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梦想就是力量 我一直在路上‖黄浩礼
梦想就是力量 我一直在路上
黄浩礼
当梦想和现实碰撞,难免徘徊和迷惘。过去的坚守,未来的期许,支撑着蹒跚的脚步,保持着行走的信仰。
与“朱德故里5A级景区”创建结缘,除了工作关系,还源于自己内心一直以来的行走梦。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依稀记得,还是懵懂识字的孩提时代,父亲就灌输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年逾不惑,书读得不多,路也行得很少,但平凡的身躯里,仍旧驻守着“生活在别处”的渴望,依然镌刻着“诗和远方”。
如果说诗是心灵的慰藉和寄托,那远方就是形骸的放逐和流浪。约三五好友,或拖家带口,遍览名山大川,饱尝异域美食,无拘无束,自得其所。
如果说远方是“别处”的注解和诠释,那旅游就是行走的理由和借口。当生活的百无聊赖渐次袭来,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直击心弦,一些人打点行装,带上许巍的声音,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浪漫如斯,好不洒脱!
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往往被太多的东西牵绊,金钱、时间、情感……
其实,只要心存行走之梦,哪里都有美丽的风景。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景一直在身边,朱德故里景区即是如此。它的含蓄和温婉、生态和自然,正等待着世人去体验和发现,亦如我们儿时的梦想,似乎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看似陌生却又亲切可感。
对于马鞍,我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情感。
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时,学校组织全班同学到朱德纪念馆参观。从三河到马鞍,路途虽不远,但这却是我出生后走得最远的地方。那时纪念馆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大门朝西,门口有条石码砌的几级台阶,所有人系着红领巾笔直地站在上面照相。
仪陇县朱德故居
从大门进去有一个四合院,院子当中有些不知名的花草,围廊上放置着一些盆景和假山,墙上垂挂着一些黑白图片。展厅摆放着大小各异、尺寸不同的玻璃柜,印象最深的是里面陈列的机枪和黑白电视机,在这里我逗留了很久很久。当时总体感觉朱德像自己的爷爷一样慈祥可亲,并没觉得是遥不可及的伟人,也没有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感和崇敬之情。只是觉得他出生的地方距自己很近,从艰苦的农村,走到全国那么多地方打仗,特别羡慕。
后来到了马鞍中学,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朱德和朱德故里景区。周末时大都会和同学一起去景区游玩,前前后后不知去过多少次。大湾堰里洗澡,海量亭下读书……残存的记忆中,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些铺满青苔的石板路、吐露炊烟的青瓦房,乃至一声声蝉鸣、一片片蛙声,和如今的景区相比,依然如故。如同一件被细心呵护的瓷器精品,保存至今,没有无端的打扰,没有浸染的喧嚣。
时值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5A创建既是发展所需,更是形势所迫。良好的机遇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给5A创建注入了信心和活力,作为献礼工程,被省市纳入重点工作予以支持和推动。同时,随着旅游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配套设施、粗放管理的旅游环境已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需要,5A创建成为顺应发展、提档升级的现实所需。全县上下顺势而谋、因时而动,举全县之力,拉开了5A创建的帷幕,这注定将是景区又一次腾飞和嬗变。
忘不了常驻景区的日日夜夜。鉴于5A创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相关部门相继明确专人专职驻扎景区。头顶烈日、不畏酷暑,白天跑工地、晚上开夜会,争分夺秒、苦干实干。大量人力、物力向景区聚集,汇聚成一股股强大合力。面对建设中的难题,领导现场办公,人人履职担责,顶住了巨大压力,最终得以妥善解决。面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指挥部一班人主动作为、高效联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协同配合,展示了5A精神,创造了5A经验。
忘不了纪念馆的修缮改陈。全方位改陈后,充实了全新理念,运用了全新手段,赋予了全新内容,凸显出时代特色和鲜明主题。生动的场景、详实的资料、合理的布局,再现了朱德同志光辉灿烂的一生,彰显着一代元戎革命到底的精神风范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为更好地宣传弘扬朱德光辉事迹,提供了丰厚土壤和宝贵资源。
忘不了农家院的华丽转身。立足“共建共享、生态自然”理念,围绕完善景区配套、盘活现有资源、带动群众增收目标,在民宿打造上做文章,从菜品配置、风貌整治、氛围营造等方面把关指导,让游客留得住、吃得好。一户户农家小院清新雅致,散发着质朴的芬芳;一处处民宿客栈星罗棋布,承载着浓浓乡愁。从此,景区的夜不再孤单,景区的未来一片灿烂!
忘不了游步道的引人入胜。漫步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穿越丛林,邂逅的是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触摸花香,感受的是穿透云层直抵心底的阳光。呼吸着泥土的气息,丈量着美与静的距离,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忘不了旌旗招展点将台,忘不了立地党徽锤镰石,忘不了顶天官帽轿顶山……太多太多的依恋、太多太多的回忆,难以割舍,挥之不去。
朱德故里景区5A创建的完美收官,让仪陇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也为游客奉上了又一道饕餮盛宴。有人说过,旅行就是从一个你待腻了的地方走到一个别人待腻了的地方去。走不一样的路,感受不一样的风景,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旅行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浩礼
供稿:仪陇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