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舌尖上的记忆——宜宾燃面‖黄学清
舌尖上的记忆——宜宾燃面
黄学清
举杯向寿星敬酒后,看见大圆桌上丰盛的菜肴,客人们拿起筷子观望,举棋不定,未敢夹菜。
服务员又端上一盘燃面,刚放在桌上,对面座位上那个青年男子(笔者表侄女婿)忙把圆桌的转盘旋转了过去。他伸出筷子,正要夹走一撮面条,被挨着坐的女子(笔者表侄女)用筷子挡住。
表侄女一边用筷子搅拌着盘子里的面条,一边给男子示范道:“吃燃面也有一套学问,首先要把这面条上的配料、辣椒油、花生米、芝麻末、芽菜、葱花……搅拌均匀,然后再把面条挑松散,反复搅拌,吃起来才入味,不像你们吃兰州拉面那么随便。”
宜宾燃面(图片来源: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网)
表侄女婿夹起面条就往嘴里塞,一边咀嚼,一边用兰州口音说道:“哇塞!好吃满!好吃满……”
表侄女面色腼腆道:“好吃,你就多吃点!”
同桌客人都用好奇的目光扫视着他,表侄女顺手拉了一下他的衣角,他还没有理解女友的用意,仍不停地说:“好吃满!好吃满……”
他饶有兴趣地问道:“这叫什么面?”
“这就是我给你摆过的‘宜宾燃面’,忘了吗?你只记得到‘五粮液’的名字。”
宜宾燃面(图片来源:屏山县人民政府网)
表侄女站了起来,向大家介绍:“刘川是今天寿星的未来孙女婿,他是兰州人,第一次来到四川,参加爷爷八十大寿的宴席;第一次尝到宜宾燃面的味道,感到兴奋不已,有些失态,请大家不要见笑。”
餐桌上的转盘又被人旋转着,正好旋转到我面前,我按住转盘,挑了一夹面条放在舅舅碗里。
“这,这,这是啥子东西?”几年前就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舅舅,看见碗里的面条,神色木然地问道。
我笑着对语无伦次的舅舅说道:“舅舅,您吃了就知道了!”
舅舅夹起碗里的面条放入嘴里,一张一合地咀嚼着,许久才喃喃自语道:“这,这,这不燃面吗?”
“是的,舅舅!我小的时候,您每次赶场回家,常给表哥他们买燃面,路过我家门口,都要给我一份,您还记得起吗?”
舅舅捋了下后脑勺,恍然大悟道:“哦!”
宜宾燃面(图片来源: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网)
“现在的席桌上,无论是素燃面还是荤燃面,都很行香火!上个月,我在古街一家酒店吃婚宴酒席,席间,我看了一下,每桌的那盘燃面都是一扫而光。”一位客人插话道。
“来!来!来!一齐把酒杯端起来,喝一下,菜就随便吃哈,不要耍礼。几年前,我老表在城里买了套住房,把舅舅接到城里一起生活,平时难得与舅舅见面,今天趁此机会,好好地陪陪我老母舅摆哈龙门阵。”
自从舅舅患了老年痴呆症后,整天寡言少语,闷闷不乐,今天见到这么多亲朋好友前来为他祝寿,话匣子多了起来。
“你们晓得不?今天我们喊的‘宜宾燃面’,原名是叙府燃面,旧时候又称油条面。因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后来人们就直接称呼为燃面。新中国成立前,叙府燃面的烹饪工艺传到了我们南溪,当时上正街开有一家燃面店,那时猪肉紧缺,还只有素燃面。店小二每天早晚挑着货担,到大南门码头叫卖,方便船上客人和那些下苦力的挑夫食用。”
2017年12月,宜宾燃面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图片来源: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网)
听得津津有味的表侄女婿兴奋地说道:“我老家祖辈都是经营面食烹饪的,我一直都以我们兰州拉面历史为骄傲,听了爷爷的介绍,才真正了解宜宾燃面的来龙去脉,小琴原来只是给我说,宜宾燃面如何好吃,没有品尝过,今天算是大饱口福了。”
“我们宜宾的美食丰富得很,可以说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形神兼备。你刚才吃到的是火辣辣宜宾燃面味道,还没有尝到凉悠悠的手工凉面味道。既然到了宜宾就多耍几天,喊小琴带你去游耍一圈,亲自品尝一下各种小吃,回老家时也带点南溪豆腐干回去。”酒过三巡后,我飘飘然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对外侄女婿说道。
一碗燃面,在这朝夕相处的饭桌上,陡然燃起舌尖上的记忆,这就是宜宾燃面独特的魅力。那缕缕芳香,早已飘出僰人后裔的记忆之门,触及四面八方食客的味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学清(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会员,宜宾学院蒋德均教授书剑创意写作坊成员,自由撰稿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