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文化的力量——我的良师益友涂安华‖肖杰
文化的力量
——我的良师益友涂安华
肖 杰
2008年夏季的一天上午,南方的夏季很是闷热,早上还不到6点,火红的太阳已高高挂在了天上,我住的房间就像火炉,电风扇吹出的一阵阵热浪让我焦躁不安。
前几天厂里发布了破产重组的公告,从今天起,我就正式加入了失业大军。躺在床上,身下的草席早已湿漉漉,额头、前胸、后背全是汗水。想到自己不大不小的年纪,想到今后的路该何去何从,思绪万千,一夜难眠,索性翻身起来,去我们县城的河边走走。
我所在的县城是座老城,有着15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万里长江流经的第一个县,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县”。
沿着河岸高大古老的城墙,脚步似乎和厚重的墙砖一样沉重。火辣辣的太阳把宽宽的江面也蒸发得有些枯竭,河床明显变窄了。江边还是有许多人在晨练,大多是已退休的老年人。我漫步来到大南门的城门外,广场上有一群大妈穿着样式统一的鲜红色绸缎服装,卖力地跳着广场舞,喇叭里播放着凤凰传奇那首耳熟能详的《最炫民族风》,旋律激荡,往日听到这首曲子,总会跟着哼唱,身体还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节拍扭动。但是,今天感觉完全没有往日的韵味,简直就是噪音。
我从喧闹的江边广场走进厚实的城门,抬头看见城门的右手边依偎着古城墙的城垛有个茶馆,古色古香的墨色牌匾上,写着几个苍劲烫金的大字——文化茶园,门前有一排的盆栽花木,挡住了茶馆里面,倒使得里面的茶馆有几分古朴淡雅、幽静神秘。
踏上青石板铺就的石阶,拾级而上,几步就来到了茶馆大门。或许是我来得早的缘故,此时茶馆里尚无一茶客。进到茶室,在茶室的当中有一个长发披肩的人,伫立在一张桌子前,桌上摆放着砚台,铺着旧报纸,那人正手执毛笔,在上面挥毫泼墨。
我喊了一句:老板泡茶。里面的人方才抬头,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后面一双不大但有点凌厉的眼睛看着我说:喝啥子茶?我说来杯清茶。那人放下手中的毛笔,不一会,一个小巧玲珑的茶壶和一杯冒着热气的盖碗茶就放到我面前的桌上,茶杯洁白干净,没有一丝茶垢,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飘进我的心里。我问:这茶馆是你开的?那人笑呵呵地看着我回了一句:我开的,请慢用,说罢就又返回他之前的桌前提笔舞弄。这时,我心里突然有种热乎乎的感觉。
我拿起茶盖,撇去茶水上面的浮沫,掺上壶里的热水,抬头仔细地打量着这间茶室。茶室里面摆放着五张老式的木质四方桌,椅子是用藤条编织的藤椅,坐在上面舒适,茶馆南面靠墙站立着一排书柜,大约有两米多长,其间有四五个隔层,书柜有一人多高,里面摆放着各种书籍,估计至少有几千册。北面墙上挂着几幅字,上面是一些古诗词,看起来应该是手写的,而不是印刷的,那些字和牌匾上的字有些相似,飘逸且苍劲。东面墙上当中一幅题为《文化茶园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其中一句“花香莫若书香,能窥天地之道,口品无如心品,可作江海之游”,署名为——涂安华。
这时,茶馆里走进几个老者,其中有一两个我知道是县城的文化人,他们的书法、字画和文笔在我们这里很有名气。老板一边招呼着,一边给他们沏茶,看得出来这几个老者是这里的常客。其中一个老者看着老板舞弄的字,大声说道:小涂,不错,了不起啊。我方才知道老板姓涂,也知道了墙上的书法作品和那篇有着凌云之志的《文化茶园赋》出自这位涂老板之手。看来这家茶馆的文化底蕴深厚,应该是一道独特风景线,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中,是一方净土,让人在这里能感受到心灵的安宁和自然的恬淡。
2020年《宜宾广播电视报》新三江第50期封面人物:涂安华老师
我不由得又仔细地打量起眼前这个涂老板,他个子并不高,但显得很健硕,穿一套中式的粗布对襟服装,头发长长的,但很干净,脸上有些络腮胡子,戴着眼镜,不大的眼睛发着光,刚毅的脸上充满自信,看起来宛若城北徐公,显得气质不凡、飘逸洒脱。
因为失业无所事事,我就经常来这家茶馆喝茶,和这里的老板、茶客也慢慢熟络起来。
原来,这个茶园的老板名叫涂安华,本地人,从小家事坎坷,家境凄惨,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靠着微薄的薪水,艰难地拉扯他们兄弟三人。因家里实在太穷,12岁的他还没上学读书,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县城前进小学的张克瑜老师对他非常关心,在张老师热心帮助下,涂安华到了前进小学三年级插班读书,只可惜因家庭条件限制,他读了三年就被迫辍学。张老师不断鼓励他自学成才,送给他不少学习文化的书籍。为了生活,他一边四处帮人打短工混口饭吃,一边在书的世界里艰难漫游。
南溪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让他非常痴迷,他常常聆听老人们讲述南溪古老的传说和人文故事,为了考证这些传说和人文故事的真实性,他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去寻访、探究,用不多的钱去购买有关方面的书籍。他省吃俭用,把茶馆的微薄收入基本上都换成了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年累月的苦读,钻研,他在国学和历史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达到了一定高度,被民间称为南溪的“活地图”。
