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记忆】从废墟走向新生 ‖ 李春

作者:李 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23 15:00:3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今日推出“5·12”汶川特大地震幸存者、北川图书馆原馆长李春饱含深情撰写的《从废墟走向新生》一文。文章全景回顾了作者本人从地震被埋、幸运获救、艰难手术、康复训练、坐上轮椅、重新站立、返回岗位,到走向意大利米兰国际图联大会、带领团队忘我工作实现北川图书馆揭牌开馆,再到北川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历经生死、从地震灾难和个人痛苦中感恩奋起的强者形象。在救治过程中,从医生、护士、大学教授、志愿者、医疗器械推销业务员,到各级领导、朋友、亲人的鼓励、帮助,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友爱和如春天般温暖的浓浓亲情。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从作者获救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绵阳市中医院、再回到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路救治历程,让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并感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让我们看到我们身后站立着一个强大的祖国!

 欢迎广大读者阅读本文后,在文尾“写下你的留言”处,留下您的感想。

废  墟

14:28

G2008

5·12

新  生

xx:xx

从废墟走向新生

李 春

 在废墟里,眼前是一片漆黑,我不知道自己在里面究竟呆了多长时间,更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什么情况。当听到外面有了说话的声音,我的心里就有了活下来的希望;当外面出现了一片寂静,内心又被失望的恐惧填得满满的。我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过程中进行等待。活下来的想法愈来愈强烈,很多时候,脑海不断地出现我从废墟里自己走出来与家人紧紧拥抱的画面。可是,这样的画面,它仅仅只是存留在我的大脑中的一个虚幻场景。而事实上,我所经历的并非是心里所想的那么美好浪漫和充满诗情画意。当我从废墟里被救了出来,整个身体无法动弹,左边的手和脚失去了知觉,右边大腿的右侧和左边臀部的肌肉出现了坏死。就这样,我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和生与死的博弈,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灵洗礼和震撼。我转辗了6个医院,从最初的活下来,到后来的站起来,花了差不多整整一年时间。我无时无刻不庆幸自己,我生在一个美好时代,祖国没有抛弃我,也不会抛弃我。我和图书馆一起成长,一起坚强。

——题记

 我的家乡依山傍水,坐落在王家岩和景家山的怀抱中,呈V字形的湔江河,河水蜿蜒流淌,就像一条宽大的绿毯子,把老城区和新城区连接了起来,让这座山清水秀的山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007年12月10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前,本文作者李春在图书馆整理地方文献

 2008年5月12日,山城如往常一样,辉映在万道霞光中,恬美而秀丽。到了下午2点过,天黑了下来,刮起了一阵大风,看似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赶着上班的人群加快了步伐。我走在十字路口,看见张嬢、刘叔跟着一大群退休老人向文化馆走去。随后我又遇上了大哥,我们在文教局大门口分手后,我径直走进了曲山小学旁的打印店,等待老板李华和她的徒弟帮我打印改造老城区图书馆的招标文件。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只听见大地发出了低沉的轰鸣,在这种我们谁也没有在意的声响中,我的家乡和数不清的鲜活的生命被一扫而光……

 2007年暑期,北川老县城曲山镇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举办暑假读书活动

1

 在剧烈的震撼声中,我听到有人在喊:“地震,大地震来了!”平静的大街立刻骚动起来,街上的行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奔跑。我也慌了神,回头对打印店老板李华说:“快跑!”边说边要向街中央冲去。

 “李馆长,别跑。我们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瘦弱精干的李华不由分说,一把将我拽了回来,又招呼她的徒弟围过来,我们3人刚要抱在一起,大地抖动得更厉害了,人根本站立不稳,我还来不及抓住她们,就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在落下去的一瞬间,我瞧见了旁边的电脑桌,便使出了全身力气,顺势倒在了电脑桌下。随着山崩地裂的地巨响,我们所在的整座楼房坍塌了下来。

