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艾芜及其作品《人生哲学之一课》‖李鸿健
读艾芜及其作品《人生哲学之一课》
李鸿健
喜欢艾芜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停地向前流着。像条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
艾芜,四川新都人,受“人要爱大我,也要爱小我”的思想影响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成为“艾芜”。
沙汀(右)艾芜(左)在一起
艾芜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缅甸、马来西亚,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社编辑,两次差点病死。1931年,因同情缅甸农民暴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品主要反映西南边疆及缅甸等地下层人民苦难生活,及其自发反抗斗争的传奇故事。他所描写的文学作品,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绮丽的风光,使文章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对共产主义终身信仰的艾芜(蓬州闲士 摄于新都桂湖公园,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人生哲学之一课》,是艾芜根据自己生活经历创作的自传小说。
《人生哲学之一课》采用第一人称形式,描写知识青年“我”流浪到昆明后走投无路的遭遇。时值1925年秋天,一个异乡青年来到昆明街头。他已身无分文,只有一身破衣和几本旧书相伴。但是人总得活下去。他鼓足勇气,装着从容不迫的样子走进一家小店住下。接着饥饿的折磨又催促着他尽快解决肚子问题。可除了无人要的破衣、旧书外,他没有什么可以变卖。又缺乏抢吃赖账的胆量,最后他终于想起还有一双新草鞋,便拿到街上卖了十个铜板,可是三个烧饼就花去了他十分之三的财产。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出去找事做。他先去车铺租黄包车,可是因为没有铺保,被拒绝。接着到一家工厂去当学徒,也因同样的原因扫兴而归。最后在一家职业介绍所里,他冒充内行,被介绍去给一家公馆当厨子。可是听到要会做烤鸭、燕窝、鱼翅这些见所未见的东西,还要半夜为抽鸦片的主人做点心宵夜,他又怯又气,只得作罢。结果,一天的奔波得到的只是失望与饥饿。他在那家肮脏阴暗的小客店里一连忍饥挨饿住了5天,最后一天夜里又被同住的人偷走了鞋子。这个愤怒的青年一肚子火因此爆发,与店主人吵了一架,便被赶出店外。于是,在这山国的街头又凭空多了一个流浪青年。他走投无路,连今夜栖身之处也不可而知。但是他仍倔强地鼓励自己:“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足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下去!”
这篇小说带有作者的自传色彩。作品控诉了那个使人活不下去的社会。而主人公蔑视困难、勇敢地向生活挑战的精神,则贯穿在艾芜许多作品中,这很是宝贵。小说在写法上具有叙事、写人的抒情散文特征,读起来朴素自然,生动感人。
想想当下的我,也有几分与之相近相似的境遇和经历。
想想艾芜“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停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
想想艾芜“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足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下去”!
每每想起艾芜经典的只言片语,我就对未来的的生活,充满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快乐起来吧,天大的事,过了今天,明天就是故事!
我要象艾芜一样,做一个奔走在人生栈道的路人!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鸿健(四川省天全县)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