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美丽中国】敖包对唱‖杨成儒

作者:杨成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31 14:10:48 浏览次数:401 【字体:

敖包对唱

杨成儒

我的中学时代,老师曾对我们讲,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因有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这儿是个美丽、神奇、令人神往的好地方。一到夏天,牧草茂盛,如一望无际的绿色地毯。草原上放牧的羊群,就像天上浮动的片片白云。草原上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就像镶嵌在无边无涯的绿毯上的颗颗明珠。牧民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往来如风,异常猛勇彪悍。草原上的敕勒车不紧不慢地行走,发出咕咕声响,就像牧民不紧不慢地哼着古老而悠扬的蒙古族歌谣。那儿的蓝天是那么清澈,那么的透明,那么地一尘不染。那蓝天上翱翔的一只只苍鹰,或快速地扇动着矫健的翅膀,箭一样地向远处飞去,消失在天地的尽头。那头顶上盘旋的只只金雕,又显得多么悠闲自得,一旦发现了猎物,便闪电一般地俯冲而下……

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处处充满勃勃生机。

呼伦贝尔大草原(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从此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我发誓,将来一定要去领略她的无瑕美丽,去体会她给人的无比乐趣,去感受她带给人们的无尽诗意。

2012年,我的美好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3个70岁多志同道合的老同学,不顾年事已高,不辞辛劳,相约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去了一趟呼伦贝尔大草原,去亲眼看看有名的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的敖包究竟是什么样子,亲耳听听蒙古族牧民唱《敖包相会》究竟是何感觉,去亲身体念马头琴伴奏下的《敖包相会》与我们在歌厅中唱的《敖包相会》究竟有何不同。

我们3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奇想突发,奇趣难收,奇志难改,真是不可思议啊!

在满洲里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还未亮,我们匆匆忙忙吃完早餐后,与同乘夕阳红专列的四川游客,分乘十几辆旅游大巴车,向大草原深处的巴尔虎部落驰去。

在车上,导游给游客们讲了蒙古族巴尔虎部落的风俗习惯。他们接待珍贵的客人,在下马时要给客人献下马酒(虽然现在的客人都是乘车而来,不再骑马,但献给客人的酒仍习惯地叫下马酒)。客人应怎么接,无论喝酒与否都要接受。喝过下马酒,蒙古族姑娘会给客人献哈达等注意事项。

汽车疾驰了一些时间,约9点钟,便来到了巴尔虎部落。

下车后,导游带着我们向部落走去。门口的蒙古族青年男女见客人到了,便敲锣打鼓热情地迎接我们。说是部落门,实际上并不是门,只是用一些树干搭成的门框,并没有门。门框上方有通红的“巴尔虎部落”几个大字,也有蒙文的“巴尔虎部落”,处于汉字下方。

来到大门口,一些蒙古族青年男女面带笑容,用蒙古语唱起了歌,我虽听不懂唱的什么,但我猜想,歌词内容一定是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吧。歌声带有草原牧民那种特有的韵味,让人感受到蒙古民族的亲切、热情和好客。

门框下,蒙古族青年男子双手举到前额处,盛情向我递来盛着酒的酒杯。我按导游在车上的指点,用双手接过酒杯。酒杯是银白色的金属杯,大约相当于一两酒的酒杯般大,里面盛了半杯酒。我换左手端着怀,用右手中指沾了点酒,食指、无名指和小指微翘,拇指与中指圈在一处,中间便形成了圆形,再将中指上沾的酒弹向空中,又用同样的动作沾上酒,将酒弹在地上,再用同样的动作沾上酒,将酒弹向自己的额头,然后双手端着酒杯,尽管我不会喝酒,仍将半杯酒一饮而尽。这酒不像我们的烈性酒,度数不高,也不刺喉,似乎有点像我们吃的醪糟酒,但又没有它甜。蒙古族汉子见我豪爽地将酒一饮而尽,竟高兴地鼓起掌来。

