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纪实】写出我们自己的故事——四川老年大学首期散文写作班追记‖王果

作者:王 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17 15:36:31 浏览次数: 【字体:

写出我们自己的故事

四川老年大学首期散文写作班追记

王 果

姜淑梅是若干年前的一位“网红”,她60岁开始学认字,到75岁,写了四本书。记得两年前在我的课堂上,我曾提到过她的名字,不久前,我们散文写作班即将结业,我在课堂上又提到了她。我说:“两年前,我用姜淑梅的例子来激励大家,她是我们老年写作者的榜样,不过,今后我不会再讲她的故事了,我要讲王忠莲的故事,蔡坤一的故事,罗维琴的故事,徐晋梅的故事,总之讲我们自己的故事。”

2021年3月,四川老年大学首期散文写作班开班,教室里涌进了80多位学员,最年轻的50余岁,最年长的,85岁高龄。这既让我惊讶,也让我倍感欣慰,我们的老年群体中,果然蕴藏着惊人的写作热情,蓄积着强大的写作动力。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散文写作班的学员们,学会了用电脑、手机写作,学会了利用电子邮箱投递稿件,他们创作了近千篇散文,大多已在各级各类网刊发表,其中四十余篇在报刊公开发表,还有数篇获奖。我作为这个写作班的教师,有幸承担了这一份工作,怎能不感到与有荣焉!

王忠莲是我们写作班的首席明星,她今年已87岁了,每周三,她背着一只小小的双肩包,独自一人乘公交车,赶在9点前来到学校。因听神经萎缩,双耳失聪,她戴着助听器听课,用一个平板电脑写作。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六单位组织征文活动,王忠莲踊跃参加,她的散文《我的求学路》荣获优秀奖,得到了获奖证书和奖金。

早年,王忠莲家庭生活困苦,18岁的母亲没有育儿知识,婴儿时期的王忠莲生了重病,母亲以为她养不活了,将她抛弃在屋后的竹丛下,幸亏外婆赶场路过,才将她捡了回来,救了她的命。后来她上了四川医学院,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活到80多岁,仍然身体健康,在老年大学学习写作。她将这些亲身经历的故事写成短文《忆往惜今》,很顺利地在一家报纸发表了。

蔡坤一多年来热爱写作,但苦于没有人指导,身边也没有爱好写作的朋友可以相互切磋。进了散文写作班,她的写作激情喷发出来,短时间内写出了数十篇文章。回忆知青生活的散文《青春遗落的小山村》被多家刊物选用,写家史的散文《五姨妈与“志古堂”》,写亲历的《首届“人体场功能竞赛会”》,写退休生活的《老年同窗》,或在网刊推出,或在报纸发表,都引起不小反响。“窗外,绿树似盖,窗内,白头如新。坐在教室里,我的一排排老年同窗们,你们有多少人生历练、精彩故事没有讲述,漫漫人生路上,你们还经历了哪些坎坷?人生是一堂上不完的、比高尔基‘我的大学’还精彩的课堂,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这堂课的先生。”关于这个老年写作班,蔡坤一曾如此深情写道。诚如她所说,学员们不光是课堂上的学生,也是人生“这堂课的先生”。

罗维琴是一位单亲妈妈,她的儿子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她独力抚养儿子30余年。早年,她自己也曾患癌症,生活迭遭不幸,但她自强不息,在老年大学学书法,学写作,乐观开朗。她的散文《雾山夏日的情怀》,写她带着儿子在山中度假的曲折经历,先经网刊推出,后又在刊物发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罗维琴是一对基层铁路职工的女儿,她写她出生这天的情形,让人难忘:“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伴随着接生医生娴熟的动作,又一个女婴呱呱坠地,降生在罗江车站搬道房……”此后,她又陆续写出了《一双皮鞋记母恩》《为失智儿子申请长护险的经历》等佳作,感人至深。

徐晋梅自称从来不喜欢文学,她在四川老年大学学绘画,学书法,学唱歌,学朗诵。自从进了写作班,她也爱上了写作,短短一年多时间,她创作出100多篇散文,其中有的一经网刊发表,点击量迅速破万,成为一时热帖。春节期间,她写成短文《我为邻居写春联》,很快在某报副刊发表,她非常高兴。为找到这张报纸,她去了报刊亭、邮局、报社编辑部、报社发行部,终于找到了这张刊登有自己作品的报纸。她将这番经历写成一篇《消失的报刊亭》,读起来也很有趣味。现在,她的散文集已编印成册,将陆续分赠好友。在自序中她写道:“两年前给自己定的目标,完成‘废文100’,然后出一本‘我的散文集’,愿望就要实现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徐晋梅从一个写作的门外人,华丽转身,成为100余篇散文的作者,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她超额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张国庆是一位退休警官,他身材高大魁梧,说话声音洪亮,看上去根本不像年满65岁的人。根据成都市的最新惠老政策,他办了一张老年免费公交卡,上了车却不好意思用,因为他发现,车厢里到处都是“质疑”他的眼睛。为此他写成《乘车囧事》,也引起了读者的好评。

早年,张国庆在川西大山中插队,附近林场职工食堂的饭菜香味,给他很大的诱惑,一天,他“设计”到林场食堂“蹭饭”,向正在食堂外面下象棋的林场青年挑战,结果他连赢几轮,未给对手任何机会,成功“蹭”到了饭,还与林场工人交上了朋友。原来“停课”那些年,他曾混迹成都棋院,学到一手过硬的棋艺。他的散文《下象棋“蹭饭”》,写得饶有趣味,也在报纸发表了。

陈建萍年过七旬,她的父亲90多岁了,住在由她精心为父亲选择的敬老院里。2022年,因为疫情原因,父女俩有4个月没有见面。终于有一天,她将父亲接了出来,在锦江边上一家酒家请父亲吃了饭,喝了酒。临别之际,父亲的眼中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这让她想起了她自己的小时候。那时,父母工作特别忙,也是很久才到托儿所来接她一次。想起这些,她更加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辈。她将两代人的心情写进了散文《父亲的眼神》,不久前也在报纸上发表了。

我们的散文写作班,真是人才济济,佳作迭出,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座生活的宝库,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故事。两年的时间是多么的短暂,特别是遭遇新冠疫情的三年来,我们的课堂不得不多次搬到网上,线下教学频频改为线上教学,几十位同学真是“聚少离多”啊!甚至在我们结业前的最后一课,我们也不能到教师里欢聚,不得不开了一次“线上结业联欢会”。同学们发来了视频,表达了对写作的热爱,表达了对散文写作班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不少同学发来了才艺展示的视频,他们演奏钢琴、古筝,吹奏口琴、葫芦丝,他们唱歌、说快板,为我们为期两年的散文写作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散文写作班结业了,我们自己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