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三八特辑】为爱放手 为你守候‖卢孝辉

作者:卢孝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08 15:26:59 浏览次数: 【字体:

为爱放手 为你守候

卢孝辉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句关于目送的描写,说出了许多母亲的心声,也让许多母亲伤感,记录了孩子的成长,也真真切切地形容了母子一场的最终走向。

我就是这样每天目送着女儿,看着她背着书包的身影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中,小区里的树叶由黄变枯,从枯到无,再从无到有,先是一点点嫩绿,接着是一丝丝浅绿,最后变成一片浓荫,在季节交替更换中,在我的目送中,女儿越长越高,越走越远。

龙应台曾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一语道破世间常态,写出了一种成长历程:孩子的每一分成长,伴随着的就是一点点远离,孩子刚出生时,我们悉心照顾,几乎分分秒秒都在一起;慢慢地,孩子长大了,需要上学了,变成了只有放学后几个小时跟我们相处;然后,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上大学、工作,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我们成了空巢老人,每年能见着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不忍、不舍,却不得不面对现实,努力接受。难怪有人说,对子女的爱,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有一种爱,叫做适时放手。

还记得第一天送女儿去幼儿园的情景:由于我工作调动,送女儿上幼儿园时其他孩子已开校近1个月,办理完入校手续后,我和外公外婆牵着女儿的手来到教室门口,当时其他同学正在和老师一起愉快地唱歌,当老师笑脸相迎,热情地牵着女儿要进教室时,女儿果断地放开了我的手,乖顺地任由老师领着她进教室,甚至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她才匆匆地和我们说了声再见,然后,头也不回进了教室。目送她头也不回的背影,我只能黯然离开,心中五味陈杂,头脑中不止一次闪现出我所见过的那些不愿读幼儿园的孩子在和父母分别时是如何哭得撕心裂肺的,也不止一次忐忑过,送女儿上学时面对女儿难舍难分的痛哭我是该狠心地离开还是耐心地劝说、爱心的陪伴。可是,目送女儿安静离开的背影,才发现原来需要适应的竟然是我,自女儿出生以来,我们就一直互相陪伴,几乎形影不离,从今天起,她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她有了她的老师、她的同学们,她不再完全属于我了!

当女儿进入小学五年级后,她提出不要我们接送她上学放学了,心中不放心,可是理智却告诉我,应该顺应女儿的要求,趁机培养锻炼她的独立性。于是,在早餐后,我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地把女儿送入电梯,看着电梯一层层下降,平安着地后,我再快步从门口回到阳台,用目光迎接女儿走出大楼单元门,再目送她背着书包的身影走出小区,慢慢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整个过程,她或专心走路,或摆弄手中的小物件,或欣赏身边的美景,就是从没回头看过我一眼。

高中时,女儿为了求学独自去了距家几十公里的另一座城市,我只在周末才过去和她团聚,为她做一日三餐改善伙食,在她学习间隙陪她在家门口的公园散半小时的步,也谈半小时的心。

高考选志愿时,任我怎么苦口婆心,女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她向往已久的城市,去到距家100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

她如愿以偿,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向往。送走女儿后回到家中,她用过的书还放在床头。而我,突然间,年纪轻轻的就成了空巢“老人”,下班后才发现往日有规律的紧张已经不在。

孩子在哪一个城市,家长的心就在那个城市,因为一个人,我爱上了一座城。总不能老是给孩子打电话,或者发信息,所以直接的嘘寒问暖常常被间接的望闻问切而代替。那里的天气、治安、生活等都成了我关注的焦点,为了离孩子“近”一点,我和其他家长一样,迫不及待地加入了“班级家长群”“新生家长群”“四川家长群”。这些群,从不寂静。有事没事多翻看这几个群,成为许多家长的一项工作,偶尔会有校内的照片、信息上传,看到孩子班级的照片,甚至那所学校的新闻,乃至那座城市的一些消息,即使上传的照片里没有自己的孩子,对远方的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安慰与快乐。

“儿行千里母担忧”,空巢之下的我们更是牵挂着异地的孩子,随时都想知他冷暖,懂他悲喜。这时,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一种默默关注、静静守候。

因为知道,女儿不是我的附属品,她有她的路要走,我选择了适时放手;我要做的,就是适应、是习惯,是转换,要把过去的快日子过慢,把那些丢失了的爱好找回来,用逐渐闲暇的时光去丰富自己的内心,去读一本书,品一杯茶,赏一枝花,淡淡地享受生活,让心安然宁静,精神富有充实。我要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让独自在外的女儿,对我放心!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经营好自己,不要让她担心!

爱,是适时放手;守侯,是带着关爱与美好希望的等候。我轻轻放开女儿的手,乖乖呆在原地,幸福地生活,默默地守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卢孝辉(四川省仁寿县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用文字抒发情感,作品散见《学习强国》《中国乡村》《方志四川》《天府散文》《仁寿文艺》等杂志及新媒体平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