进了大门,一位蒙古族姑娘来到我面前。这姑娘穿着红色的蒙古族旗袍,头上戴着蒙古族姑娘特有的蓝色高帽子,腰上扎着一条三寸来宽的黄腰带,显得健壮丰满。这姑娘微笑着来到我面前,双手捧着一条蓝色的哈达,从我的后颈部将哈达搭在我的双肩上,哈达两侧便垂在我胸前,然后双手合在一起,微笑着向我敬了个礼。我也面带笑容,向她道了声谢谢,也双手合在一起向她还了个礼,以表示我的感谢之情。蒙古族的哈达与藏族的哈达不同,一个是蓝色,一个是白色。同是哈达,为什么颜色不一样呢?我猜想,除民族不同外,大概一个象征蓝天草原,一个象征纯洁的雪山的缘故吧。

进到大门里面,有大大小小几十个蒙古包,四周既无围墙,也无栅栏之类做隔离带,无论你站在何处,都可以走向四周的草原。这并不像川西平原上的农舍,用一人多高的砖墙围着,在外面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里面的。几个蒙古族汉子带我们首先去祭拜敖包。来到一个大石堆前,我们便停了下来。这石头堆大约有3米高,圆形,周长估计有十多米。石堆顶部竖了一根小碗口粗的树干,树干顶端系了一条约两米长的红布,在蓝天下格外地耀眼,老远就能看到。敖包前摆放着羊头、牛头等祭品。一个蒙古族小伙告诉我们,草原上真正的敖包比这个要小得多,也没有这么高。这个敖包是旅游的需要才垒得如此高大。

这就是敖包吗?这只不过是一大堆石头,怎么会是敖包呢?我感到很愕然。我心目中的敖包,应该是蒙古包中最漂亮的住人的毡房,只有在美丽的敖包内,才会产生美丽的歌《敖包相会》,敖包怎么会是一大堆石头呢?我向蒙古族汉子提出了我的疑问。他肯定地回答我,这就是敖包。我的怀疑仍未解除,仍不相信这就是我心目中漂亮的敖包,仍不相信这就是我心目中那充满诗意、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敖包。

敖包(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祭拜敖包仪式的主持人,是一位戴着皮帽的50多岁的中年人。他叫我们在祭品面前站好,人人双手合十举在胸前,不要讲话,然后用蒙语高声朗诵起来。大约2分钟后便停止朗诵。他说了些什么,我们谁也听不懂。我猜想,大概是一些祝福的吉利性语言,或是一些歌颂祖先、尊敬祖先的话吧。接着,他叫我们围着敖包顺时针方向转三圈,来到祭品前面,行三个鞠躬礼后,每人再捡一块不论大小的石头,放在这堆大石头上,祭拜仪式便告结束,人人就可自由活动了。

我想浏览这大草原的美景,便急匆匆地离开了敖包,向远处的蒙古包奔去。沿途竖有一些一米来高的木牌,上面是一些介绍蒙古族历史、风俗习惯等类的文字。其中有一块木牌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文字的标题就叫“敖包”。大意是说敖包是草原上常常见到的石堆,上面竖立一高高的树干,系着红布,老远就能看到。敖包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草原上的牧民老远看见敖包,就提示那儿已有人放牧,你就不要再把牛羊赶过去争草场了;二是如果你在草原上迷了路,看见敖包,提示你敖包附近会有人,你可去找他们问路;三是放牧归来,吃过晚饭后,未婚的蒙古族青年男女便邀约到敖包边来谈情说爱,敖包也就成了他们谈情说爱的场所。看到这块木牌,我的疑问顿时消失,原来那石头堆的敖包在草原上还有这么多、这么大的作用。

来到这草原上,天空一尘不染,显得格外的蓝,格外的深邃,空气特别清新,人也感到特别爽朗,特别有精神。远处和近处,散落着一些蒙古包,就像天上的神仙随手抛洒在草原上的颗颗白色珍珠。草原上,有些羊群在悠闲自得地吃草,并没有人看管,也偶有牧民骑着快马从面前疾驰而过。在蒙古包旁,有几个蒙古族青年光着膀子,你掰着我的双肩,我掰着你的双肩,正在摔跤斗玩。

好一派草原美丽的风光,好一派草原独特的景象!这儿处处充满着诗意,这儿处处充满着生机,这儿处处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这儿处处吸引着你让你产生无尽遐想,这儿处处都让你爱得不忍离去!