 过了不知多长时间,我清醒了过来,感觉自己被埋在瓦砾里,四周黑洞洞的。我惊恐万分地睁大了双眼,眼前没有一点光亮,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我不确定自己昏迷了多久,只觉得整个身子都蜷缩在黑暗中,头离地面很近,额头很疼。我本想抬起左手摸摸生疼的额头,左臂被压着,似乎断了一样,根本抬不起来。我换上右手触碰最疼的地方,才发现额头凹陷了一个小坑,原来是个木块在撞击我的额头。我生怕额头撞坏流血,便伸出右手在黑暗中摸索寻找左手,终于,摸到了几根左手指,我拉着最长的中指垫在额头上,形成“肉垫缓冲带”。木块就像紧箍咒一样死死地顶向了“肉垫处”,越顶越紧。十指连心呀,手指钻心的疼,我含着眼泪,强忍着疼痛努力坚持。然后,继续用右手在四处摸索,才发现我的身上全是砖头瓦砾,整个人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人根本没有办法动弹起来。

 迎面是无尽的黑暗,听到外面不时传来山石垮塌的剧烈声,仿佛要把这个大地整个撕裂一样。我恐惧地蜷缩着,大脑一片空白:城区咋样了?图书馆呢?还有我的爸爸、丈夫、小妹和大哥他们怎么样了?

 这时,一阵微弱的呻吟传了过来。我以为是李华,结果是个小女孩,她带着颤抖的声音告诉我,李华就在她的旁边,身体已经冰凉僵硬了。

 我的内心一阵颤动,仿佛看到了一张血肉模糊的脸。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散落四周,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悲凉。李华就这样走了?我失去了唯一的依靠,该怎么办呀?后来,小女孩又对我说,她是李华的徒弟,叫侯兰。

 听说她是李华的徒弟,我似乎找到了一种可以依靠的力量,我试探地对她说:我们结成母女吧。小女孩立即叫我干妈,我叫她女儿,我们在废墟里互相鼓励,不时提醒对方尽量保持清醒状态,千万不能沉睡过去。我们先是清理身上的石头瓦砾,让废墟里的空气流动起来,然后就是无尽地等待,等待救援者的到来。我睡着了,她叫醒我;她睡着了,我叫醒她;听到外面有声音,我们一起喊“救命”;听到远去的脚步声,我们在无望中悲愤哭泣,在黑暗中苦苦地挣扎、等待。不知是什么时候,女儿被救了出去,留下我一人在绝望中等待救援奇迹的出现。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我从睡梦中醒来,有一种清晨醒来后的新鲜感。四周出奇地宁静,静得没有任何声音。我还在废墟里?女儿……女儿,哦,女儿好像被救走了,啊,只剩下我孤身一人了,我试着动了动身体,还是很难。得想个办法出去,再耗下去就真的没有命啦。

 我扯着嗓门,在废墟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喊了起来:“救命,救命……我是图书馆李春。”嘶哑凄惨的求救声在空旷的大地上回响,像是猛兽发出了绝望的咆哮。时间犹如静止一样,我感觉自己快不行了,终于等来了救援者……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本文作者李春从地震废墟中被救出

 没想到我还能活下来,我被成功救出后,才知道自己在废墟里呆了75个小时,我的家园变成了一座废墟,我的父亲、大哥、张嬢、刘叔和被救出的干女儿,还有好多好多的熟人、朋友远去了另一个世界,那种心灵的痛,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2

 我住进了绵阳市中心医院,我的家人十分激动。读大学的儿子一把抱住我,如同3岁的小孩,一头扎在我的怀中:“妈妈、妈妈”地哭喊不停,我也跟着一起流泪。小妹赶紧拉开儿子,叫他一定要控制住情绪,别让我过分地伤感或激动。

 5月16日上午,医生对我身体的重要部位进行了CT和X光检查,所幸的是脑颅没有出血征兆,身体各个部位、四肢均没有骨折,但左手从胳膊到指尖、左脚从大腿到脚趾全都没有知觉了。身上除了左右臀部有两块大的擦伤外,其他部位都是一些小伤口,右手的每个指尖全是裹着泥沙的血口。医生对我的伤口进行了消毒、包扎。

 由于我长时间憋闷在缺少空气的废墟里,身体很虚弱,加之好几天没有吃东西,肠胃里空捞捞的,家人按医生吩咐不敢给我大量进食,只能先喂一点水。但我喝水也成问题,动不动就呛入气管,引起一阵阵强烈地干咳。我的食欲一直不是很好,喝稀粥都要反胃,老是想吐。睡觉也非常困难,一闭上眼睛就觉得自己仍被困在狭小的废墟里。这种状况如恶魔一样折磨着我,进而导致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始终不敢贸然地闭眼睡觉。

