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乡间五月忙农事‖郑学超

作者:郑学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28 13:50:42 浏览次数: 【字体:

乡间五月忙农事

郑学超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的田间地头,群众正忙着农事,弯腰躬背,在田间劳动着。带着丰收的喜悦,一路欢歌笑语。

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包包村栽秧场景

初夏的金台,满目青翠,山岭植被繁茂,蓝天白云,小桥流水。农舍人家,烟囱上升起一缕缕炊烟。鸟儿在树上唱着歌儿,一群儿童背着书包放学归来。阳光照在麦田里,一阵微风拂过,麦穗笑弯了腰,闪耀着金色的笑脸,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

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包包田村栽秧场景

“田等秧,谷满仓;秧等田,过荒年”。插秧前要把农田整治好,为获得农业丰收打下基础;农田尚未整好,就必然耽误农时,造成农业减产。农人们通过经验积累和代代相传,培养了不少种田能手,可以说他们是民间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田里,他们头戴草帽,高挽裤腿,一行排开,秧苗在他们手指上翻飞,田间竖起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苗阵。劳动间歇,一阵午风吹来,苗浪翻滚。农人们擦着汗,找一个能挡住阳光的树下,几个人围成一圈而坐,抽着烟,休息着,喝着一碗解暑的凉茶,一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一块块秧田就是他们用心栽培的孩子。

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万佛桥村夏收小麦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人插。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长辈插秧的辛劳,孩子们总当成趣事。记忆里,我也插过一次秧,站在水田中,踩着齐腿的稀泥,左手拿着一小指秧苗(待用),右手中指将分好的秧苗钳住根部,掌心朝向着秧苗,食指和中指顺着秧苗根部稍加向下插入泥土,一般三四根秧苗为一组。一边插秧一边后退,每挪动一步都是负重;长时间的躬腰,难忍的腰酸背痛。没想到一下秧田就体会透彻,让我知道插秧的辛苦。

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万佛桥村夏收小麦场景

五月,阳光充足,正是夏收的时节;在金台镇的制笔村和万佛桥村,群众种植的小麦丰收在即,远远望去,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汤,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驾驶员开着收割机来回穿梭在地里,一簇簇麦穗被卷入收割机仓,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金色的麦粒倾泻入运粮车上,来回运送麦粒的人们双脚受地面的热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的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的天长,好把麦粒晒干装入自家的粮仓。

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万佛桥村夏收小麦场景

夏收结束后,我们长辈会将丰收的小麦,磨成灰面(方言:小麦通过磨面机加工成面粉),用腊肉炕(kàng)馍馍(四川南充方言);北方人叫煎饼,其中山东人做的煎饼最好吃。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长期生活在民间,他笔下的煎饼很美味:“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yǎn)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三五重叠,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好,香四散而远飘。晨一饱而远幕,腹殷然其雷鸣。”蒲先生对煎饼喜爱之深,真可谓煎饼的铁杆粉丝!

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制笔村夏收小麦场景

时光煮雨,似水流年。一碗腊肉馍馍,抹不去的是那儿时记忆……

民以食为先,“腹内有食,碗里有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最朴素的愿望。

中国人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种业装上“中国芯”。夯实粮食生产,守好“天下粮仓”,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制笔村夏收小麦场景

行走在金台的青山绿水间,宛如走进一幅美丽的画卷,绿浪如海,青山如画。在这广袤的大地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不断在我的心间上演。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郑学超(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人民政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