呼伦贝尔大草原以草肥水美、天高地阔、风光壮丽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美的四大草原之一。在阳光照耀下,天空是那么蔚蓝,草原是那么碧绿,蒙古包是那么雪白,羊群是那么耀眼,敖包是那么醒目,人是那么精神爽朗。在这美丽如画的草原上徜徉,会使人陶醉,会令人心旷神怡,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在草原上奔跑,高声呼喊,放声高歌,甚至无拘无束地在草地上任意地打滚。

呼伦贝尔大草原(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我在草原上漫不经心地四处游荡,一阵悠扬的马头琴声和歌声传进我的耳中。循着歌声,我来到一座蒙古包前,近处有一个敖包。蒙古包旁围了不少游客。我挤了进去,见蒙古包旁的地上坐了十几个蒙古族男女。这是一支乐队,大约有七八只马头琴,还有竹笛等乐器,他们正在为一个唱歌的蒙古族小伙子伴奏。这位蒙古族小伙手拿话筒,正面对围观的游人,声情并茂地唱着蒙古族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声婉转、深情、高亢,深深地打动了听众。一曲唱完,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一位美丽的蒙古族姑娘来到场地中央。这姑娘穿着一件玫瑰红的长袍,脚穿蒙古族靴子,腰间扎着一条三寸来宽的黄色腰带,一头黑发披在背后,长至背心,既显得开朗,又显得健壮、漂亮。她微笑着面对观众道:“我为叔叔阿姨们唱一首蒙古族歌曲《鸿雁》。”乐队的乐声响起,姑娘深情、舒缓地唱了起来:

鸿雁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天苍茫,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

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琴声颤,

草原上春意暖……

这时正好有一对鸿雁从空中飞过,姑娘悠扬婉转的歌声伴着这队鸿雁的声声啼鸣,真是情景交融,让我陷入了如痴如醉之中。姑娘的歌声停了,我却还在陶醉之中,直到观众的热烈掌声响起,才把我惊醒过来。

姑娘唱完后向观众问道:“请你们哪位叔叔或阿姨到场中来唱一首歌好吗?”

同行的旅伴极力怂恿我上去唱一支,并把我推向了场中。

我来到姑娘身边,她微笑着把话筒递给了我。唱什么呢?面对这位美丽的蒙古族姑娘,与她对唱一支《敖包相会》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微笑着大方地对姑娘说:“姑娘,我和你对唱《敖包相会》行吗?”姑娘爽快地答应了我,回头示意乐队伴奏。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敖包前与蒙古族姑娘唱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真是太有情趣,太有风味,太使人触景生情,太恰到好处,怎不令人激动!因蒙古族小伙和姑娘的歌深深地感染了我,打动了我,激励了我,鼓舞了我,待乐队将这首歌的过门奏完后,我便很投入地充满激情地引吭高歌起来: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我把第一段唱完,蒙古族姑娘用她那银铃般的、草原人特有的爽音接着唱了起来: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接着我们又齐声合唱了第二段。在此时此刻唱这首歌,真是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我们的歌声刚停,观众便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乐器伴奏的牧民也放下乐器对我们鼓起掌来。观众中还有人发出“再来一支”“再来一支”的喊声。姑娘拿着话筒面对观众说:

“这位大叔头发都花白了,年岁这么大了,没想到歌还唱得这么好。我们欢迎这位大叔再唱一支好不好?”

观众齐声鼓掌、呐喊,要求我再来一支,再来一支。

在观众的热烈要求和热情鼓励下,我又唱了一支大家熟悉的蒙古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的歌声一停,照样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这时太阳已当顶,时间已近中午,我离开了唱歌场地。

午饭后休息了一会儿,我们登上旅游车,离开了呼伦贝尔草原。

再见了,呼伦贝尔大草原!

再见了,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在草原最美的季节,我一定会再来。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成儒(81岁,眉山市彭山区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