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清明特辑】又是一年清明时‖李沂鸿

作者:李沂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05 13:58:44 浏览次数: 【字体:

又是一年清明时

李沂鸿

清明就像一口汪着思念的井,流淌在每位中国人的心上,永不干涸。

自古以来,清明节都有扫墓祭祖和郊游踏青的传统习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归途和来处,人的父母便是来处,生老死亡便是归途,有人的来处早已成了那一方小小的墓碑,有人的归途也最终在那一方墓碑中。如是过程便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一生都结束在那墓碑上,落下寥寥数字,亲人的思念也落在那墓碑上,风沙不能磨灭,野草不能掩藏。

当人们拂去墓碑前的野草,尘封的记忆就会再次打开,打扫干净墓前的一草一木,让亲人知道即便是死别,也割舍不了我们的情意。这世上,还有人惦念着湮灭在尘世间的他们,或许,才会让人有离开这世界的勇气,死亡才变得不再可怕,让他们明白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悲哀。

每当清明假期,我总会感念清明节日的存在,让我们有时间去探望家中故去的先人,也有和亲人相聚的宝贵时间。

清明,给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一个妥帖安置的时间,也给了我们诉说缅怀之情的不同方式。在墓前,一声声祈祷和祝福,一个个插满鲜花和水果的篮子,还有那漫天飞舞的纸钱,都将我们的思念托向亲人。

清明扫墓祭祖,寄托哀思和思念,感念先人,前人形骸虽灭,却精神永存。一年又一年的清明,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当看到那坟丘时,都会想到自己的先祖,自己如今的生活都是先祖们奋斗出来的,进而想到我们的家族和民族。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既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包含思念与欢笑,有人长眠地下,有人郊外踏青,在这个节气与节日共存的日子,哀伤不是它唯一的色调,宋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出半城。”由此可见当初清明游春的盛况。

清明,不止传承,还有新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四月五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明,正是一年中春光正好的光景,当我们闲暇之余要延续祭祖扫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有一颗亲近大自然的心;当我们的生活渐渐被高楼大厦占领的时候,不妨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拥抱这场春天的欢迎会,让自己的心在工作的疲惫中抽离出来,感受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沂鸿(宜宾学院文艺学部2021级2班,蒋德均书剑创意工作工坊成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