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川西北大地喝上“都江堰”的水 这项造福人民的工程堪比愚公移山
让川西北大地喝上“都江堰”的水
这项造福人民的工程堪比愚公移山
易延端
受益于人民渠之水灌溉的什邡良田(顾秋棣 摄)
人民渠水向北流,流来欢乐冲走愁。
从今播下幸福种,贫穷永远不回头。
人民渠水甜津津,甜在舌尖想在心。
量得尽五湖四海水,量不尽共产党的恩。
这是四川省人民渠灌区内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道出的是当地广大百姓的共同心声。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是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扩灌工程之一,也是都江堰灌区两条高速水道的关键工程之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故有“巴蜀新春第一渠”之称。
因何而建?为川西北大地“解渴”
人民渠渠首枢纽工程位于彭州市(原彭县)丽春镇境内,灌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以蒲阳河、青白江及涪江支流郪江为界,东北与涪江相连,西北与龙门山脉接壤,龙泉山自北而南横亘其中,其西南边是成都平原区,东北是川中丘陵地区,总面积7037平方公里,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管辖。
历史上的川北地区,丘陵绵延纵横,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境内的沱江、涪江等众多水系均为季节性河流,有水则涝,无水则旱,有涝必大涝,有旱必大旱。时间上连续、空间上连片的旱情,让川西北地区的安县(现绵阳市安州区)、德阳、绵阳、中江、三台等县市部分地区成为受旱灾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不仅田间地头粮食作物产量较低,有的年份基本上是难有收成,百姓温饱得不到保障,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开工典礼
与之相邻并共同位于龙门山脉的彭州市、什邡市、广汉市等川西部分地区属于冲积扇,土质多沙,耗水量大,历来是缺水较严重的地区。区域内的湔江、石亭江、鸭子河、绵远河等均为季节性河流,冬春水源不足,夏秋洪水有余,保证灌溉面积不到20%,往往需等到河流发水之后才能泡田栽秧,而且水稻产量较低。“栽秧栽齐鸫鸡叫,打谷打到戴毡帽”,这句当时川西地区流行的农谚,真实反映出了灌溉现状和百姓渴望水源的呼声。
历经曲折,勘测规划长达十多年
然而,要修建人民渠,谈何容易!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勘测、设计难度大,而且巨额资金来源困难更大。
1938年至1947年期间,原四川省水利局派测量队前往彭县完成了官渠堰的测量、设计并上报,省政府即时批准修复官渠堰计划方案,且成立了官渠堰工程处。但是,由于当地大地主等各受益业主对贷款修建人民渠事宜极力反对,都明确表示不愿意出钱,最终导致百姓千呼万唤修建人民渠工程的事“流产”。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改造贺模大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省为解决川西、川北灌溉水源,在什邡、彭县、绵竹、德阳等县拟建水库的同时,也在同步筹划利用岷江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在衡量自然条件及经济恢复阶段人、财、物力状况之后,仍然认为以引用岷江水扩大灌溉面积为较佳方案。
1952年,当时的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农林厅水利局便着手整修官渠堰的勘测规划。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农林厅水利局主持兴建了官渠堰1~4期工程(今人民渠总干渠),1956年灌区面积就达129万余亩,实现了灌区人民世世代代渴望引灌都江堰水的愿望。
人民渠灌溉的什邡马祖镇邓通村田野(顾秋棣 摄)
1958年至1980年,又分别续建了5~7期工程,主要线路蜿蜒于四川中部偏北丘陵山区,在地质状况十分复杂,机械、工具、材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开山劈石、就地取材、因势利导成为常态,其建设成就之大,令人震撼。把世界灌溉遗产工程都江堰之水引到涪江流域丘陵地区,扩大灌溉面积264万余亩,从根本上改变了川北地区干旱的历史。
大规模扩建,综合效益显著增强
人民渠建成后,尽管灌溉效益基本稳定,但是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增加,灌区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以及部分工程逐渐老化、设计欠周到等原因,每年春耕用水时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1986年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扩建人民渠。1986年至1988年冬修期间,在四川省水利厅组织下,人民渠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县市对原输水工程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后,年均引水量16.96亿立方米,较扩建前增加了16.04%,其中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水高峰期引水量2.49亿立方米,比扩建前的1.54亿立方米增加63.76%,其灌溉、防洪、供水、发电等方面效益显著增强。
枢纽图
人民渠第一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渠造价之低廉,效益之宏大,进度之快速,在四川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总干渠灌区粮食总产量就已由1956年前的3.4亿公斤,上升到8.8亿公斤,实际灌溉面积157.5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102.5%。
2023年是人民渠兴建70周年。截止到2022年底,人民渠共修建干渠、支渠143条,总长度2967.5公里,大中型囤蓄水库13座,总库容6.44亿立方米;具有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工业供水、生活供水、水产养殖、防洪等综合效益,设计灌溉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等4市18县(区)农田509.92万亩。
“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游览完都江堰景区后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倘若从空中鸟瞰新中国建成的人民渠,它又何尝不是一条极其壮观的长城呢!且是一条数千万灌区人民心中的伟大长城!
人民渠什邡入口——慈母山枢纽工程(顾秋棣 摄)
人民渠的兴建,是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水利”方针的产物。参战的各级领导、水利干部职工、农民群众,用聪明才智和愚公精神,写下了北有“红旗渠”、南有“人民渠”的伟大篇章,其巨大贡献与丰功伟绩,必将永垂青史,光照人寰。
“‘遇弯截角’,渠底、渠顶扩宽,并由‘泥土+石块’渠道改建为‘三面光’混凝土渠道……”什邡市水利局退休干部谭书林是当时人民渠扩建工程参与者,时至今日,每当提及此事,他便激动不已,话语滔滔不绝,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来源:德阳日报纵目周刊
作者:易延瑞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