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故乡的竹林‖廖林

作者:廖 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09 11:59:29 浏览次数: 【字体:

故乡的竹林

廖 林

书房的竹编座椅旁,挂着一幅竹的国画,这陈设足见主人对竹的喜爱。每每审视这幅画,家乡竹林那繁茂的影子便立即呈现在眼前。

老家在川北乡下,栽植的属于最普通最适合篾编的青竹,每家每户都分了竹山坡。以前,勤劳的庄稼人农闲时扛捆竹子到市场上去卖,聪明的手艺人把竹编农具、厨具等担到街上叫卖,老弱妇孺挖些笋子到市场上去卖……换来的钱称盐打油、割肉买布,家里的一些小开支基本上有着落了。

阆中锦屏山上茂密的竹林(邓永红 摄)

那年月,各家都会管护好自家的竹林,经常可见人垒土护根。尤其是地上的竹叶和笋壳常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那可是上好的引火柴。可以说,竹林经济作为副业对于川北农民增收,在一定时期内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那时,我们家在这方面受用不大,母亲经常数落父亲连匹篾条都划不来,但这丝毫不减竹林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象。

竹林,在老家算是再普通不过了。房前屋后、山腰沟谷到处葱茏一片,掩映了老屋和院落,掩映了晒坝和池塘,掩映了炊烟和风雪,却掩映不住我童年追逐打闹的欢歌笑语。

初夏时节,蝉唱蛙鸣,空气中弥漫着麦香。我们兄弟姊妹带上小锄头、弯刀,背上小背篓去竹林挖春笋。我们分工明确,年龄小的在前面侦查,年龄大的在后面砍挖。背回家后,几个人团坐在一堆,小心翼翼地剥去笋壳,削掉老皮,再焯水去涩,浸泡于凉水中备用。农家的春笋,无论是切片炒肉还是切块炖肉,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绝佳。不过,自家就吃那么一两回,大多数卖掉补贴家用。

过上一两周,待未砍的笋子长高的日子,抓笋子虫又成了我们农村孩子乐此不疲的事情。黑色的笋壳毛上,黄黑相间的笋子虫用它带钩的利爪狠狠地挠住笋子,长而硬的管状嘴巴深深地刺入笋中,贪婪地吮吸着鲜美的汁液。竹林的荫凉挡住了晌午的太阳,孩子们进了竹林,目光犀利地搜寻那黑黄的小虫子。一旦锁定目标,你就俯下身子悄悄靠近,拇指和食指迅速地捏住其背肩两侧,然后用力把它扒下来。回家后,让母亲把笋子虫油炸了,嚼起来脆香脆香的,巴适得很。

深秋时节,地里的红薯熟了,院子里的小伙伴计划“打牙祭”。我们分工很是周密:挖红苕、砍竹节、掏灶、捡柴,配合默契。很快,在竹林的空地坎上掏一口灶,捡上一大堆竹叶、笋壳或干枯的竹竿。随后,在竹筒填满苕块,再奢侈地放入几个腊肉,最后用苕坨封紧筒口……柴火在灶膛内熊熊地燃烧,待竹筒的颜色在火中由青变黑,“哧哧”地冒着热气,待苕香和肉香混合袭鼻之时,小伙伴们便分而食之,这分工合作的劳动享受永远定格在我的童年里。

后来,我长大了,了解到竹更多的常识和品性。当我读到了《竹石》一诗时,更为其坚韧不拔的品质所折服。文人雅士们对竹的认可,更让我对竹增添了崇敬之情,激发起我对家乡的竹林的思念。在婆娑的竹叶中,在苍茫的天底下,当年的小伙伴大都离开了那片故乡热土,各在一方,难以再见。但在那个衣食不丰的时代,老家的竹林带给我们很好的食物补给、快乐童年。

多少年过去了,老家的竹林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我们都很难很难再回到那个竹林掩映的地方。但是,故乡老家的那片竹林,却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茂密生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廖 林(四川省仪陇县)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