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艺术】“资阳河”川剧:川腔川韵 “川”流不息‖邹明

作者:邹 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5 10:45:13 浏览次数: 【字体:

“资阳河”川剧

川腔川韵 “川”流不息

邹 明

几百年前,川剧班子走县过州、入城下镇,将一担担精神食粮送到百姓家门前,川剧成为祖祖辈辈另一种不可或缺的“饭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有了它,精气神就足。

“资阳河”川剧艺术从乾隆年间起源,流传于沱江河水域,润泽了一代代沱江儿女。2011年6月,“资阳河”川剧艺术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唱300年

走遍万水千山播撒精神种子

300多年前,随着内江制糖业的迅猛发展和自流井地区(今自贡市)井盐的兴盛,各地客商云集内江和自贡,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家乡戏。正是这些外来戏曲与本地民间的巫戏和宗教音乐相结合,组成了“资阳河”流派川剧的声腔系统。

“资阳河”指的是哪里呢?据资料介绍,今之沱江,曾因大禹之子“资”协助大禹治理沱江水患而名“资江”,又称“资水”;今之泸州,曾设江阳郡,资水及其支流皆汇于江阳而入长江。“资阳河”即指资水及其支流汇于江阳之河流。

从前交通不便,戏班巡回演出主要依靠水运,因此演出点都相对集中在河流附近的城镇。同一流域的戏剧班社在常年的演出活动中,演出习俗、演出剧目、声腔音乐和表演风格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相近的艺术风格,在“资阳河”流域巡演的川戏班,其艺术风格习惯上称为“资阳河”流派。

据《资阳县志》记载,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白莲之乱后,上方封资阳城隍为“显忠伯爵”,演戏酬神,习以为常。从清嘉庆初至民国末期,每当庙会开始,民间艺术和行当汇聚。戏班齐、名角多、技艺高,形成文化盛会。

20世纪80年代,简阳、资阳尚属内江地区管辖,内江在地理位置上是“资阳河”流派的核心地区。

魅力“高腔”

造就中国戏曲声腔音乐一枝独秀

“资阳河”川剧艺术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刚需”产品,从古至今,除了养眼,更能悦耳养神。“资阳河”川剧艺术的最大特色,是它独树一帜的高腔艺术。“资阳河”流派是川剧高腔的发祥地。“资阳河”川剧艺术的前辈艺人,用本地音乐改造弋阳诸腔,创造“资阳河”川剧高腔。“资阳河”川剧艺术的高腔,具有规范严谨的音乐程式、科学的声腔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唱腔曲牌,其音乐性与戏剧性的巧妙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戏曲声腔音乐中堪称一枝独秀。其声腔、曲牌、锣鼓、帮腔、唱腔等诸多旋律融于一体,造就了“资阳河”川剧艺术名家辈出、星光璀璨。此外,“资阳河”川剧锣鼓,以其音量大、余音长、程式严谨、运用灵活、表现力强的特点为世人称道。

“资阳河”流派传统代表性剧目有“一梁、四柱、五袍、江湖十八本”,全是以高腔为主,辅之昆曲和灯调,成为戏迷们广泛传唱的“流行音乐”。

在高腔程式功夫上,周可荪是武旦老艺人的代表。她演出了数不胜数的川剧场次,不仅主演刀马旦角色,也主演青衣、花旦、闺门旦等角色,塑造了100多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高腔,也有绝活绝艺。

周可荪手把手传授技艺

“资阳河”川剧传统剧目需要天天练,刻苦学,认真悟。周可荪经常给弟子们上课,讲述老艺人们刻苦练功的故事,阐述“资阳河”川剧艺术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希望弟子们发扬传承。

“川”流不息

非遗瑰宝代代传承熠熠生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资阳县的城隍庙会进行川戏比赛,奠定了“资阳河”川剧艺术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川剧科班与“资阳河”流域的众多戏班、艺人传承合并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资阳河”川剧艺术。

据《内江地区戏曲志》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江一带的“资阳河”戏班、川剧表演团体的流行剧目有330余出。其中,先秦时期故事戏43出,两汉三国故事戏45出,两晋南北朝故事戏10出,隋唐五代故事戏50出,宋代故事戏65出,金元故事戏8出,明代故事戏44出,“三言”故事戏19出,聊斋故事戏31出,清代及朝代不明故事戏20出。

周可荪(左一)指导青年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著名戏班“玉华剧班”的基础上,改编组建了内江市川剧团,内江市川剧团全面继承了“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创作和改编了140多个现代戏和古装戏。其中,《斩忠闹殿》《张大千》《杏花二月天》《紫竹观音》成为代表剧目。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展现了“资阳河”流域的风俗民情,表达了平民的喜恶爱憎,构建了百姓的是非评判标准。

“资阳河”川剧艺术历代传承人深深懂得“承上启下”的重要性。从第一代张德成、蒲松年,第二代杨建忠(师承张德成)、聂丽君(师承蒲松年),到第三代周可荪(师承杨建忠、聂丽君),都不断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周可荪的弟子中,第四代的章曼丽、刘琼、李阳丽、曹丽、潘家兴等,颇有成就;第五代徐敏、黄淑芳、李晓静、杨庆、李代君、崔淑珍等主力军中,个个深得周可荪真传,是重要传承人。值得一提的是,第六代黄筱雅,继承了周可荪的艺术精髓,在2020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地方戏中以全国排名第四的优异成绩,获得“小梅花”称号。300多年来,“资阳河”川剧流派经过不断发展,成为川剧四大流派之一。

“资阳河”川剧艺术四代传人齐聚一堂

近年来,内江市川剧团不断创新剧目,拓宽表演形式,将“资阳河”川剧艺术发扬光大。周可荪作为资阳河川剧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授弟子们硬功夫的同时,更希望后辈们坚守这门艺术,让这个非遗瑰宝熠熠生辉。

青年演员练习快枪表演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邹 明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