2014年,涂安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成为宜宾市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专委会委员,南溪区文商研究会会长(2011年撤销南溪县设立宜宾市南溪区),南溪区旅游局旅游文化发展顾问,撰有《南溪赋》《南溪水利赋》《江南赋》文学作品以及《南溪白酒史》等地方史志论文。
随着我去茶馆的次数增多,和涂老师也越来越熟悉,成为了朋友。他没有因为突然到来的荣誉和“爆火”而忘乎所以,还是一如既往,一有空闲就捧起书本,有时常常学习到深夜,仿佛书中才是他畅游的天地。
我时常在想,这些书不能吃,也不能用,看这些书有什么意思?他淡淡一笑对我说:在我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是这些书给了我力量,给了我生活的勇气。茶馆人少时,我也会把心里的烦恼和未来的迷茫向涂老师倾诉,涂老师常常鼓励我,开导我,叫我多看书,多阅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将来一定有用。涂老师把他的藏书借给我阅读,慢慢地我也爱上了看书学习,也开始在网上买书,投进知识的浩瀚星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后来,我在外地打工几年,是书籍陪伴我度过那无数个孤单思乡的日日夜夜。2019年我回到家乡,应聘到南溪区千福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刘家镇敬老院的报账员岗位,有了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当时,涂老师已是南溪区属国有企业的特聘文化顾问,还担任着区史志研究学会理事长一职,肩上的担子更重,不仅要帮助国有公司打造企业文化,更肩负着挖掘和发扬南溪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重任。
区政府多次诚挚邀请他对南溪的未来规划和发展献言献策,建设新时代“翡翠江城”,相关部门也经常邀请他去指导、讲座。他讲博大精深的国学,讲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壮大,讲南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变迁。他谈古论今,讲解通俗易懂,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在与外来的专家和学者的交流中,涂老师凭着自己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对历史文化了如指掌的“硬”本事,赢得专家们尊重和肯定。特别是写《发现李庄》书籍作者陈岱峻老师称其为文化“怪才”,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教授更是欣赏他的才华,和他成为忘年之交,称其为巴蜀“奇才”。
通过和涂老师的接触,我对南溪的历史和未来有了更多了解,南溪不仅有孙炳文、洪默深等革命先烈,也有包弼臣、钟致和等老一辈文化大师。我也知道了现在他家里的藏书已近3万册,堆满了房间的每个角落,涉及国学、美学、历史、哲学、经济、建筑、巴蜀文化等众多领域,他博览群书,书已经完全融入他的血液。
涂安华家中藏书一隅
涂老师多次表示,待他百年之后,会把这些藏书无偿捐献给区图书馆,让更多的人感受书中浩瀚无边的文化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宽广胸怀,激发大家爱国、爱家、敬业的情怀。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首席专家谭继和教授(右二)及夫人(左二)与涂安华(右一)在《南溪赋》前留影
经涂老师推荐,笔者先后加入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和南溪区作家协会,认识了更多优秀的文化传承人,虚心吸取他们的文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学水平有了长足提高,自己的文章和诗歌偶尔也能在杂志、报刊和互联网上发表,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来越有信心,越走越敞亮。
当你感到无所适从和情绪低落、对前途无望时,每一次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都会让你感受到心情愉悦,身心放松,眼前豁然开朗。阅读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奇妙世界,去体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这是涂老师经常说的话。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看法,能深切感受到他对朋友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成为一个崇高、有纪律、高度自主并充满创造力的民族的核心。
千千万万像涂安华一样的爱书人,他们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无私奉献并默默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2023年5月1日于刘家敬老院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肖 杰(宜宾市南溪区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会会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