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生命之水‖魏明芬
生命之水
魏明芬
医院的病床上,数根管子插在母亲单薄身体的腹部,手腕上打着点滴,鼻孔里吸着氧气。这些管子像突然间从她的身体里长出来的藤蔓植物一样,有的搭在病床的床沿下,有的连着床边的挂架,有的绕在床头。落入眼中,就无端地缠在心头,让我喘不过气。
每次给母亲擦身体或翻身时,我总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它们,生怕冒犯后,它们趁机报复母亲。母亲刚下手术台,医生特意强调,手术后病人不能进食进水。我像一个忠实的信徒,践行着医生的话。
手术似乎很成功,坏死的胰腺已切除,我的内心升腾起一股盼头。手术后第一晚,已昏睡数小时的母亲醒来,只吐出一个“水”字,我只能用棉签蘸了点水润了一下她的唇。
第二天给姐交接时,我把医生的话重复一遍。第三天姐又把我的话传给交接的哥。我们三兄妹像宫廷剧里传话的太监,把医生的话如圣旨般一丝不苟一字不差地传递着执行着。
手术后的母亲,几乎处于昏睡状态,其间只醒过几次,醒来总喃喃地说“水”。我们仍然只是苛刻的润唇。
术后第四夜,又轮到我守母亲。一如既往地润唇。半夜,窗外有零星的雨点敲打着窗户,不一会儿劈啪劈啪如爆竹燃爆后抖落下来击打窗户的声音。一道闪电划过天际,轰隆隆的雷声仿佛涉过千山万水由远及近地滚来,大雨倾泻下来。沉睡中的母亲突然醒来,很清晰地说:“明芬,是不是在下雨?”我说:“是的。”母亲接着说:“下雨就好,有了水,你们五姊妹就不会饿肚子。”说完又沉沉睡去。
我听后泪流满面,和着窗外的雷雨交加,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方水田,那是我家的责任田。处在众多水田的中央,无论从哪条道过去,都必须经过一家家的田,那些所经之处的田像一道道的关卡。
位于雅安市区熊猫绿岛公园女娲广场的“女娲补天”雕塑(徐珑源 李洋 摄,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每年整田插秧季节,就是一场强与弱的对决。
那时,县城里几个大队农户的水田就靠大岗山半山腰的那条水渠来灌溉。分散在各条堰里的水只有碗口般粗细,一条堰在短时间内要满足上百户人家的田,显然力不从心。
那些人高马大、耍泼使横的人最先把水堰霸住,不许别人分流一点,如有不服,用拳头说话。一季秧苗栽下,要发生多起因抢水而滋生的事端。重则打伤致残,轻的鼻青脸肿,其间还夹杂着不绝于耳的叫骂声。只要能想象出来,能砸在人身上的各种污言秽语,就从那红口白牙中源源不断毫不重复地喷射出来,砸向挑衅者。等这一波强势的人先把田平整后,另一批人又崛起,同样霸住水堰。他们振振有词地对母亲说,你家是工干家属,每月有稳定收入买米吃,犯不着来和我们纯农村户口的人抢饭吃。母亲不善言辞,只好忍让。
那时,我们兄妹五人还年幼,父亲在厂里上班,家里没人替母亲分担点什么。当所有人家的水田都呈一片绿色时,起初让人争宠的堰水开始被人冷落。此时,只有母亲的身影出现在那里。而那些最先栽上秧苗的农户却强硬地不许母亲过水。理由是,过水会把他们撒在田里的肥料荡走。母亲承诺会挨家挨户在田头筑一道泥堰,水只是从他们的田边路过,肥料是不会被拐跑的。可人心不一,有些同意,有些不同意。家里有几张嘴要吃饭,错过时节可不行。母亲最终选择接天水,天全素有“天漏”之称,连绵的雨水是母亲心中汩汩流淌的堰水。
母亲往往选择瓢泼大雨时出门,有时是白天,有时是黑夜。扛一把锄头,披件蓑衣,戴顶斗笠,决然地走进那被闪电撕裂开的天地间。出了门要么是一整天,要么是一整夜。回来时,所经之处都淌着一摊水。整个人像从水里打捞上来一般。湿淋淋的头发贴着苍白的脸,走路有些摇晃,虚脱而疲惫的神情,但眼里闪着兴奋的光。秋天到了,我家的稻子如期收割。年年如此。直到我们逐渐长成,田被征用后,母亲才终止了敢战天斗地却不与人为敌的劳作。
记忆中,我总选择性地略掉母亲在灰色的天幕下,在狂风暴雨雷鸣闪电的旷野中,一个人弓着背,埋着头,不断刨泥糊田坎的一幕。今夜这一画面像电影回放那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心再一次被触痛。
今夜的风声、雨声、雷声一如母亲当年凛然出门时,我固执地以为母亲的战斗力不减当年,病魔应奈何不了她的。我一时忽略了母亲的衰老。
天亮了,雨顿了,窗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被洗得干干净净。母亲的眼角有两行清泪滑下,此刻,无论我们兄妹五人怎样千呼万唤,母亲始终没有醒来,走得宁静安详。
母亲一生饱受世间风风雨雨,庇护着我们长大。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却无力到甚至连一口水都没让她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口,这是为人子女的痛和遗憾。
问世间,水为何物,生命之水,涓涓流淌!
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魏明芬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日报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