 家人见我休息不好,担心这样下去身体会吃不消,要想痊愈就更难了。为缓解我的情绪,他们轮番给我按摩手脚。这种方法果真见效,只要他们捏住了我的手脚,尽管我没有什么感觉,但紧张情绪就会得到一些缓解,人很快就进入了迷糊的酣睡状态。一旦家人放下手脚,我立马就醒了,傻傻地望着他们,睡意一下子全跑没了。

 我获救的消息传开了,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些亲朋好友都来看望我,我的二哥二嫂、堂妹、市图书馆领导,就连四川省政协的屈刚和薛永强大哥也从成都赶到了绵阳,鼓励我要好好养病,还给我们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支助,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由于医院地震伤员太多,我们明显感觉药物供应不上,每天只能挂一小瓶点滴,也没有药吃,再后来连擦外伤消毒的碘伏都变成了紧缺物品。

 5月18日上午,医生查完房,通知我们转院到重庆涪陵市医院。一时间,围绕转院的顾虑和舆论四起。这种顾虑也直接影响到我的家人,我极力想配合转院,但家里人都不同意,哥嫂、妹妹、丈夫轮番给我做留下来治疗的工作。重庆那边得知我有可能转院,丈夫的朋友刘作明和各地图书馆同仁都很关心我,不断打来电话了解我转院的行程,一下子丈夫的电话成了热线。

 从治疗上看,一直没有什么进展,每天只有一小瓶点滴而已,红外线烤灯仍在继续。医生说,手脚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家人必须长期坚持按摩,防止肌肉发生萎缩。由于我天天喝流食,吃得很少,人越来越消瘦,精神更是萎靡不整。

  5月19日中午,来看望我的原妹夫滕文不知从哪儿搞了一碗酸汤,大大刺激了我的食欲,我一口气喝了个精光,从那天起,我才有了食欲,可以大口地吃东西了,精神状态有了一些好转,但心里总是很烦,动不动就发火吼人。

 我的病情得到社会各界朋友的关注,在他们的帮助下,深夜12点,我转院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入医院,才发觉华西医院如同绵阳市中心医院一样,到处都是地震伤员,轻的、重的混在一起,挤得水泄不通。救护车的鸣笛声在白天和黑夜响个不停,让人感到特别的紧张和恐惧。

 5月20日上午,医生根据各种检查结果开出了药方,我的液体和吃药全面跟上了,每天大大小小的液体挂满了输液架,医生检查和治疗的重点仍然同绵阳市中心医院差不多,主要是左手和左脚的恢复问题。至于小伤口以及左右部的擦伤,已经是次要问题,只需擦点碘伏、敷上敷料或用红外线烤烤。

 得知我转到了华西医院,文化部、省文化厅、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等单位的领导前来看望我,鼓励我要坚强,好好接受治疗,省政协的屈刚、薛永强、钟勇更是全力以赴,为了家人照顾我方便,专门在华西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屋。我每天都被这些浓浓关爱的情怀所包围,内心感到别样的温暖。

 住进了全国有名的华西医院,如同为我的生命贴上了一道安全护身符。我本该安下心来,好好地接受康复治疗,可不知怎么的,总是平静不下来,心里老是担忧着余震的危险。地震过后,余震就像无头的苍蝇,风暴般地席卷着极重灾区,华西医院同样遭受着余震的可怕威胁,病房摇晃不断,搅得人心惶惶。每一次余震,都令我昼夜不安,如像困在一群猛兽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只要一闭上双眼,就觉得自己在废墟里拼命挣扎。加上病房里的一位伤得很重的男病员,老说他的尿管在渗漏、在流血、要死亡。白天黑夜都在不停地哭闹,一会儿骂医生,一会儿骂家属,弄得整个病房不得安宁。救护车的鸣叫整天响个不停,我惧怕死亡的阴影更重了,废墟里与死神共舞的阴影,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怕,我怕,华西医院经不起余震的折腾而垮塌,这种恐惧的心里,把我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最后,我只好再次选择了逃离,我拉着丈夫的手几乎是哀求地说:“我要转院,我要离开四川。”丈夫不断地规劝我说:“可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华西医院是四川最有名的医院,不仅在中国排名榜首,而且在全亚洲都是赫赫有名的。你可要想好。不要凭着自己的性情瞎闹一通,到时候要回来就难了,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我固执得听不进任何劝告,当医院通知我转院时,我几乎没有片刻犹豫,匆忙告别了华西。5月23日下午,我和丈夫连同四川地震伤病员一起乘上了专机,直接把生命交给了另一座陌生的城市——南京。

