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艺术】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05 17:08:30 浏览次数: 【字体:

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坚实丰厚的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也是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家们用妙笔丹青抒写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黄河流域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歌颂革命先辈“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英雄事迹,展开了黄河流域大规模治理保护、保卫黄河岁岁安澜的史诗画卷。

第一篇 岁岁安澜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治理黄河就是安民兴邦的国家大事。千百年来,九曲黄河,滋养着流域内亿万人民。但是,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忧患之河,泥沙淤积、洪水泛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兴利除害、综合治理,灾难深重的黄河,70多年岁岁安澜,国泰民安,书写了中国又一奇迹。

李家峡水库

《黄河源——青海坎布拉 李家山水库印象》 郭子良 作

青海尖扎县境内的李家峡水库属黄河上游第二阶梯水电站之一,在著名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下面,周边由红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的群山围绕。阳光下山阳面红褐、山阴面深褐,水浅处碧绿、水深处湛蓝。群山峻峭,海拔近4000米,水面辽阔,深处逾180米。山水辉映,极其壮美。黄河由此流出,清澈见底,与寻常见到的黄河迥然不同。

青铜峡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自1958始建至1967年竣工,守护黄河安澜,福泽百姓万千。相传大禹治水引黄河水通过青铜峡峡谷,向北进入宁夏腹地银川平原,秦、汉、唐时,引黄河灌溉的水利工程,把平川变为塞上江南。

《古峡新纪元》 杨占河 作

《古峡新纪元》,以全景油画的构图形式,具象表现的手法,现实主义的观念,依据青铜峡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水利枢纽工程这些具体的视觉形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观念,体现黄河精神、创业精神、奋斗精神、生态文明的主题思想。

龙羊峡水电站

《黄河之水天上来——观龙羊峡水电站泄洪》方向 作

龙羊峡水电站距黄河发源地1684千米,下至黄河入海口3376千米,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人称黄河“龙头”电站。

龙羊峡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长约37千米,宽不足100米。黄河自西向东穿行于峡谷中,两岸峭壁陡立,重峦叠嶂,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最窄处仅有30米左右,两岸相对高度约200—300米,最高可达800米。

“大坝巍峨,平湖壮阔。”2020年6月18日18时03分,龙羊峡水电站中孔提门泄水,泄水时机组发电流量为1060立方米每秒,总出库流量1350立方米每秒,龙羊峡水库再次发挥了预泄腾库的调节作用。

《青山绿水河曲黄河》 龙瑞 作

《黄河入海见奇观》 宋丰光 宋飏 作

《建设中的刘家峡水电站》 王梦彤 作

《大河赋·春》王辅民 作

从古至今,中华儿女与黄河的“斗争”从未停歇,这种与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随着黄河的流淌一直传承至今,而今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人与自然斗争变换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指导下,统筹规划黄河的治理和开发,修复植被,保护湿地,修筑堤坝,修建水电站,发展旅游业,使黄河更好的造福于民众,年年兴盛,岁岁安澜。

其他精彩作品

《凝融——黄河抗凌》邓柯 作

第二篇 文脉千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临黄河而知中国,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随着滚滚黄河,奔腾至今。文脉不绝,根植于中华大地,受黄河水滋养,传承后世千秋。

老牛湾

老牛湾景区位于晋蒙交界,是黄河入晋第一村,长城与黄河在这里交汇,因中华文明的两大象征在此深情握手而闻名天下。

历史上的老牛湾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处,也是北宋和辽、金、西夏、明朝与鞑靼的界关。境内长城蜿蜒,烽候耸立,三里一墩、五里一台,黄河谷中有弯,湾中套谷,古码头与纤夫的缆绳日夜厮磨,向人们诉说着老牛湾不平凡的过往。

《黄河老牛湾传奇》胡应康 作

老牛湾最先是被19世纪欧洲传教士所发现,当时的老牛湾保留了最原始的峡谷、急流,如今的老牛湾,因为万家寨水利工程的建设,变得平静而豪迈。既有大河东去的气势,也有高峡平湖的壮观,同时,也不乏塞上江南的柔情。

玄奘传说

《玄奘之路》 岳阳 刘小同 作

1300多年前,玄奘踏上丝绸之路,历经艰难险阻求取真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

玄奘传说源于以偃师区缑氏镇玄奘故里为中心的洛阳地区,是我国民间文学的瑰宝。作为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玄奘传说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融合的见证。

传承弘扬玄奘传说,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讲好“黄河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具有重大意义。

东雷上锣鼓

东雷上锣鼓仅存于合阳县坊镇东雷村。东雷村东临黄河,西接中雷村,南与太里村隔沟相望,北与百良镇岔峪口相接,在战国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即有人口居住,因该村东临黄河,河水滔滔声如雷鸣而得名,又有一说因东雷上锣鼓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因“擂”与“雷”同音,故村名为东雷。东雷村上锣鼓被喻为“中国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合阳东雷上锣鼓》 钱磊 作

东雷上锣鼓是我国古代民间舞蹈的缩影。远在夏商周三代,合阳为“莘国”(亦名有莘国),《孟子》一书就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的记载,《吕氏春秋》中有汤命伊尹作“大镬乐”的记载,“大镬乐”的锺,即是现在的铙或锣,在我国古代巫与舞相通,锣鼓在古代已成为占卜、祭祀的形式,上锣鼓至今尚有祭祀、跳巫、驱邪的痕迹。由此可见,上锣鼓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由古老的祭祀驱邪的民间舞蹈衍变而来。

其他精彩作品

《历史的吟唱》 骆少军 作

黄河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自然抗争史,也是一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回首往昔,多少帝王逸事、名臣风采、市井百态,以及近现代的家国荣辱尽在其中。华夏民族治理黄河的风采和精神,已然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