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阆中余韵‖何曾
阆中余韵
何曾
一座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环水绕,山是城的雄姿,水是城的灵魂。江城相依,城江共存,一座城流淌着一条江的千里浩荡。2300多年的阆中,就这样被嘉陵江滋润千年,一眼望去,满眼都是欢喜。
阆中,这名字起得真好。有人说,是因山得名,也有人说,是因水得名,看似矛盾的说法,却紧紧联系着天然地理,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取名阆中,实至名归。
阆中古城景区鸟瞰(阆中市委宣传部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走入明清风貌的阆中古城,感受到一种盛大的气派,青石板的沧桑,青瓦房的时光,古民居院落和那一条条斑驳的街巷,让人在阆中厚重的历史气场里,不知不觉就被征服了。
宏伟壮丽的中天楼,作为古城的独特坐标,大气巍峨。双栅子街尾的两棵黄葛树下,摆满了茶桌茶椅,一杯盖碗茶里,装着的是古城阆中的历史沧桑。
寻着石板路走到尽头,便是嘉陵江了。江面云遮雾绕,嘉陵江和锦屏山若隐若现,阆苑仙境名不虚传。一个个院落,藏着古城的旧时光,大院套着小院,天井连着天井,一定是因为岁月的堆集,才有了古城的韵味,朴素灵动,充满着烟火气。
中天楼(图片来源:阆中市人民政府网)
一间间临街的民居,大多开成了店铺,店招酒幡随风飘舞,商贩们的叫卖声里,喊出了阆中人特有的纯朴。八元钱一碗的牛肉面,十元一位的醋泡脚,价格实惠,老少皆宜……古城里也有一些民居,住着寻常人家,他们在家门口话家常、打扑克,悠然自得。2300多年的时光,让古城变得真实、鲜活,让人喜欢。
等来一场雨,古城在雨中就更迷人了,坐在茶舍,看雨水从瓦上滴落下来,奏响动听的乐曲,嘉陵江也因这涓涓细流,多了丝妩媚和柔情。
一条条老巷子纵横交错,都有动听的名字,白花庵街、醋房街、下新街、学道街……走入这些清幽的巷子,只想躺在门口的摇椅上,尽享一番闲适。
阆中古城(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古城的“静”从来都不孤单,与之相映照的,还有呼之欲出的“动”,周末阆苑仙境的实景演出,春节时的庙会,怎一个闹字了得。亮花鞋、皮影表演,哪一场演出不是场场爆满,喝彩声不绝。阆中一直就是这样,在历史长河里,动静相宜,令人回味悠长。
我一直认为,嘉陵江就是阆中的灵魂,把一座古城滋养得得天独厚,占尽地理优势。夜色中的古城,一个个红灯笼亮在门前,耀眼极了。月光下的古城,清秀、婉约,更具诗意。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古巷,宁静祥和,古城没有了喧嚣,一片静谧。嘉陵江的水声在夜色中荡漾,一条条观光游船在夜色中欣赏着两岸迷人的夜景,璀璨夺目。
水绕三方、山围四面的阆中古城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2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区。图为无人机拍摄的阆中古城全景(王玉贵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即使到过阆中无数次,我依然向往,不管什么时候,这里都是我的世外桃源。历史总是眷顾着阆中,张飞在这里驻守,给了阆中一个太平乐土;吴道子在这里泼墨,留下《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的风光无限;杜甫在这里诵诗,留下《阆山歌》《阆水歌》的盛世美景;滕王李元婴在这里安身保命,留下一座气派的滕王阁,享乐有时候也是一种智慧。阆中有太多的历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阆中以独特的姿态,过着自己的日子,既古朴,又厚重,既端庄,又典雅。
(本文原载2010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来源:2010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作者:何 曾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