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穿着汉服过大年

来源:看四川 发布时间:2024-02-10 16:13:46 浏览次数: 【字体:

穿着汉服过大年

随着汉服的复兴,

在春节期间穿汉服,

已成为当下的潮流。

汉服不仅是一件衣服,

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展示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穿着汉服过年

图片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服是千古华夏文化中璀璨的一笔,它是古画佳人的薄纱,是亭台水榭旁的彩绸,是飞天舞女身披的彩霞。“年”源于久远的上古历法,而“汉服”亦如传统佳节流传至今,也不失为应景应时的最佳搭配!

在成都

图片

初一一早,跟朋友去文殊院祈福,这里随处可见穿着汉服的新人在拍摄婚纱照,女生头上戴着礼冠,男生身着红色吉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隋大业年间修葺此庙宇至今,文殊院一直香火颇盛,善男信女习惯在新年开头到这里请一柱头香,祈求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好运。

图片

浣花溪公园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博物院,这里也常常能遇到汉服同袍。公园里的诗歌大道以我国三千年诗歌文化为主题,楚辞、诗经、唐诗、宋词娓娓道来。“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穿着汉服走在其间,更深刻体会出诗句里包含着的不同情感。

图片

在阆中

图片

作为春节文化发源地的阆中古城,每年都会举办汉服文化活动。今年,阆中市以“拜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为主题,分为“寻年味·赏年俗·享年趣”三大板块。春节期间,在阆中古城景区由上百位汉服爱好者组成的巡游队伍从古城张飞广场出发、沿学道街、北街缓缓而行。身着不同形制的汉服爱好者,穿梭在青瓦灰砖、雕梁画栋、石坊楹窗的千年古城里,长衫罗裙、褒衣广袖,颜色鲜艳多样,尽显华裳之美、古城之韵,令人瞩目。

图片

今年景区内还推出汉服形象大使才艺秀、汉婚情景剧、古筝韵舞、汉服提灯会、武术体验、换装拍照等各种与汉服主题相关的活动。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游客及当地市民目不暇接,体验到了阆中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汉服文化的传统魅力,一步一景的古城景色也成为游客心中充满国风古韵的打卡胜地。

2

不同朝代的汉服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流行于汉族主要居住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周朝到西汉,东汉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到明朝。不同时期的服饰也各有特点。

图片

西周时期,服饰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西周的上衣下裳制做了一次变革,上衣下裳连为一体,即深衣制。

图片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对衣服的审美又发生了变化,追求个性的解放,探究生活的价值,不掩饰自己的情怀。因此,服饰风格体现出自由与奔放的飘逸之感、洒脱之态。

图片

唐代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鼎盛时期,大唐蓬勃开明的社会风气也在服饰文化之中,洋溢着活力。唐代服装质地优良,纹饰多样,色彩艳丽,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而到了宋代,理学盛行,封建礼制下的服饰也要求甚严。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束着裙子或裤。男子服饰则相对简单,“平民男子衣着日短,巾裹已无一定式样,且不以腰椎髻为嫌。”

图片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马面裙等。明代女子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

随着社会发展,如今的汉服也与时俱进,进行了许多改良,加入了更为现代的设计元素。合理地改良汉服,不仅让汉服在现代焕发新生,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传统的汉服文化。

开启2024新年

来源:看四川(部分图片来源:四川文旅厅)

来源: 看四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