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幸福古村解乡愁‖刘友洪
幸福古村解乡愁
刘友洪
巍峨的邛崃山脉雄伟壮观,四姑娘山、大熊猫、虫草、天麻都是她的儿女。邛崃山脉向西一路逶迤而去,向南到丹棱却放慢了脚步,放低了身段,在总岗山伸了伸胳膊,就环抱出一个别样的天地——幸福古村。
从丹棱县城往西北方向,驱车十余里,翻过几道山梁,步行小半里,幸福古村就映入眼帘。层层梯田沿着总岗山余脉顺势铺陈开来,背山面水,如人仰卧于躺椅之上,休闲惬意。山脚下是一条溪流,溪流对岸满目葱茏的鹰嘴岩成了古村的一道天然屏障。这情形恰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山有小口……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试想,在不通公路的昔日,人们沿溪岸溯流,穿过两山合抱的最窄处,眼前突然一片开阔,那不正是桃花源吗?
随着蜿蜒的石径拾级而上。石阶缓多急少,选用陈年条石和使用过的枕木铺就,让游人既不感乏味,又不觉劳累。山涧处用石板搭架,脚下潺潺流水翻卷着白浪。路边的石猴、石鹰、石龙以亘古不变的姿势,静候八方来客。古村的石头叫红砂岩,刚劈开时,似火一样耀眼。总岗山地处华西雨屏,降雨充沛,加之周山环绕,氤氲袭育,雨水经年抚摸的地方,长出了深深浅浅的苔藓,让冷硬的石头也有了年轻的容颜。
这已是秋的季节。路两旁栽满了果树,有桃树、李树、梨树、杏树,此时枝头挂满果子的是橘树。此时的橘树身披黛墨的铠甲,远比夏日的青绿浓厚深沉。果子已被农人套上保温袋,偶有几颗漏套的果子露出了橙黄的笑脸。古村的橘子品种丰富,在春天里采摘的叫“春见”,丑柑叫“不知火”,还有耙耙柑、青见、爱媛、大雅柑、沃柑、马克斗、椪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眉山春橘,清一色肉质脆嫩,香甜可口,风味浓郁。
越往村里走,乡韵越悠长。据《丹棱县志》记载:幸福古村始建于明代,旧名“赵桥”。赵桥就是那座长满青苔和藤蔓的石拱桥,至今依然横卧在溪河之上。清康熙年间,有赵姓者倡首募众,邀集石匠,开采石料,砌石建桥,“赵桥”之名由此而来。赵桥的两端,连接着丹(棱)马(岭)盐铁古道。这条古道南起岷江眉山码头,经眉州古城、东馆、广济进入丹棱县城,再从城西北雁湖到龙鹄山、官厅埂,至名山马岭。在马岭一带,古道分为两路,一路经雅安、甘孜进藏,另一路翻秦岭往陕甘延伸。古道绵延数千公里,是古代岷江中下游地区通往甘陕藏的通衢大道,是川西茶马古道中重要的一段。踏上古道,看着在红砂岩上凿出的石阶,以及石阶上钉拐拄出的石窝,仿佛看见千年马帮和“背二哥”弓形的身影,仿佛听到驼铃声连同钉拐着地的声音,至今仍在山谷回荡。
古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土砖墙、木门框、木板窗、坡屋顶、小青瓦的川西民居宅院随处可见。院门前通常是棵大树,枝繁叶茂,莺啼鸟啭。树下有段石阶,石阶跨过正哗哗流水的石渠,渠上“农业学大寨”几个字清晰可辨。走进院子,石板铺成的地坝干净整洁,屋檐下挂着斗笠、蓑衣、背篓、竹耙。堂屋中间的几幅字画在略微发黑的木窗木门木桌的映衬下,述说着这家主人的历史,可管窥主人家中文脉。宅院旁是一口池塘,水光潋滟、游鱼可数,残荷傲枝、蜻蜓玉立。主人热情好客,点一桌农家菜,摆开古朴的桌凳,背靠斑驳的泥墙,远眺黛青的山脊,就可以尽情享受这诗意般的山野生活了。旁边就是山村集市,各种山货琳琅满目,新鲜动人。
来古村,得看一场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以古村为外景拍摄地。电影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有力、真实感人地表现了中国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走过的曲折道路。电影里那贫穷落后、令人扼腕的乡村图景,其实就是当时幸福古村的真实写照。后来,古村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在“沈山旺”们的带领下,终于将整座山岭种上了梨桃李杏,才换得古村今天的模样。
村里有棵古银杏,二三十米高,粗壮的树干要三四人才能合抱。此时,银杏叶已微微有些发黄,树下已铺上薄薄一层黄叶。关于这棵古银杏,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一对恋人相约来到赵桥溪边,隔着溪流,一个在那边吹笛子,一个在这边弹月琴,用乐声倾吐彼此的思念。小伙子忍耐不住,渡过溪来,却被姑娘家守在岸边的家丁射死了。姑娘看到恋人倒在血泊中,悲痛万分,便在附近一棵树上上吊殉情了。村里人把两人的遗体埋在了一起。数年后,埋葬两人的地方长出了一棵银杏树,就是今天的“千年夫妻树”。两段树干脚抵脚、手牵手、头挨头,长在一起,好像一对永不分离的情侣,深情地凝望着对方,有多少情话、多少衷肠,诉不尽、说不完。
有风景的地方总会生长风情。闲暇时光,多才多艺的古村人就翻出些手艺来展示,有的吹奏唢呐,有的打起锣鼓,有的抬出花轿,有的跳起莲萧,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用有滋有味的人间烟火,来诠释幸福古村的幸福生活。
住久了城市的水泥森林,心灵渴望来一次亲近自然的放飞。记得在2019年6月的一天,我有幸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现场参观活动。那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八十多位外国官员来到古村,探寻“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密钥。外宾们走在乡间小路上,有感于古村原汁原味的自然魅力,更惊叹于古村创新发展的生机活力。他们流连忘返,仔细欣赏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原定的参观时间一再被延长。
参观途中,遇一老翁背着一捆柴火,正在石阶上歇脚。有人问他:“大爷,您多大年纪了?背这么多柴。”他说:“不大不大,就七十多岁。在我们幸福古村,人不倒床脚不歇,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下地干活的还多着呢。”他说这话时,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一直以为,在今天这个车轮上飞速发展的社会,故乡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心理距离却愈加遥远。去有乡愁的地方,其实就是一次归乡的旅程。游览幸福古村,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
作者简介
刘友洪,眉山市政协副主席,眉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眉山市文广旅局局长,知见诗社特邀作家。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有作品获全国党的建设一等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友洪
供稿:知见诗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