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芦山过年之祭祖先(外二章)‖李靖

作者:李 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24 21:45:25 浏览次数: 【字体:

芦山过年之祭祖先

(外二章)

++ 李 靖++

“罗纯山月似银钩,青衣江水几时休。除夕之夜祭先祖,揉捻寒冬天际流。”芦山,华夏历史中的一粒朱砂,在千年沉淀中厚积薄发,历经沧海横流不改本色,盛世岁月中重塑芳华。

芦山的年,来自中华千年文化的传承,极具历史的厚重感与仪式感。

芦山,江山代代人才辈出,王晖、樊敏、姜维、张斐、骆万成、乐以琴等忠孝仁义之士,宛如划破夜空的流星,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芦山在过年除夕夜有着祭祖先的民风民俗,经岁月风霜的侵浊,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芦山过年祭祖先之事比较纷纭复杂,时间是除夕之日(含夜)从下酉时开始,先外后内,主要分外祭和家祭。

外祭,是祭城隍庙和文庙,彰显出历史文化的厚重。

家祭,是祭拜列祖列宗,感恩与追忆,温暖如斯。

旧时,大户人家需备红案的10个菜(蒸煮炒凉拌杂菜各两个),代表十全十美,白案有五种主食(米饭和打了红色的包子、馒头、花卷和佛手糕)和六种果木(蜜橘、柚子、毛梨、白果、核桃、板栗),一坛窖藏的高坛酒,代表五福六寿天长地久。

普通人家,祭品略微简单,一荤、一素、一碗饭、一瓶酒。东西虽少,但那份对先人的恭敬之情却没有丝毫的懈怠。

大户人家的祭品各庙一份,祭拜后连碗筷酒杯一起留下,让叫花子狂饮大嚼,三五天吃不完,所以,民间如是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剩下的由野猫、野狗、老鼠甚至蚂蚁分而食之。

而普通人家是,此庙祭了端彼庙,彼庙祭了端回家,煨热后加入年夜饭。

首先是要到东街去拜祭城隍庙和文庙(就是芦山县粮食局和芦阳粮站处),两座庙高大雄伟,庙前庙后有十数棵几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大古柏,真可谓庙宇堂堂,古柏森森。

城隍庙当然是祭拜城隍爷。城隍的手下雷王保黑爷爷(芦山称黑大老师),霍光、纪信(芦山称红袍将军),都要祭拜。

文庙主祭一子四圣、十哲,七十二将(中有孔子、孟子、老子、诸葛亮、关羽、姜太公、张良、韩信等)

祭拜城隍庙和文庙时连土地山神,七神八神一并拜过,虽说这是早些年的封建迷信,但这也是芦山百姓对大自然与生命的一种感恩与敬畏。

外祭后便是家祭。对于逝去亲人的祭拜与追思相对温暖了不少。祭拜时有默念和祷告两种,一种有声,即絮絮叨叨,念念有词,把对先人的思念百转千回,娓娓道来;一种无语,双手合十心里默叙,悲喜交加,既有思念、感恩、期许与倾诉,更有沉淀岁月眼泪,顺两腮婆娑而下。

祭祖先,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更是生在芦山百姓骨子里的一种延续与传承。饮水思源的祭拜,是对先人的缅怀与告慰,告诫后人谨记我们的来处与归途,切勿数典忘祖。

当午夜的烟花盛开,夜空绚烂璀璨宛如白昼。独立寒冬,无关心境。虔诚的摆上几盘祭品,焚上几柱素香,折一支腊梅,捧出一树海棠,在青衣江边祭拜。当新年钟声敲响,将追忆与思念包裹,顺流而下遥寄远方......

翠羽迎春(国画)李利民(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 作(图片来源:醉美巴山)

芦山过年之拜大年

过年,源自华夏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传承,虽经历岁月风霜洗礼,在历史的云烟中沉浮,却能正本清源,历久弥新。

说起过年,“拜大年”最符合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的传统特色。

拜大年,即正月里拜年的一种传统习俗。古时“拜年”一词,原有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

