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特辑】重阳唤春‖罗学娅
重阳唤春
罗学娅
送走了持续三四十天的暑热,又走出了疫情防控的静默,九九重阳节依然迈着稳健的步伐,在仲秋节气的徐徐清风中,如期而至。
壬寅年的重阳节,恰逢国庆长假的正中,沐浴着喜气洋洋的中国红,彰显得格外温馨祥和。老人们或儿孙绕膝尽欢天伦畅饮菊花酒,或花园柳荫漫步习舞飘洒茱萸香,个个身体都涌动着健康,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重阳节,今日正青春,节日氛围浓烈喜庆,鲐背之年的老妈妈,在清醇的茱萸叶和菊花酒的芬芳中,又津津乐道地讲起了那个相传千年的老故事:
东汉时期,汝南县突发大瘟疫,因染疾而丧命者不计其数。在这场大疫中,青年恒景失去双亲,自己也险些命丧黄泉。于是,他决心访师寻道,拜师学艺,为民除瘟魔。大病初愈的他跋山涉水,不畏艰险,终于在高耸入云的东南山找到了仙人费长房。
费长房为恒景的精神所动容,收他为徒,悉心授艺,不但教给他降妖术,还赠与降妖青龙剑。眼见着桓景废寝忘食,披星戴月,勤学苦练,费长房由衷欣慰。一日,他把恒景叫到跟前,告知“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将作恶,你已学有成就,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说完,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壶菊花酒,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乡。
按仙长的叮嘱,恒景于九月初九清晨,带着妻子儿女,领着乡亲父老,登上了汝河岸的一座高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佩戴于身,又叫每人喝一口菊花酒,以避魔靠近,预防染疫。
中午时分,瘟魔冲进汝河,直扑山下,突闻到阵阵茱萸叶和菊花酒的飘香,顿时威风锐减,脸色大变。恒景乘势持宝剑与之搏斗,没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华夏大地,也就有了登高佩茱萸和喝菊花酒辟邪去灾的习俗。
桓景除瘟(图片来源:腾讯道学)
妈妈讲的传说是美丽的,愿望是美好的,还告诉我们:重阳节是中国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帝宫中每年九月初九就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汉代,这些习俗渐渐流行于民间。
佩戴茱萸(图片来源:腾讯道学)
三国曹丕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阳节”有了名字。
晋代陶渊明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重阳节”丰富了内容。
唐朝起,宫廷、民间共庆重阳;宋代“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清时代,皇帝还亲自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登高望远(图片来源:腾讯道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阳节登上了国家层面,受到法律保护。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就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了“老人节”“敬老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老人节”走进了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看着精神矍铄的老妈,我不由感慨:中国老人真幸福,有牢固的根基,厚实的底气,在双九阳数最大的日子里,享受着和熙春风,明镜里的秋霜变成了怒放的梨花,千树万树,呼唤出一个别样的春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学娅(泸州市作家协会、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