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特辑】偶遇扎西‖栗潔春
偶遇扎西
栗潔春
2023年6月18日,笔者到四川省骨科医院办事,在一个病房里很偶然地遇到了一位拉萨来的老人。
在笔者印象中,西藏人大都是扎一头小辫,披一件藏袍,黧黑的面孔上沟壑纵横。但今天偶遇的这位藏族老人完全颠覆了笔者对藏族人的印象,老人高高大大的身材,头戴一顶新式灰色网纱礼帽,上身穿着一件雪白体恤,下身和脚上都是黑色的现代运动服,时尚新潮干练利落。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脸色不是黧黑,而是那种微黑又泛青白的很渲净的脸色。
笔者与老人攀谈,没想到老人很是健谈,用他儿子的话说叫“话痨”,而且普通话也很好,权且称之为藏普吧。很多时候,笔者一句话就能引出他的十句话甚至更多。
老人叫扎西多吉,是陪儿子来成都治病的。
扎西老人说他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有30多年党龄。笔者不禁一愣,看老人面相,显得比较年轻。老人说他1957年出生,今年66岁。他说,自己虽没有经历过封建农奴制度下农奴生活的苦难悲惨,但听祖辈父辈讲过很多很多,也足以让他感到自己今天生活的幸福美满。他说,他对共产党有着“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比雅鲁藏布江还深,比格桑花还美”的感情,他说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才旦卓玛的《翻身农奴把歌唱》,他说他要世世代代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感谢改革开放,感谢今天得来不易的美好生活。
老人的一席话,让笔者想起了故乡的一位名人——已故将军作家徐怀中,当年20多岁的徐老,作为工兵部队的连队指导员,赴西藏修建康藏公路。那时,他边工作边搜集素材,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处女作成名作《我们播种爱情》。那本小说讲述了一批汉族技术人员在西藏帮助牧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故事,体现了汉藏同胞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展示了西藏人民解放后崭新的精神面貌。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全面展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水平,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10家出版单位联合推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这部小说位列其中。笔者跟老人说徐怀中和他的《我们播种爱情》,老人说这本小说是他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他读了好多遍,他们学校的图书馆里有,自己年轻的时候还买过。
说到“共产党员”,老人的警官儿子赤列达吉很是骄傲地说:“我们家可以说是共产党员之家,我爸我妈是党员,我和我爱人是党员,我老妹和妹夫是党员,我岳父是党员,只有我岳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
扎西老人说,他是一位退休十几年的小学高级教师,在学校里他主教藏文。他儿子说,父亲的藏文写得非常好,就跟雕版印刷的一样,父亲的汉族文字也写得非常好,写的教案和学习笔记常被当成模板在学校里展览传阅。
扎西老人说,他原来就是一个牧民的儿子,1974年被牧区推荐到拉萨市的师范学校上学,毕业后又回到老家那曲地区的小学当老师,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奉献了30多个春秋。他用了一句很时髦的话“我们在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来高度概括在高原工作生活的精神追求。他说他现在非常知足,退休了国家还每月发这么高的养老金,让他老无所忧。他退休后就从那曲出来,先是在拉萨买房,又在成都买房,过着优哉游哉的幸福生活。
不愧为一位称职的人民教师,就在这一间普普通通的病房里,扎西老人还饶有趣味地向我们普及了一些常用的藏语,比如,在藏语中,太阳叫做“尼玛”,月亮叫做“达瓦”,星星叫做“噶玛”……很是有趣。“在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十四亿的人民,有五十六个民族,文化是多样性的,但文化又是可以大融合的!是这个道理吧!”
扎西老人和他的儿子赤列达吉要回他在双流的家了。临走,他紧紧地握着笔者的手,又来了一句纯正的藏普“你看,这一会儿的工夫,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说着,扎西老人挥挥手,爽笑着出门走了!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栗潔春
配图 :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