去了雨过了,忆一忆人来了人去了……便有一些愁绪在心头,挥之不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汉兵(南充市高坪区)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