传统拜年有其固有的流程与讲究,一般是先从自己家里开始。在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中国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芦山,文脉深远,古风浩荡。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民国版《芦山县志》卷四《风俗志》记载:“元旦,户无大小男女,均于黎明即起。肃衣冠,具酒醴,焚香烛、冥箔,祭拜天地祖先,序拜尊长,出谒亲友,曰‘拜年’。呜爆竹,开财门,向喜神吉方膜拜,曰‘出方’,一曰‘出天星’。亦间有赍香烛等物,往寺庙顶礼出方者。惟俗忌妇女到家,谓为阴人不利,虽嫁出之女亦然。”由此可见,“拜大年”在芦山的历史渊源。

“拜大年”是芦山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拜大年”晚辈给长辈拜年,一般是先内后外。每年正月初一,芦山老百姓的习俗是“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鸡”同“吉”,开门大吉之意。在开财门后,接着就是“拜大年”活动。给同住的长辈作揖、鞠躬、磕头拜年问好,赠送长辈礼物,长辈以压岁钱回礼。

正月初二,准备好礼物对外“拜大年”。芦山过去多为腊肉、香肠、挂面、鸡儿子馍馍、枕头馍馍,讲究一点的,去百年老店天香斋预定一点糕点,与家人一起欢天喜地带上礼物去给其他长辈“拜大年”。

随着时代发展,“拜大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沿袭以往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微信、短信拜年等。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更是提倡视频通话或以各种网络方式互道祝福。但这样的“拜大年”好像缺少了一点什么,似乎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灵魂。所以,无论怎样,“拜大年”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必须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卯兔呈祥(国画)李利民(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 作(图片来源:醉美巴山)

芦山过年之压岁钱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的磕头,老辈的给钱;要钱没有,转身就走。”这是一首古老的民谣,讲的就是压岁钱的事。

压岁钱的习俗,一说来源于汉代的“压胜钱”,又叫“厌胜钱”“花钱”,它是汉代流通货币之外铸成钱币形式的吉利品、辟邪品,在民间风俗中用以招幸运,辟邪祟,娱乐玩赏。因压胜钱被赋予驱邪避祸的祝福涵义,而在新年向小孩赠送以求平安,发展到后世就成为压岁钱。

二说来源于宋代的“压岁盘”习俗,又称“压岁果子”。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的,用盘盒或其他器具盛满果品,互相馈赠,宫廷中的一些官员还特别向皇帝进呈精巧的果品盒,称为“压岁盘”。岁字谐音“祟”,于是压岁就变成了“压祟”。生活在农耕社会的人们,把人口兴旺看作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在压岁钱中增加压祟的涵义,就是古人祈盼人丁兴旺、儿女长大成人观点的写照。

芦山,在历史长河中激荡了2300年的古城,石棺、碑阙、瑞兽,在秦砖汉瓦下讲述着悠远历史的传说。巴蜀印章的横空出世,更是为芦山这座古老的小城增添了神秘色彩。

巴蜀印章,又称“巴蜀图语”,是巴蜀地区早期的象形文字,这些符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或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这类文字至今无人破解,被列为中国十大难解文字之一。这些印章除了印证南丝绸之路商贸之间的关联性外,我们又能不能做个大胆的猜想?会不会在青羌时期芦山就有了年的文化?巴蜀印章会不会是芦山最早的压岁钱?会不会是中国最早的压岁钱了?

因为芦山巴蜀印章的现世,会不会将压岁钱的历史从新改写了?那印章上古老的文字会不会是一些驱邪避祸、祈祷祝福一类的含义了?这个未解之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给历史去解答。

芦山过年,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祝愿长辈吉祥如意,身体健康;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同时祈福晚辈健康活泼,学业有成。

压岁钱对于芦山来说,无论金额大小,都是这里的人们过年时美好祝福与对晚辈的殷殷爱意。压岁钱从一分的硬币到如今上千的大钞,既缅怀曾经艰苦的那段峥嵘岁月,又见证了芦山经济的飞速发展。

无论是在年夜饭过后分发压岁钱,或在孩子熟睡后塞在枕边,目的是使孩子在新年第一天有个惊喜,同时祝福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茁壮成长。

青衣水依洄流淌,汩汩远方。过年,芦山老百姓的头等大事,继承芦山厚重的传统文化,在不断传承中继往开来,让古老的华夏文明更加辉煌。

梅开五福(国画)李利民(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 作(图片来源:醉美巴山)

年年吉祥(纂刻)李利民(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 作(图片来源:醉美巴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靖(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