3

 南京,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朝天宫、夫子庙、秦淮画舫、中山陵、莫愁湖、长江大桥、南京图书馆等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尽管我因为病情的恶化没有机会去寻访,但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却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到了南京,或许远离了余震频发的地震灾区,我到了一个新环境,紧绷的情绪立即松懈了下来,接连的两个夜晚,瞌睡很香,一觉就睡到了天亮。

 到了5月25日,我的病情开始恶化,成天咳嗽不止,喉咙火烧火撩地难受,高烧不断,体温逐渐上升。液体、退烧药、退烧针、额头贴、屁股塞等退烧的药品全都用上了,但却就是没有一点作用,高烧仍在继续,医院一次次地下了病危通知。后来听别人说,一向坚强的丈夫不知在背地里偷偷地哭了多少场,还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把我病情恶化的情况告诉了很多亲友。

 那天晚上,我高烧到39.5℃,护士拿来两只手冰袋,要我的丈夫紧贴在我的颈项两侧。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全身肌肉彻底松弛了,在瞬间,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凉袭遍全身,痛苦地觉得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我无限悲哀地拉着丈夫的手,流着眼泪吃力地说:“我,我可能活不下去了,你要告诉儿子,妈妈已经尽力了,不要埋怨妈妈。如果,你,你将来组建了新的家庭,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儿子……”说完,我疲倦地闭上了双眼,那一夜,我都无法想象丈夫究竟是怎么过来的。

 第二天,一缕阳光从窗户里洒进病房,照在病床上。我睁开双眼,看见丈夫坐在病床边。我有些惊讶地说:“我还活着?这是真的吗?是不是在做梦呀?”

 我从死亡的边缘挺了过来,尽管体温仍在38℃左右,但头脑还是很清醒,想起昨晚与丈夫诀别的场面,我惭愧了起来:当初在废墟里熬过了三天三夜,怎么到了这会儿就没有了一点活下去的底气了呢?

 我的病情高烧不退,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主治医师李永刚大夫,在我反复高烧达到40℃的危急关头,找到了我的病原体:由于我在废墟里遭受了严重的细菌感染,臀部长时间挤压,看似完好的表皮,肌肉里出现了深度腐烂。在5月28日、31日,6月4日、13日的时间里,接连为我做了4次大手术。记得有一次手术,由于伤口的腐烂程度很严重,医生把我的丈夫叫到手术室,丈夫亲眼看见我臀部上伤口有两个巴掌大,从伤口处掏出的腐烂肉约有1公斤,足有两寸深,吓得他差点昏了过去。医生还告诫他说:你可要有心理准备啊!李春的后半辈子极有可能瘫痪在床上了。但我却蒙在鼓里,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

 听说麻药过多会影响人的记忆,后来,每周星期一的清创手术,我都坚持不打麻药,医生用手术刀在伤口里清理烂肉,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那种感觉如同把我的腿倒挂了起来,像是用刀子在一刀一刀地剔一样。有时实在难以忍受,就不管不顾地在手术台上大声吆喝,或是唱两句豪迈的歌曲。记得每次手术前,李医生总会操着浓浓的江苏口音对我说:“李春呀,别紧张,我一定会把伤口搞好的。”为了预防臀部伤口的二度感染,每次手术后采用了全封闭贴膜,用负压设备引流伤口内的溃烂残留物,李医生还特意给我安排了单人间病房。

