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唱给泸县龙桥的歌‖袁征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15 20:19:01 浏览次数: 【字体:

唱给泸县龙桥的歌

袁 征

中秋过后,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我和部分老战友、老同事、老朋友原计划驱车从成都出发,行驶270公里,到长江上游一座古城——泸县,去观赏闻名遐迩的龙桥群,哪知新冠疫情捣乱,我们的计划只得延后。

大家很不甘心,相互打电话商议,希望借助手机微信功能,在网上开展一次模拟结队自驾旅游。

“结队网游,值得一走!”我们这群静默在家中的人饶有兴致地打开手机,对泸县龙桥的图文信息进行了一番热搜,组成一个虚拟车队,向着目的地出发了。没想到,这趟亦真亦幻的行程,竟取得有趣的效果。

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徐波 截图)

泸县,别名龙城,隶属四川省泸州市,公元前135年设立县治,是全国文物大县,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53处,有“中国龙文化之乡”的美誉。

泸县龙脑桥(张英 截图)

泸县出产桂圆,当地人称桂圆为龙眼。民国《泸县志》载:“桂圆:蜀都赋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南裔志曰龙眼、荔枝生朱提,南广县、犍为、僰道县随江东至巴郡江州县是此二物旧为泸产。”目前,泸县种植龙眼面积达20余万亩,年产鲜果10余万吨。

泸县龙眼(齐筱玲 截图)

泸县美食不胜枚举,其中有一道用五花肉、糯米、豆沙等制成的菜肴。尽管这道美食的配料中没有桂圆,但泸县人仍将其取名为龙眼夹沙肉。

泸县龙眼夹加沙肉(徐华 截图)

泸县境域内的大小河流上,横跨着140余座明清时期建造的龙桥。它们各显其能,组成一个气势恢弘的古桥建筑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节点上绽放出别样的历史光彩。

泸县顺对子桥(明晶晶 截图)

我半个世纪前当兵时的同连队一位战友属蛇,他告诉我们,相传,黄帝统一中原前是以熊作为图腾的。打败蚩尤统一中原后,黄帝为了安抚归附部落,便使用了一种由熊头和蛇身组合而成的新图腾,这个新图腾就是龙。

泸县永济桥(石荣新 截图)

大家心里十分清楚,世界上其实没有龙。只不过,我国古人通过观察蜿蜒曲折、汹涌澎湃、奔腾万里的江河,想象出了一种有鳞甲,有犄角,有脚爪,有翼翅,能行走,能潜水,能飞腾,能屈能伸,能兴云降雨,能镇水平浪的神龙。由此,龙的形象便成为中华民族古老而又典型的文化符号。

据考古资料介绍,无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还是北方其他地区,都出土过中国史前和夏商时期的龙形文物。前不久,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龙造型器物。其中,在3号坑南侧,一件体型庞大的器物形似青铜尊,其颈部就有龙形装饰。

四川卫视新闻联播(袁征 摄)

泸县金龙桥(吴秀全 截图)

在祖国大江南北,雕刻有龙形象的古石桥不胜枚举。比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河南南阳的阜民桥,浙江温州的泰顺泗溪东桥,云南建水的天缘桥,重庆九龙坡的九龙桥和观音滩桥,四川隆昌的杨柳桥等。但,我国的龙桥以泸县最多,最壮观!

泸县鱼目滩桥(彭芳 截图)

据《泸县志》载,泸县龙桥于北宋治平年间就有建造,兴建于明代的洪武、嘉靖、万历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年间,至民国时期乃至当代仍在延续。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持续了近1000年,在全国极其罕见,具有很高的交通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泸县风水桥(李晋 截图)

“泸县的龙文化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一位老朋友告诉大家,泸县这个地方虽然水系发达,但旱涝无常。于是,古人在天旱时以舞龙的方式来祭祀求雨。每逢佳节或婚丧嫁娶,泸县人都要耍龙、舞龙灯。光绪年间,艺人们将“草把龙”改成“彩龙”。1919年,泸县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2006年,泸县雨坛彩龙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泸县雨坛彩龙表演(罗燕红 截图)

