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中国人“烧烤”中的符号‖闫起豪

作者:闫起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29 15:00:22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人“烧烤”中的符号

闫起豪

夜幕降临时,总会有人把忙碌的疲倦带入形形色色的小摊中去,人们渴望从中获取美好而得到放松。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不少人钟情于街头小巷、市井里弄。或许只有这个环境才能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什么境界的企图。

在我看来,中国人对于“吃”的执念很是深刻,例如在外碰见熟人,大多都会问:“您吃了吗?”,如此成了一种问候语。到了如今,“吃”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填饱肚子了,是一种在白天对工作学习不满的发泄,一种在深夜中寻求的港湾的慰藉,更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符号。

在偌大的饮食体系中,烧烤绝对横霸一方。烧烤的串儿是每个地区的基本形态,而肉和菜则是每个人所共同追求的主题。在我看来,几串烤肉,一杯美酒,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中国人的符号正是融入在了这些生活的点滴之中,与文字不同的是,我认为烧烤是一种肢体符号,别人有时看见你在烧烤摊上的肆意妄为,或是儒雅随和,就能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满于生活的现状,还是对未来充满着规划与期待。

地区的差异造就了符号的差异,每个地区既然有着自己的方言,也就自然拥有自己烧烤的准则。东北人是幽默的,但被烤的对象却不这么认为,肉、肉、还是肉,放眼望去,这里尽是肉的天堂,倒也符合他们的豪放。只是不知,这些肉的贡献者,是否度过了一个晦涩而懵懂的童年呢。而相比之下的扬州人,则就显得淡雅适闲了。他们会支起一个烧烤架,在摊边,在屋边叙写自己的人生,或是浪漫,或是无趣,总要烤点什么,喝光一壶老酒,来衬托这闲雅的气氛。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地区同样是三五好友互相谈论近况,内容虽有不同,形式大都一样,符号正是于此自然而然地不断传递,叙述下去。

文字的表达需要带入语气的抑扬顿挫,才更容易让人接受感情,而烧烤的表达无需抑扬顿挫,十几年不变位置的烤架,让人魂牵梦萦的烧烤小菜,无名小摊上的那对夫妻,或是父子,他们所挥洒的每一种调料,所翻面的每一种烤品,所带给顾客的每一次笑脸,都是感情的传递,无需言语,尽在烤品中。

很多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文字难记,中国人的感情复杂,我却认为,我们是最为纯粹的。“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两顿”,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深受“吃”文化和传统武侠中的一笑泯恩仇所影响,有时候,大多中国人所需要的就是一顿饭局,这不仅可以让文字语言的传递更加投入感情,还能使双方的了解深入一层。

天南地北的人们汇聚于此,守护着充满情感的一串。或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烧烤摊,或许你等待的生活早已变得天翻地覆,但你仍旧在属于你的城市品味曾经的那一份味道,纪念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烧烤和其他的美味赋予了我们一种生命,这里有柴米油盐,有嬉笑怒骂。这种平凡的小事,正是中国符号所表达的,在滚滚红尘中,寻求自己的意义,将这种符号更好地传承下去,薪火不灭。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闫起豪(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2021级16班)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