 做事干练的周玲珍护士长,每天早晨7点多走进病房,为我们换床单、翻身、打点滴。她考虑到我连续做手术,体质虚弱,手把手地教丈夫护理我的方法。见我整天扛着病痛不出声,怕我患上抑郁症,她又耐心劝导我,叫我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不要把苦闷的情绪憋闷在心里。就这样,病房里就响起了我的歌声。那时,有很多人都知道四川来的伤病员有个爱唱歌的快乐女人,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犹如行尸走肉的我,是在用忧伤、缠绵或雄劲的乐曲,驱赶我内心的孤独和肉体的疼痛。娇小玲珑的护士王迎旦,发现我的尾椎处出现了褥疮的苗头,每天蹲在床边用氧气管对着病患处反复脉冲,一冲就是近一个小时,一直坚持到我的病症消失为止。年轻的针灸师王桂英,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天天对我进行针灸康复。

 2008年8月,本文作者李春坐了起来

 住院期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超平,专程坐火车赶到中大医院,了解我的伤情,和医生一起讨论治疗方案……中山大学图书院馆长程焕文,代表图书馆家园送上了3万元慰问金和一大摞散发着油墨香的信件。读着各地图书馆同仁鼓励我的信件,我感动得只想哭,发誓一定要站起来。同时,南京市政协、南京市图书馆等领导来看望我,还有许许多多的图书馆同仁,经常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

 志愿者张琼、姚峰,和许多记不清名字的志愿者,就像亲人一样为我擦身、揉腿、活动我的手关节。医疗器械推销业务员金鸣,说服了她谋职的公司,免费为我提供负压引流。我的丈夫和后来接替他一直专心照顾我的二姑子段本蓉,每天早、中、晚坚持活动我的手脚,一点一点地掰直已经弯曲僵硬的左手指,晚上用盐温水泡脚,拿着大板木梳使劲地敲打我的脚板,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末梢神经。还有很多很多的国内外的志愿者,给我们送来了堆积如山的水果、咸鸭蛋和一系列生活用品。

 手术后我吃不下饭,护士小朱把我的病情告诉了早年下岗的母亲江素红,江大姐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赶菜市采购新鲜蔬菜,变着花样给我做营养早餐:西红柿肝片汤、肉圆子汤、鲫鱼汤、小米粥……给我送到病床前,无论是天晴下雨,每天早晨7点,像闹钟一样准时。

 我离开南京那天,瓢泼似的大雨下个不停,江大姐穿着雨衣赶来医院,手里提着一大包水果和点心。看着她被雨水浇湿的衣服在滴水,我躺在担架上,眼眶里泪水像天空中的雨水一样往下涌,我依依不舍地说:“江姐,我回到四川要好好锻炼,等我能站起来,一定要到南京去看望您!”

 2008年9月,本文作者李春在接受康复治疗

 8月2日回到四川,先是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我看到很多高位截肢的病员坐上了轮椅,有的还学会了用假肢慢慢地走路,我羡慕得不行,多想和他(她)们一样!哪怕是坐上了轮椅也行。一天,儿子带着他的同学刘畅来看我,当我看到双腿高位截肢的他,脸上依然写满了灿烂的笑容。我的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他面前,的确是个可怜的懦弱者。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的,刘畅这个可爱的男孩,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更是一种为生命博弈的一颗坚定的心,我更坚定了信心,决定像刘畅一样,坐着轮椅走出病房,晒晒窗外的阳光,见见外面的世界。

 广州佛山志愿者尹杰医生似乎知道了我的心思,不断地对我说,一定会站起来的。在他的鼓励下,我每天除了完成尹医生的两次辅助康复训练外,还要自己坚持训练,抬腿活动、右手辅助左手练习推东西、甩手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我从瘫痪的病床上坐了轮椅,开始站了起来。这个小小的进步,对我来说,犹如打了一针兴奋剂,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细胞。回到绵阳市中医院,在湖南和山东志愿者的针灸和康复训练下,我的手举了起来。由于臀部伤口始终往外渗脓液,我不得不再次面临了两次手术。中国图书馆学会得知我的病情后,多次鼓励我不能放弃,还专程送来5万元治疗费。手术后,经过家人几个月的精心护理,我又重新站了起来,学会了走路。

