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特辑】元宵节,再掀一个年的高潮‖王满堂
元宵节
再掀一个年的高潮
王满堂
华夏儿女重视过年。这年,从腊月廿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进入腊月,就叫“接近年关”。自此,家家户户就在为过年作充足的准备了。来到腊月廿三是敬灶,以饴致礼,恭恭敬敬地将保了一家人一年平安的灶神菩萨送回天宫,请他继续“上天言好事”。
到腊月三十,除夕祭祖,家人团聚,年饭年滋味,守夜为守财,大多阖家团坐待旦。虔诚、礼敬,送旧年,迎新春……
正月是欢乐轻松的月份。初一,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恭祝新的一年财源广进,万事顺意。愿读书郎学业上进,勇夺状元;祝全家人健康平安,万事大吉!
初二,回娘家,欢欢喜喜。左手鸡,右手鸭,去娘家送春礼,报春讯。更为喜添贵子喜上加喜。这一天,女婿也就尽享贵宾待遇,坐上八位,风光无限。娘家人一口一个姑爷、姐夫、妹弟地叫,那份亲热劲,那种云里雾里状,直让旁人羡煞。
初五迎财神。这一天,上天报平安的财神爷该返回民间了,人们必须整肃以待,恭恭敬敬地将他好好生生地安放供奉……可以说,一个正月间都是好日子,都值得庆贺。而眨眼睛,正月十五,上元节来了。又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正月十五,川南称之为“大年”。中国古法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朔为每月初一;望为十五)记月日,记年。正月称为元月,夜又称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又称为元夕或灯节。这一天的大餐一般在晚上。吃完元宵(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民间习俗。我们这里还要在元宵前加一“闹”字,叫闹元宵。
俗话说,天上月亮圆,地上人团圆。年即将过完,一家人再度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吃象征团圆的“汤圆”“豆腐丸子”等,它们是那么地象征性十足。吃后,也达到了过大年的心满意足。川南一带,十四、十五还有爆龙灯、放烟火架、采青等节目排序以待……
早在正月十一,耍龙灯的队伍敬完天地,敬过天龙,便以恭肃之礼将彩龙请来人世间,谓之“出龙”。那一天半下午,大街小巷彩龙游走,“哐隆、凑隆”的锣鼓声,声声伴随,牵心挂肺。小孩子一旦听到那特别的锣鼓声,赶紧问一下大人说,是正月十一了。于是,笑着,嚷着纷纷跑出家门,跟踪追击,紧撵游龙看热闹。十一、十二、十三,游走的龙灯是不能“爆”的,只能耐心等待,悄悄地谋定而后动,为十四、十五的烟花爆竹、铁水成串成团燃爆的目标作心理上的预演……
人们似乎连两三日的短暂也等之不及。整暇以待,扎彩灯、做花灯,为闹元宵做充足准备。同时,也被辛弃疾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充满着“艳遇”的幻想;当然,也有早就两情相悦的男女。到时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于是,民间将正月十五确定为上元节——“中国第一个情人节”。
人间烟火大致如炊烟,有浓淡,有急徐。袅袅,是它缠绵婉转的诗意;上升,是它甘与彩云为伴,上蓝天与月为伴的诚心。
上元夜的激情,元宵节的快乐,被烟火架、爆龙灯、采青一一点燃,点亮,点到仍不为止……人们往往通宵达旦,将年的乐趣、情志,尽情释放,挥洒享用。
因此,正月十五的到来,再掀一个年的高潮,也就乐到了极点,也就该平静心情了。到正月十六早上,“火烧门前纸。大的做生意,小的捡狗屎”,该忙啥忙啥。人们知道,唯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才能获得收获;人们晓得,唯有踏踏实实地工作、学习,才能换得来幸福日子的绵延。
用劳动积累财富,用希望累积日月,迎接下一个年的到来。生生不息,代代传承——过年的情结,便这样在人们的心上织就了依恋、留下了乡愁,即使人在他乡、在天边,一想起家乡过年时的情景,也是那么的喜上眉梢,如蜜甘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满堂(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