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化】父亲曾是名村官‖长月
父亲曾是名村官
长 月
到今年农历四月初九,我的父亲去世整整5年了。在他离开我们的182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时常想起他,想起他的一生,想起他的“为官”生涯,想起他对儿女终身的难以磨灭的影响……
父亲是“官”——村官而已,但这段经历却是老人家生前引以为傲的事情。父亲生于民国25年(1936)冬,打小命苦,3岁上祖父病亡,无奈随改嫁的祖母另走他乡。16岁上,他独自一人回到家乡,参加土改,以极大的热情开创自己的新生活,不久将母亲娶进门,还因劳动积极、能力较强,被选为生产队长并入了党,后又当大队会计、文书,直至村支书,一直干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来,尽管他“无官一身轻”,但依然热心公益、关心集体,至今仍为乡邻们津津乐道。
印象中,身为村干部的父亲经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清早出门时我们尚在睡梦中,深夜回家我们又早已入睡,几乎见不着他的人影。一次,乘父亲归来较早,忍不住问他“是不是不要一家人了?”父亲沉默许久,不无歉疚地说:“爸爸并不是不管这个家,而是村上的事情实在忙不过来……”他希望我们兄妹几个,长大后也能成为对工作上心、对国家和集体有用的人。
也许是年龄小,当时对父亲的话语不甚理解,但至今依然难忘的是,父亲身体力行,夙兴夜寐,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是那么地上心,那么地尽责——
夏季,黄河发大水,关系两岸安危。面对河堤随时决口的危险,父亲带领村民日夜守护在堤上,加固抢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撤下来时他总是走在最后面。吃饭家里送到堤上,困了轮换着就地打个盹。即便匆忙回家,也是找出家里的麻袋等物做防洪用……汛期结束,父亲被靖远县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
父亲平生胆小,村里人尽皆知。那个年代交通极为不便,从村上到乡政府,几十里的山路基本靠步行。父亲是这条路上的常客,因为经常要去乡上开会啥的。一次,乡党委通知父亲到乡上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开完会已近黄昏,父亲惦记着尽快回去落实上级布置的工作,便在茫茫夜色中踏上了归途,回到家已是夜深人静。只见他浑身是土,两层衣服的后背均被汗水打湿透了!闻讯赶来的其他村干部跟他打趣:“书记,你路上没遇到山鬼么?”父亲倒镇静,一句“我把他大鬼小鬼都打跑了”,逗笑众人。但事后他对母亲讲,当晚他一个人赶山路,越走越恐惧,总觉得身后有人跟着他,于是哼唱秦腔为自己壮胆,一路上不知跌了多少跤才到的家。母亲心疼不已,劝他以后不要那么急赶夜路,即使非得走夜路,也要记住带上手电。父亲答应得好好的,可一忙起来,天晚了,却又仿佛忘了自己胆小。
父亲心里不仅装着工作,更装着乡亲们的衣食冷暖。他常跟我们讲:人要有同情心,体恤弱小,将心比、都一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百姓生活普遍困难,农村尤甚,国家定期发放救济粮,解决困难群众吃饭问题。村民王X基家娃娃多而劳力少,生产队分的口粮根本不够吃,孩子们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村党支部在困难户救济粮发放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王X基超生,不该分给他救济粮。当时,身为副支书的父亲坚持不能用计划生育是否超生作为救济的依据,人得吃饭活命啊!就这样据理力争,为王X基争取到了救济粮,使这家人度过了年馑。这以后,王X基念念不忘,逢人便说父亲的好……父亲晚年患病动手术,王X基闻讯后提着一篮子鸡蛋专程看望,父亲说啥也不收,他丢下就走;父亲去世,蹒跚着前来吊唁,年已八旬的老者在父亲灵前哽咽难言……
多年来,父亲就这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兄妹四人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如今,父亲已去天国,但他永远活在儿女们心中。他的厚重家风,是我们一生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长 月(本名张有发,甘肃靖远人。1991年12月远离故土,携笔从戎,退役后遂留第二故乡——成都,供职税务部门多年,担任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税务局二级调研员。迄今发表新闻、文学等各类作品近百万字)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