当雨季到来时,泸县先民便用龙桥来安抚泛滥的河水。仅明清两代,泸县境内就建造了近300座龙桥。历经风雨沧桑,至今尚存一百多座。这些龙桥分布于18个乡镇、街道。比如,苦桥子桥、万寿桥、水口寺桥、石鸭滩桥、鱼目滩桥等位于福集镇;仙济桥、江安桥、五子凼桥、可字桥、血水河桥等位于得胜镇;鸳鸯岛官刀桥、三元桥、漏孔滩桥、金罡桥、龙洞桥等位于云龙镇……

泸县和尚山高桥(明晶晶 截图)

透过一幅幅龙桥摄影图片,我们发现,这些龙桥多为石质平板多孔桥,桥上没有桥栏。它们大小不一,长则100余米,短的仅1米左右。桥墩用单块条石垒砌,迎水面多为梯形。桥墩上的圆雕龙与桥体大小搭配合适,看上去自然协调。桥面较为低矮,高出水位线1—2米。即使发生较小洪水,在桥面上仍可通行。当较大洪水到来时,洪水携裹物可越桥面而过,不会堵塞桥孔造成桥体垮塌。桥上的龙头龙尾全部雕刻在桥墩上,龙头统一朝着上游,龙尾朝向下游。龙雕艺术明快而又舒畅,粗狂而不失细腻,写实而间有夸张。形态各异的龙体威风凛凛,气势十足,宛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千年古城。说它们是中国石刻艺术和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遗存,一点也不为过!

泸县蜘蛛桥(李永常 截图)

我们模拟驱车沿着泸隆公路行驶约1.5公里,来到泸县福集镇大田乡的九曲河畔,观赏了泸县龙桥中最具代表性的龙脑桥。该桥是泸县先民花了30年心血完成的,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自建成以来,历朝历代对其保护有加。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下旨“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加以保护”。1996年10月,龙脑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龙脑桥石碑(张克明 截图)

龙脑桥是一座建造工程浩大、造型生动别致、雕刻工艺精湛、艺术品位极高、保存极为完好的全国罕见的古石桥。这座石墩石梁式平板石桥,呈南至北走向,全长55米,高约2米,宽1.9米,整桥共15跨,14座桥墩由4层灰沙岩石条垒砌而成。每块条石长3.1米,宽0.8米。最大桥墩重约13.6吨,最上一块墩石中部凿成凹型,以便在上面安放石板作梁。桥墩朝上游一端凿成分水架势,以减少洪水冲击力。桥梁石板共30块,每块长不少于3.6米,宽0.95米,厚0.6米。其中,最长桥板单重5.9吨。建桥工匠承袭了秦、汉、唐、宋的石刻传统,在桥梁中部8个桥墩依次雕有龙、狮、象、麒麟等吉祥物。各部雕刻雄博刚毅,工艺规整。细部刻工一丝不苟,眼、耳、鼻、眉韵态十足,鳞翅流云栩栩如生。尤其是运用镂空雕刻技术,在龙口内将整石凿雕成重达30多公斤的“宝珠”,可滚动自如却不能取出。整座桥梁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泸县龙脑桥(江平 截图)

在涨水时,龙脑桥格外壮观。河水一旦没过桥面,8只庞然大物会吞涛噬浪,博击洪流。龙口中的石珠在洪水冲击下不断滚动,发出咕噜噜的响声。那场景,一定令人叹为观止,大家议论着。

泸县龙脑桥(李晋雅 截图)

前不久,泸县启动了首期龙桥抢救保护工程。入选首期抢救保护的是文物价值高、受损严重、老百姓生活急需的桥梁。

泸县翘墩桥(漆伟 截图)

据悉,首期抢救保护工程将于今年内完成。目前,第二期工程报告也已获批复。下一步,泸县将对所有龙桥安装监控设备,建成泸县文物安全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天眼”随时了解龙桥的状况。此外,还将为每座龙桥配一名“桥长”,负责龙桥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让泸县龙桥的保护实现现代化和常态化。

泸县龙桥集锦(宋延平等 截图)

通过网游一座座龙桥,我们不仅领略了泸县先民在建造桥梁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更感悟到了古代华夏儿女所具有的勤劳勇敢、创造进取、自强不息、气吞山河的可贵品质!

泸县龙桥集锦(廖志刚等 截图)

大饱眼福后,我们异口同声地哼唱起来:“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写于2022年9月11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