4

 过了2009年“五一”节,我决定上班了。由于我的左手左脚没有恢复知觉,每一次抬脚走路,左腿要甩上一个大圆圈,左手也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身体失去了平衡。摇摇摆摆走路的姿势,谁见了都觉得稀奇古怪,谁遇上了都要多看几眼。而左手和左脚神经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的烧灼疼痛,每天都令我难以忍受。我想通过上班来忘记痛苦。

  2010年3月24日,在北川县新县城永昌板房图书室,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彦蓉(左一)关心李春(右一)的身体状况

 2010年3月24日,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右二)对北川永昌板房图书室的工作给予肯定(右一为本文作者李春)

 一年没有上班了,重新走上工作岗位,那种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当我甩着残疾的手脚,一颠一跛地走进办公室,看见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和一个个忙碌的背影。我的脑子有些迟钝,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整天像个木偶人一样呆在办公室。我犹如跌入了另一个世界,心里酸楚得要命,惶惑、茫然和不安在我的心头结成了一个大疙瘩,选择在家里休养吧,又见身边缺脚少腿的其他残疾人已经上班了;继续坚持上班吧,领导见我的这副尊容也不忍心给我分派工作。那段时间,是我最难熬的日子,我无数次在上班或不上班中犹豫徘徊,时常躲在墙角里偷偷地哭泣。完了,我真的成了废人,这难道就是我今后要走的路吗?

  2010年8月,本文作者李春在过渡办公室收集整理地方文献

 一天,国际图联主席发来邀请函,要我参加第75届意大利米兰世界图书馆联合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一次次地打来电话,催促我尽快办理出国签证。我本想打退堂鼓,又觉得太对不起一直关心我的人。在家人和同事鼓励下,我硬起头皮去找县长签字。那时,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都集中在安昌镇管工委办公,我们上班的地方距管工委很近,短短500米的路段,我一点一点地挪动步子,第一次离开家人的视线,战战兢兢地横穿马路。走到管工委办公室,我累得一脸通红,大汗淋淋,脚下快要站不稳了。

 “李姐,怎么是你?”蓦地,耳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抬头一看,是时任北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兰辉,他面颊瘦削、黝黑,嘴角的微笑掩饰不住连日奔波的疲倦。他热情地扶着我坐了下来,然后拧开一瓶矿泉水,递到了我的手中,和蔼地对我说:“身体恢复得咋样?你可要好好保重哦,将来图书馆重建还需你出大力呢。”当他听说我要办理出国手续,马上吩咐领导秘书去找县长签字,待一切手续办妥后,又派司机送我回单位。一路上,初夏的阳光透过车窗,洒进了我的心里,暖洋洋的。说实在话,虽然这件事对兰辉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可对于我这个落魄的残疾人来说,就像一盏明灯,让我一度绝望的心变得热乎起来,慢慢地,我的心里又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后来,在美籍华人曾蕾教授电子邮件的鼓励下,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把自己当成健康的人,一切从头学起,去挑战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第一次。那时,新县城刚刚破土动工,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黄土地,我和副馆长唐成开始筹建永昌镇板房图书室。很多时候,我们在土堆里攀爬,有时遇上泥泞,我的鞋上沾上一大团黄泥,左脚一迈步,鞋子就掉了下来,有几次站立不稳差点摔在泥坑里……家人见我这样辛苦,心疼不行,老是劝我别再上班了。可是我在想,大难都挺过来了,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况且我只有通过多活动筋骨才有利于身体恢复。那一年,我跌跌撞撞地跨出了国门,参加了第75届意大利米兰国际图联大会,把北川人在灾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带给了130多个国家的4000名代表,还见到了我心中日夜思念的曾蕾教授。在她的帮助下,我代表北川图书馆与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成功签订了为北川图书馆捐赠12万欧元建地方特藏室的协议。

 2009年8月25日,本文作者李春与荷兰克里斯王子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达成了捐赠12万欧元的意愿

 2009年8月,本文作者李春应邀参加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75界世界图书馆大会,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

