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寻迹潘文华将军故居‖游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05 17:22:15 浏览次数: 【字体:

寻迹潘文华将军故居

游 宏

五月的一天,一大早,我便从成都到仁寿县清水镇(现属眉山天府新区视高街道办事处)办事。事毕临近中午,谢绝友人盛邀午餐,驱车了却心事。

心事便是寻迹川军著名起义将领潘文华将军故居。早在我上初中时,便从有关书籍中知道潘文华将军是仁寿县文宫乡(现为文宫街道办事处)人,也曾多次经过或短暂停留文宫,但每次都阴差阳错而无缘造访潘文华将军故居。今次顺道办事,我是矮子过河——安(淹)了心,绝不再错过机会,铁定造访潘文华将军故居,不给自己再留遗憾。

车行至213国道文华社区(显然是以潘文华将军名字命名)段,经路旁几个卖枇杷的老乡指点,拐进老成仁路仁寿方向行约百米,再右转进略显破烂的水泥小路行约一分钟,便到了著名川军起义将领潘文华将军故居。

潘文华将军故居前院坝有大片空地,一半硬化,一半略荒,有两米多宽的青砖便道直通故居大门。荒地上立有一米多高褐底红字石碑,上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潘文华旧居,四川省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布,仁寿县人民政府立”字样。

院坝十分安静,除了我和一位兀自在荒地上侍弄蔬果的瘦削中年老乡外,再无旁人。说是荒地,我看经他的撺掇,倒也显出了些版画的绿色。老乡不知是过于专注于蔬果,还是见惯不惊零星的过客,直到我把车停当,拍完石碑照,他都没有吭气儿,甚至都没看我一眼(至少我没发现)。

“老乡好!种菜啊?”我前行两步向他示好。

“啊。你做啥子哇?”老乡似乎认为我与他无干,头也不抬地应付一句。

“我是来参观潘文华故居的,进去得到不?”我向他说明来意。

“哦哦,要得要得,我这就给你开门。”他抬头看了看我的车,又上下打量我两眼,显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热情起来。

“你是省上来的哇?”他大概自己在给自己答案了。我笑了笑,模棱两可的支吾两句,便跟着他从青砖便道往故居大门方向边聊边走。

从他口中,我得知他姓李,文宫大化村人,生于1963年。因有高中文化,住家离这里又近,几年前被县文管所聘为“潘文华故居”管理员,负责故居日常管理工作,每个月有1200元的报酬。说话间,我俩来到故居大门前,他开锁大门道“你个人看嘛,有事喊我哈!”说完,便又开他的荒去了。偌大的省重点保护名人故居,静悄悄的,仅我一个免费参观的游客,这大概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这种特殊待遇。

潘文华将军故居建于1916年,呈典型的川西四合院建制。正大门上方“潘文华故居”黑底白字匾落款锡仁。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锡仁就是潘文华将军嫡孙潘锡仁,当代著名书画家。四合院正中有一青砖铺地院坝,正好形成四合院大大的天井。我用脚大致丈量了一下,院坝大约有300平方米。正堂实际上就是堂屋,上方匾“抗日爱国名将潘文华将军陈列室”字样,但室内除了当年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任命潘文华将军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的任命书影印件和潘文华将军的标准像影印件外,几无文物。笔者临走向管理员老乡打听得知,因故居条件有限,文物都放在县文管所保存着。

整个故居四合院建筑全是传统砖木结构,面向堂屋左右两边端头各有一道高高的防火墙。院侧、院后各开门数道,通向院外,但都被砖混封死,仅留正大门进出。院后护院墙用近2米长、0.5余米厚条石为基础砌筑,高丈余,巍峨气派,颇有些森严之势。笔者粗略数了一下,故居有正房二十余间,左右厢房上下两层,对称结构建制,有木制阶梯供上下通行。楼上木地板和裙板、护栏,因年久失修,有些腐朽;大约因游人罕至,灰尘甚厚。一楼地面采用川西民间传统硬化防潮地面一一三合土(煤灰、熟石灰和沙按比例配制夯筑)。雕梁画栋和础石花纹精美,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尤其是数十个雕刻有荷花等精美花卉图案的垂头(传统建筑中不落地的檐柱的柱头),历经百年,依然栩栩如生,足见当年传统工匠水平之高,做工之精到,用材之考究。

据陈列室少量文字介绍,潘文华将军故居原在文宫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曾用作乡政府办公所在地。当年这里只是他驻军的一个兵营,因原故居在特殊时期被毁,潘氏后人遂将此作为故居,凭吊潘文华将军。作为历史建筑,幸得留存。

1949年,在彭县(今彭州市)龙兴寺通电起义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将军之一的潘文华将军,“有功于民,不朽千秋”。

告别故居前,我特意找了一位路人为我和李管理员照了几张合影,以示对他给我特殊待遇的谢意和记忆。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游 宏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