5

 2010年9月29日,北川图书馆终于竣工了,援建方山东德州把建好的图书馆交到了我们手中。望着建筑面积3393平方米的新图书馆,看着身边唯一的一名馆员,我的心情很复杂,欣喜和担忧夹杂在一起,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经过一番深思,我决定勇敢地挑起这副担子。先是大胆地招聘了9名新员工,搞培训,规范管理制度;接着采购设备,精心布局各个功能室、组织开展各种活动……那时,我们的工作量相当大,连续加班简直是家常便饭,可从来没人叫过苦、喊过累,更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每一个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全力以赴,让这座建好的现代图书馆在新北川的土地上涅槃重生。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白天带着大家一起规划新馆布局,夜晚还要在家里起草文件,到处争取捐赠设备,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因为我更加懂得,经历创伤的北川人,一路走来非常艰辛,他们更需要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图书馆正是人们需要的心灵家园。

 2009年底,建设中的北川图书馆(山东德州援建)

  2010年3月24日,国家数字图书馆在北川启动,本文李春代表四川灾区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2010年9月,山东德州将援建的北川图书馆交予北川县

  2010年9月15日,本文作者李春在北川新县城永昌镇的大道上,高兴地举起了残疾的左手

 2011年5月11日,北川图书馆终于揭牌开馆了。我们在做好期刊、少儿、电子阅览室等服务的同时,又投入大量精力建设外借阅览室。编目加工图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本图书要经过十来个工序流程,枯燥而繁杂,很多年轻人都吃不消,更别提我这个二级残疾人。整天的忙碌让我暂时忘记了疼痛。一旦静下来,疼痛的魔咒紧紧地缠绕着我,有时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特别是冬天,整个左腿冰凉得很,就像渗进了骨头,有时写东西坐久了,左腿就站不起来了,左手烧乎乎的胀疼,那种滋味非常难受。北川县康复中心几次动员我去免费接受治疗,但因新馆建设任务紧,我硬是没抽出时间去过一次。

 2011年5月11日,北川图书馆揭牌开馆。图为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在开馆仪式上讲话

 2011年5月11日,北川图书馆开馆仪式现场

 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一直全力支持我们,每年派出大学生到北川图书馆帮助开展培训、宣传、编目、图书推介等志愿者服务。经多方努力,短短一年时间,我们完成了16万册图书的编目加工任务。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感动了许多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的李院长听我说了图书馆书架不够的困难,主动为图书馆捐助了价值40多万元的新书架、玻璃房顶贴膜和自动化凉棚等设备。北川县财政局也非常支持图书馆,配套了相关运行经费,实现了用电脑管理图书的服务流程。

 北川图书馆

 2011年7月16日,台湾同胞参观北川图书馆

 2011年8月,北川图书馆举办中老年电脑培训班

 2011年8月18日,北川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图书编目加工

 2011年10月,北川图书馆开展送书下乡活动。2011-2015年,北川县建设农家书屋311个,社区书屋34个

 2012年5月12日,北川图书馆外借室正式面向社会开放,还开启了每周免费开放60个小时的先河。宽敞的阅览室、种类繁多的图书和温馨安静的氛围,让所有到馆的读者能沉下心来,在书香中润泽智慧人生,我由此感到很幸福、很满足。

 2012年5月12日,北川图书馆外借室正式面向社会开放

 2012年,本文作者李春在新建成的北川图书馆向幼儿园大班小朋友推介新图书

 后来,我们建起了盲文阅览室、门户网站、地方特藏文献室、电子报刊、移动图书馆,安昌分馆、图书漂流、地方文献数字化、国学图书专架等。2013年,北川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16年,又被评为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

 2013年10月,北川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一级图书馆”

 2013年建成的北川图书馆地方特藏文献室

 2014年6月13日,学生们在北川图书馆学习

 2015年4月23日,北川图书馆举行安昌分馆开馆仪式,为学校赠送书籍

 2015年7月21日,本文作者李春在外借图书窗口整理图书

 2015年8月24日,本文作者李春(后排左四)与中山大学生志愿者在一起

 2015年9月4日,读者在北川图书馆安昌分馆学习

 2016年1月20日,北川图书馆在陈家坝开展送书活动

 2016年10月,北川县图书馆被中国图书馆年会组委会授予“2016年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我和图书馆一起从废墟走向了新生,一同成长。

 北川图书馆期刊阅览室

 北川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本文作者李春获得的荣誉证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 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